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三:戎马生涯四十载
◎孙瑞荣
近代史上,在寿光一带曾流传着一首民谣:“牛头镇,两头尖,当中出了个马保三。”作为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时期,寿光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马保三就是其中之一。说起马保三,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响当当的抗日英雄。
一
在寿光的牛头镇村,有一砖墙瓦脊、木格棂窗的四合小院,它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这里是“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指挥马保三的故居,也是寿光市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抗日战争时期,一道道战斗命令曾由这里发出。今天,小院静静地立于村中,似乎倾诉着过去的风霜雪雨……
马保三,原名马鉴堂,曾化名张炳炎。1888年,马保三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困他只上了七年私塾就被迫辍学。此后,他种过地,开过小布店,挑过轱辘担子。曲折的生活道路,促使他广泛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群众的苦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他以新的启迪,萌发了正直豪爽、痛恨黑暗和反抗反动势力的意志。
1922年夏,马保三与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毕业返乡的进步青年张玉山相识,二人志同道合。1924年8月,经张玉山、李铁梅介绍,马保三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中共寿光地方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更好地开展革命活动,他在自家的芦苇地里盖了一间草房子,名义上是为看芦苇,实际上是为党组织提供一个秘密联络点。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他不惜卖掉一个自家场院。同时,他积极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在本村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牛头镇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1933年,马保三被捕入狱。在寿光被押时,国民党县党部头子曾以“老相识”面目来劝降,要马保三“顺应潮流”,做“识时务”的“俊杰”,不要为共产党作无畏的牺牲,都被他严词驳斥。
由于他敢说、善斗,所以青年时代的马保三,在群众中就有较高的声望。
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寿光县委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马保三以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份,搜集枪支,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积极投入组织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
为了抵抗侵略者,保卫家园,马保三跑遍了附近八个乡,串了几十个村庄,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组成了一支七八十人的“抗敌后援队”,他们是组织牛头镇武装起义的核心,也是保证起义胜利和顺利发展的骨干。
1937年11月,中共寿光县委在马保三家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以牛头镇为起义中心,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被推举为总指挥和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成员。
12月29日,各地游击队员陆续到牛头镇集结。当天中午,牛头镇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乡公所大院内挤满了参加起义誓师大会的游击队员和群众,八支队总指挥马保三宣布八支队正式成立。在庄严的起义誓师大会上,马保三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宣读了《告全国同胞书》。在马保三的号召带动下,许多抗日群众纷纷献粮、捐款,踊跃参军参战。这一天,镇内及周围的群众,以及刚集中的游击队员,个个笑逐颜开,欣喜若狂,起义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将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随后,八支队进行编队,全支队共700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5个中队。也是从那一刻起,马保三和许多的寿光人一起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牛头镇起义后,八支队随后在牛头镇进行集中整训,整训一开始,马保三就打开自家的粮仓,腾出自家的房子,让战士们食宿。他说:“先吃完我家的,然后再吃大伙的。”他全家老小整天磨面、做饭,全力为部队服务,被指战员亲切地誉为“八支队的后勤部”。
1938年1月,长征干部韩明柱和鲁东工委宣传委员杨涤生来到八支队,分别担任了副指挥和政治部主任,加强了八支队的领导力量,协助马保三整训部队,并在城南三里庄的公路上伏击了日寇汽车,打响了鲁东抗日的第一枪。八支队声威大振,“马司令”之名随之也声震鲁东大地,大大增强了寿光全县人民的抗日信心。
为鼓动参军,马保三率先垂范,带领着祖孙三代一起参军,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参军的高潮。当时寿光将近两千人参军,当地老百姓不愿做亡国奴,踊跃参军上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3月24日,八支队2000多名指战员到达潍北与七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统一指挥七、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合编后,应胶东特委邀请,马保三率部继续东进,帮助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开辟蓬(莱)、黄(县)、掖(县)地区抗日根据地。在马保三的指挥下,鲁东游击队与第三军一起,智取黄县城,解围黄山馆,收编龙口公安局和水上警察队,名声大震。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钢枪5000多支。5月12日,在第八支队队部,马保三主持召开了第三军、第八支队和第三支队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第三军、第八支队、第三支队组成抗日联军,由马保三任指挥,林一山任政治委员。同时决定成立前敌指挥部,韩明柱任指挥。会后,前敌指挥部率领鲁东游击队一部向掖县进发,攻克白沙,再夺夏丘堡,以解三支队之围,将掖县、黄县、蓬莱等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在抗日战争中,马保三带领的第八支队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俘获、击毙日伪军10000多人,为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鲁东抗战第一枪,八支起义威名扬。伏击日寇截军车,全歼汉奸三合庄。铁流滚滚战胶东,红旗飘飘守邹长。驰骋鲁中军威壮,八支健儿业辉煌。”这是八支队的老干部马岫云在去世前寄给寿光市政协的一首诗,话虽不多,却概括了八支队的起义和战斗历程。
三
今天,为了纪念牛头镇起义和抗日英雄马保三,当地修建了纪念碑,并重新修缮了马保三故居,供后人瞻仰。我们所看到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它位于牛头村北部,于1993年12月在巨淀湖畔落成,碑高27.5米,碑座高6米,巍然矗立。“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十二个大字金光闪闪,面向东方,表达了寿光人民抗战胜利的心声,马保三故居也因此成了当地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故事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现在牛头镇不少村民家里,还收藏着抗战时期的老物件。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马保三在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任中共寿光县委宣传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司令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青岛市市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省委统战部部长等职。
1964年2月15日,马保三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77岁。
“巨淀湖畔一农民,从事革命四十春。路途非遥多崎岖,横遭逮捕与笞讯。倭寇侵华炮声响,起义烽火起海滨。一片丹心兴大业,光辉永照后来人。”这是马保三同志逝世后,他的生前好友悼念他的诗句。简朴的语言,概括了他战斗的一生和崇高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