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京胡启蒙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解决办法

浅议京胡启蒙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解决办法

魏寅初

京胡作为京剧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音色明亮挺拔,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掌握不好要领,它发出的噪音又比其它乐器更刺耳,让人心烦!我们教师将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

京剧音乐伴奏专业学制为六年。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六年的教学过程,前三年为基础教学,后三年是巩固、提高、实践的过程。我作为一名中年京胡教师,如何把前三年的基础教学,从多年的老模式——即“教师示范(包括口传心授),学生模仿”这一形式,升华到理论上,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一教学过程,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责任。

我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基础教学这一过程上升到理论上,再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感受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在教学之后我与学生同时受益的充实感。

以下,我把它归纳成三个方面。

一.“行动的定向”与教师的教学规范化
    《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操作技能及其形成”的理论,对京胡基础教学的第一步——启蒙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我们的启蒙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操作技能,《教育心理学》认为,“操作技能的掌握,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动的定向';二是‘行动的模仿'。”“定向”就是指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某种乐器的行动方式的了解,是学生形成头脑中正确的“映象”的过程。这就要求定向者--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步,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模式(姿势、手法)。所以“定向”是掌握操作技能的首要环节。为了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最佳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要高、要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要不断地学习、练功,同时总结前辈们的经验和同行中的长处,使我们掌握乐器的姿势和手法要领方面更准确,更规范,标准要更高,从而能给学生头脑中一个正确的“映象”。“行动的模仿”是经常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最初阶段的、低级的学习方式,但启蒙教学则离不开它。这是因为,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行动的定向”,只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而只有通过模仿之后,学生能够跟着做了,才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在学生模仿阶段,教师要反复示范,形成正确的刺激,使学生得到反映,而这种反映已不是“定向”时的“映象”,它是学生的动觉刺激在模仿过程中加入到头脑里,成为支配自己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防止学生走弯路,要求教师要“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讲是讲原理、讲重点。在姿势和手法正确的前提下,抓住右手运弓这一重点,给学生讲解运弓时,肩、肘、腕,指的不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理解”上下功夫,从而避免了机械的模仿——“我怎么教,你就怎么拉”的狭隘的工匠式的教学方法。在示范过程中将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够看到整个示范过程时的谐调关系,又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分解动作的局部要领。教学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定向”,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模仿”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速度不易过快,要扎实,要要求质量,避免造成学生模仿阶段的错误。

二.选用有针对性的练习曲配合“行动的模仿”
    当学生头脑中的“映象”反映到实际操作时,不仅学生自身对这个“映象”要验证其正确性,而且也是对老师所提要求给予了一定的“答复”。在启蒙教学初期,我们强调右手运弓是主要矛盾,右手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今后技巧的提高。所以,我们着重右手运弓的掌握练习,加深学生的动作感觉,使动觉刺激成为支配其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右手运弓的模仿比较正确时,我们逐渐加进一些简单的章节练习曲,目的是看在加入左手指法以后,右手是否还能正常运弓?姿势是否能够保持正确?双手是否能够结合?这一阶段比较复杂,因为学生头脑中的动觉刺激刚刚掌握到支配一只手,而左手指法的加入,学生的脑子不能很好地支配两支手,就表现出双手不结合的现象。正如《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模仿阶段学生行动的方式特点一样:“动作之间不协调,常有干扰和多余动作。”而表现在掌握乐器上,就出现了:“双手不结合,音不准,曲调不能按顺序联成一个整体,低着头看左手手指,已经比较巩固了的右手运弓,也被左手指法的加入而破坏”等现象。其实这些现象是正常的,而教师往往在这个时候急躁、生硬,造成师生中的紧张气氛,影响了教与学的沟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模仿练习的科学方法。例如,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相结合,要由浅入深,不同的阶段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急躁情绪。要及时对学生的动作给予反馈,加强师生对话,让学生自己说出体会,培养学生独立评价的能力。

三.熟练阶段是从技能向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操作技能到了较为熟练的阶段,学生动作方式的特点非常明显。例如,练习曲逐渐复杂,难度加大,弓法加入了新的内容(分弓、连弓、抖弓以及长短弓的结合等),使之逐渐复杂化,同时要要求速度和力度,像我们经常提到的“快弓,快而不乱;慢弓,慢而不空”。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放松,就要练习学生的动觉控制和灵活性。要求学生在操作时抬起头来。在曲牌演奏中,教师用以鼓点领奏,变化“入头”、“收头”。在伴奏唱段时,老师当演员,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口型、气口、节奏的变化,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让他的操作在无视觉控制下进行。这对熟练操作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在学生进入熟练阶段以后,还会出现另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在节奏方面,学生演奏会越拉越快,有时不满足简单的旋律,还会不自觉地加点儿“花儿”(一般指装饰音或双字儿等)。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往往会责怪学生“为什么不按照老师教的拉”,而没有看到它的另一面。《教育心理学》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件好事,说明学生的操作技能已经开始进入到熟练阶段。节奏上的“越拉越快”和不自觉地加“花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功有了一定的长进,从而证明其能力的存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个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材方面,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其造成已有的认知体系的缺口,并使认知体系不够完全;同时给学生造成“新异刺激”,增加难度,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其能力的培养是有好处的。用更高、更新的标准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在熟练阶段中从“技能”向“能力”的飞跃。三年基础教学的过程,是“启蒙——熟练——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强调“功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打下一个扎实的基本功,这对学生升到中、高年级,达到“功”与“艺”的完美结合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我们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对我们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京胡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逐渐从伴奏发展到独奏,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六年的学习时间,培养出优秀的尖子人才。我主张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快”、“难”、“高”的特点,即“加快速度”、“增加难度”、“提高水平”,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教师要走在前面,就更要加强学习,改革发展教学方法,充实提高教学手段,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

(摘自 《戏曲艺术》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