爱“哭”的杜甫
诗从“哭”中来
谭杰议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即使一生官场不得志,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1500首诗歌传世。他的诗沉郁顿挫,很多都是描写悲与痛,为人民的疾苦而呐喊,有“诗史”之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以为,在杜甫的部分诗歌中,最为传神的莫过于用“哭”“泪”来描写悲愤之情,而且在不同处境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哭”字更多的是写百姓。《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句末一个“哭”,句首一个“哭”,声啾啾更似鬼魂之哭声,阴森寂冷,将战争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与送别出征亲人的悲惨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深深控诉统治者穷兵赎武,苛政毒民的罪恶累累。《阁夜》中的“野哭千家闻战伐”亦是如此,“野哭”二字,诗人没有从数量上进行限定,凸现出群体性特征,充分表达了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听闻战事后,与凄惨的老百姓同哭,哭声传彻四野。
“泪”字更多的是写自己。《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中“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诗人冒死回到了朝廷临时所在地,惊魂未定,但看到国家中兴有望,悲喜交加,但泪只是沾湿巾,动人心弦。纵观“拭泪”亦是如此,诗人返回羌村探家,“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兵荒马乱,亲人忽现,合家欢聚,自然有悲有喜。诗人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度,使得泪中有喜亦有忧,将自己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倘若诗人“哭”得厉害时,便用上了“洒泪”“溅泪”,让“泪”有了速度。
“张望千秋一洒泪”“感时花溅泪”,从备受冷落到国破家亡,从知己宋玉想到自身遭遇,苦楚是一触即发,这时候的“哭”便有了迅猛突然之势。假若换作“流泪”,也就失去了几分痛苦,用“溅”“洒”则写出了诗人的旷世之痛。
倘若“哭”得久时,诗中则多用“泪满襟”“近泪无干处”,《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有感于诸葛亮无私的爱国精神及其命运悲剧,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此时的“泪”湿透衣襟,或许泪不急猛,但一定是长哭或默默地哭,也许是彻夜不眠地哭。
《别房太尉墓》中的“近泪无干处”,眼泪把周围的泥土都湿透了,可见诗人驻足之久,情思缈缈,哀思缕缕。若不是驻足太久,泪入土即失,又怎么会让泥土湿透了呢?若是用“哭”或“洒泪”却无法体现心痛之时长了。一个是深度,一个是长度,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有所不同了。
观点摘录
即使一生官场不得志
但仍然
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哭”字更多的是写百姓
“泪”字更多的是写自己
议论文
观点要鲜明
当杜甫“哭”的更加强烈时,就不止是哭了,泪中便要夹杂上鼻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野望》中“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诗人把自己万分压抑的感情,用小孩般的痛哭流涕,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自己晚年时的精神痛苦,这或许是杜甫诗中最痛苦的“哭”了吧!
当然,还不得不提到诗人还有另一种“哭”。《石壕吏》中的“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写儿媳妇泣不成声,幽咽既是悲伤,亦让人有种不敢大声号啕之状,更加写出了对石壕吏夜间乱捉人的批判,若写成“如闻涕泪流”等,不但视听错乱,而且少了官吏的残酷。同样地,“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邻人也许看到他们家人团聚,想到自己而心酸,思念亲人,而小声地歔欷抽泣。由此观之,抽泣、哽咽、歔欷多用于表达一些微妙的痛苦情绪。
总的来看,诗人杜甫是爱“哭”的,他的一生是在为自己报国无门而哭,为百姓家破人亡而哭,为国家烽烟四起而哭,为英雄鞠躬尽瘁而哭……每一种“哭”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效果,情由“哭”生,“哭”得情感饱满,“哭”得感天动地,让“诗史”中的情感更为真实,让每一滴眼泪都成为那个动乱年代的生动记忆。
【恩施高中优秀议论文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