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四)调肠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四)调肠汤

组成:调胃汤大黄倍量(10g),加小茴香15、川棟子30g。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两次药汁相合,煮沸,分温三服,以空腹服为宜。

适应证: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腹满时痛而见脉长弦者。

方义:此方实系调胃汤加倍大黄用量再合“三核二香汤”组成。

三核二香汤主要是针对下腹部怕冷、腹胀时痛,即腹满寒疝的问题。原方有橘核、荔枝核、川楝子、小茴香和广木香共五味。经临床应用证明一味川棟子可以代替三核,一味小茴香可以代替二香的作用,故仅取方中二味,称为简化三核二香汤。

大黄用量为什么要加倍呢?肠道的慢性炎症日久,其分泌之黏液多积聚于肠之皱襞间,潴留于回盲部,覆盖于肠黏膜,影响吸收功能。功能低下,则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精神倦怠、腹胀时痛等症状;所以治疗慢性肠炎,推除这些积聚之黏液是很重要的,只有推陈而后才能生新,使局部症状得到改善。局部得到改善,全身症状也随之而变。大黄加倍量就是解决积陈这一矛盾的。其机理是增强肠壁的蠕动协助方中其他药物共同作用,推陈生新。

用药反应

同溃疡汤(1)(2)。但有时腹泻较调胃汤、溃疡汤为多。大便中常见有黏液,甚至呈黏条状者,是一种推陈致新的好现象。

临床上也常碰到用药的头几天并不腹泻,而在数天、甚至是十几天后才腹泻的。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病久陈凝,顽固而难化,药物之效力一下子还对付不了它;当药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突然出现了腹部疼痛,甚至是很剧烈的疼痛,疼痛之后(或持续疼痛一两小时)便泻,泻中可见白色黏液成条,有的用棍挑之可长达尺许。黏液可一次排尽,也可能是数日排尽。当黏液排尽之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欣快,腹泻随之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复健。

临床拓展

调肠汤的应用指征,在脉象上见右尺长弦脉。在体征上十二指肠球部有压痛者,即可应用调肠汤,脉见长弦,指寸口脉弦紧而长,尤其在尺部以后,其长度延及寸许,弦硬应手。大凡见此脉象,病人多有腹胀,慢性消化不良的症候,在《金匮要略》上称此状为腹满寒疝,实际上本病的起因据观察是曾患过痢疾、肠炎未经彻底治愈,或者平素嗜食生冷,致使大量寒湿性黏液积于肠内,尤其以结肠袋的皱褶处为著。由于升结肠的蠕动是由下而上的,违反地心吸引力,黏液得不到顺利地排空,而积聚于升结肠内,中医称之为“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漉漉有声,黏液贮留,微量被吸收入血,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脉管壁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弦脉形,成此脉,多有十年左右的消化道病史。更有甚者,肠内黏液滞留,天长日久,被吸收入血,而显于皮肤表面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颜面则出现色素沉着,黏液在肠道内贮留得不到清除,上可影响到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炎,下可引起前列腺炎,前列腺炎的形成就是黏液湿滞肠道,经久化热,湿热下结而累及前列腺所致。临床应用调肠汤均能收到良效,就是有力的佐证。

方中运用川楝子、小茴香,寒热并举,疏肝理脾,温中散寒,使寒湿得化,大黄用以荡涤肠胃寒湿之邪。三药为用,治排结合,排出这些积聚之黏液,推陈才能生新,必须解决肠道病变,全身状况才能随之改变。通过枳实芍药散的调治脾胃,川楝子、小茴香的寒热共济,消炎以除湿,温中又散寒,使胃肠蠕动功能增强,辅以大黄协同他药,一举将寒湿之黏液排出体外。整体之中,有小柴胡汤以协调作基础,双向调控,有黏液则泻,无黏液可止。临证处方,如见到长弦脉,可检査一下右锁骨中线处,胁下二指,深按是否有压痛点,如压痛明显,提示有十二指肠炎,如不经治疗有逐步发展为溃疡的可能,应用调肠汤时,有时用药开始并不腹泻与排黏液,而在数天或十余天后才开始排,这种情况往往是病久陈积,顽固难化,药之效力不是以一次推垮,须达到一定程度之时,正胜于邪,才会出现腹中疼痛,有时是突然的,而且是疼痛剧烈,痛后便泻,便出的黏液有时成条,形似烂肉,用棍挑起长达尺余不断,黏液一般40剂排完,也有用100余剂才能排完者,当黏液排尽后,病人全身轻松,精神畅快,腹泻随之渐止,机体日渐强壮,迅速恢复。

另外,临证见长弦脉者,还有一个肠外问题,就是患者虽见弦脉,但十二指肠球部触诊至回盲部均无压痛点与不适,而表现为脱发、牙龈出血、头痛、牙痛、周身酸困,这就告诉我们病位不在肠内,而在肠外。据此可选用桃核承气汤合小柴胡汤组成理血逐瘀汤给予治疗,清利血液,荡涤肠胃,祛除病邪,使出血可止,脱发可生,疼痛可愈。这样,我们通过临床以长弦脉为标志,以有无压痛区别肠内、肠外病变,而对证施治,把整个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其中。

病案:余某,女,49岁,太原工人家属。

患者因下腹部疼痛十余日而入院。追溯病史,于1960年全身乏力,腹部胀满,时痛难眠,常抱枕而卧。经多方治疗,病仍日渐加重,体不负劳,被迫退职,在家养息。1976年7月5日,腹痛突然发作,状如刀绞,大汗淋漓,收住于工厂医院。因确诊不了而转院。经多种检査,除发现左下腹有一鸡蛋大小之包块、边界不清,触之则痛外,别无异常发现。调治月余,仍无著效。后处以调肠汤试治,服药后微觉痛减而舒适,服至八剂,始有黏液混裹干结大便而下,挑之黏液按丝,日便三四次。待黏液排尽,则痛止块逝,病愈出院。

(0)

相关推荐

  • 中医无忌大师兄关注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杭州市中医药中医脾胃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的验方--补中清肠汤,此方由9味药组成.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包括 ...

  • (七)大承气汤——腹泻,下利,痢疾

    38热利案--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 ...

  • 肠病的诊断检测

    肠 病 肠梗阻.肠穿孔,温溜处有压痛. 肠伤寒,居髎处有压痛. 急性肠炎,申脉下方有压痛. 忆一九七六年夏,某院内科医师张xx,男,年四十许,患本病很急,捧腹屈腰,痛苦万状,住内科加一床. 适余撞见, ...

  • 二十四、大承气汤 黄煌基层医生

    二十四.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峻下热结方,具有兴奋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容积和肠血流量.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治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的作用,常用于发热性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脘痞 ...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配方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疾病,具有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的特点,西医学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休息.饮食调节--进少渣饮食,忌食乳类及过敏食品:重者应行肠外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八)调肾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八)调肾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去甘草)加黄芪30g.郁金15g.白茅根30g.金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 [煎服法] 上药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六)调肺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六)调肺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加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沙参30g(有时加用麦冬15g).五味子10g.瓜蒌30g.罂果壳5g. NO.2 [煎服法] 上药 ...

  • 【三部六病 临床应用(三)调胃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大枣10枚]加陈皮30g.白芍30g.大黄5-10g [煎服法] 上药十味,加水1000ml,煮取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一)调神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大枣10枚]加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车前子30g.大黄5-10g. [煎服法] 上药 ...

  • 【郭衷振: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心得】

    来源 | 郭衷振 辽宁葫芦岛 尊敬的马老师,我是一名中医大夫,擅长针灸治疗,很荣幸在两年前,接触到三部六病的学术,几次学术学习后改变了我传统中医的思路,在学习应用纠偏疗法中,见证了治愈的神奇!更加坚定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十)理消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去甘草.大枣)加黄芪120g.茵陈30g.丹参30g.郁金15g.天花粉30g.熟地30g.山药30g.石膏60g.车前子30g.五味子15g.猪胰脏半个(入药煎). [煎服法]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七)调肝汤】

    协调基础方加茵陈30g.大黄10g.陈皮30g.白芍30g.丹参30g.郁金15g.车前子30g. [煎服法] 上药十五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300ml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五)溃疡汤 [组成] 调胃汤加五灵脂15g.川楝子30g.败酱草30g [煎服法] 上药十三味,加水1000ml,煮取300ml,倒出药汁,再加水800ml,煮取200ml,去滓.两 ...

  • 【三部六病临床应用(二)调心汤】

    [组成] 协调基础方:柴胡15g.黄芩15g.苏子(代半夏)30g.川椒(代生姜)10g.党参30g.大枣10枚]加百合30g.乌药10g.丹参30g.郁金15g.瓜蒌30g.牡蛎30g(取生脉饮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