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楷书字库——偏旁部首:“凵、卩、阝”

虽然说,以这种方式来更新字库会比较麻烦,但是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全面而系统,并且我会附带一些讲解。

一、说明。

1,本次更新三个部首:“凵、卩、阝”,一共20个字:

凵、凶、凸、凹、出、击、函、凿、卩、卫、卯、印、卲、即、却、卵、卸、卿、阝、邓。

2,考虑到图片过多,因此部分生僻字没有收录,选字是根据APP“新华字典”的顺序。

3,重点练习“凶、击、印、即、却、卸、邓”七个字。

4,以下图片的书写所用的笔与纸,均出自淘宝店铺“清宁草堂”中普通的0.5中性笔以及米字格纸,无特异处,不需纠结工具问题。

二、字库以及简要讲解。

“凵”(kǎn),作为一个偏旁部首,单独去练习的意义并不大(有许多朋友喜欢先从笔画开始,然后练偏旁,然后再单字,毫无必要),我们能看到,具体到不同的字里,都是不同的写法,这里我们认识一下就可以了。

一是中间的“×”要居中,写正,二是下方的竖折的横的部分是斜的,不要紧,最后一竖再往下一点,平衡过来,所以左右底部基本是水平的这是写“凵”这个部首的一贯规则,后面不再赘述。

这个字没有必要多写,在笔顺上就存在一些不便,按照部首来说,“凵”当然要作为独立的整体来写,但是习惯上右边是可以连起来的,因此笔顺也就乱了,大家怎么写舒服就怎么来,最终形态上把握好就行,“凹”字也是如此。

“凹”和“凸”一样的处理方式,试试就行了,不必较真。

“出”的笔顺是先写长竖,然后上方竖折、短竖、下方的竖折、短竖,写的时候注意左右的对称性,短竖的长度,横的间距和宽度,难度较大。

“击”又考验基本功了,中间的大长横能写好,这个字不难,但是这一横写不好,别的都白扯,所以乖乖练好长横再来。

“函”字的写法和“凶”类似,把“凵”里面的东西写正,然后左右两竖分别像一朵花的花瓣一样外张,包围它的下半部分,注意左右的对称(不完全对称,但是分量上要均衡)。

在“凵”部首里,“凿”是难度最大的一个,一是注意上方的两竖,和下方的一竖要对正,这个对正不是下方的竖写在两竖正中,而是偏右,因为上方的“业”右边的竖更长,分量更重;二是下方一共四个横画,要注意尽量保持均衡,不要相差太悬殊。

“卩”(jié)的要点就是竖笔写直,大多写为垂露,悬针也可以用,这里不必太过在意,写直为第一要义,不要舍本逐末,右边的横折钩,和单独写略有区别,稍微宽一点、扁一点点。

“卫”的平衡不好把握,初学者先放一边。

“卯”字重点注意横向的间距,左边的竖提、撇,右边的长竖、斜钩,间距都要均衡一点,避免左边太紧右边太松(我写的这个略有这个弊病,尽管我已经注意这个问题了,还是习惯的惯性太大)。

“印”字看左边的三个横向的笔画,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第三笔是提,尽管都是不同的写法,还是要看好间距,右边的“卩”的横和左边的横向平。

“卲”和“邵”都是姓氏(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两个姓氏有什么不同),读音也相同,字形酷似,只有右边的部首,一个是“卩”,一个是接下来要介绍的“阝”,写的时候左边注意上下的宽度和间距。

“即”字最需要注意的是左边竖提的提笔的位置,不可过低,甚至可以按照和上方三横等距的要求来写,这是和我们的习惯很大的不同;右边的横起笔在左边的第三横的位置。

“却”左边的“去”写好就成功了大半,“去”字一是把握横间距,把底下的“厶”的横也算在里面,二是撇折的宽度要仔细观察和把握;最后右边的“卩”的起笔和长横相平。

“卵”字和“卯”极其类似,因为左右各多了一点,所以中间的撇和竖的间距要近一点,另外中间的撇不要往左撇出去太多,尽早收笔,否则会造成左边分量太重,右边平衡不过来。

左边的中间的竖笔是一笔贯通下来的,不要当做两笔来写;左边的四个横画基本上保持平行等距,而且右边大致对齐。

三个部分的配合至关重要,看好几个竖笔的间距,同时注意三个部分的上下错位关系。

到这里,可以看到“卩”的写法有一个特定规律是,横的起笔往往在左边部分的中部附近,这和我们看到铅字里的上方平齐是不一样的。

“阝”(fǔ)现在我们知道,右边是一笔写出来的,不过在古代碑帖中,往往被当作两笔来写,中间的连接点是最轻的地方,这个地方写起来不容易,初学者刚开始不要管粗细的不同,能把这个形态写准确就算成功。

此外,“阝”和“卩”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卩”总是在右边,而“阝”在左右都可以,涉及到的字也就要多得多。

“邓”的笔画少,却不好写,要点是把握好左右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的大小,不要把又写的太大而右边的耳朵写的太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