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北大荒”纪事:20万青年奔赴荒山、荒原和荒岛

导读

在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壮举,我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北大荒,就是其中辉煌的一页。1955年8月9日,在毛泽东的首肯下,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先河。

01

组织青年垦荒队得到毛泽东首肯

从1953年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迅速增加的国内人口,对粮食产生了更大的需求。由于农业发展较慢,粮食短缺问题始终没有解决。1953年,全国小麦产量不足。1954年,长江、淮河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产粮区不能调出大量粮食。

■ 1954年,因洪涝灾害,进洪闸开闸分洪。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仍然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就要加快合作化进程,就要将增加粮食产量的着眼点放在开垦更多的耕地上。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农业专家也普遍认为,我国有30亿亩土地可用来发展农业生产,其中一半可耕地还没有开垦。

在当时“一切学习苏联”的方针影响下,苏联组织青年垦荒队的做法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注意。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访问时,特意去认真了解了苏联在1954年实行的大规模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当年,苏联改变了过去大规模从农村移民开荒的做法,转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在两年内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这样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 苏联垦荒者们,大多数为青年人。

团中央代表团回国以后,向中共中央报告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团中央的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因为中国遇到了与苏联相同的问题:一方面是粮食短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结构很不平衡,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较新中国成立前大大提高,而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未能相应发展,不能满足庞大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入学需求,这样就导致了大量不能升学和就业的青年群体。

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延安时期曾亲历过大开荒,对垦荒有着深深的情结,于是,他心中产生了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念头,而且就从首都北京做起。正在这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首诗:《致团中央书记的信》,诗中表达了对于边疆垦荒的向往。

读到这篇诗作,胡耀邦立即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黎群,要见作者。作者很快赶来,胡耀邦急切地询问:“你愿意垦荒吗?如果我批准你去垦荒,你去不去?”作者沉默了,他只在诗歌中表现了激情,并非真的做好了投身其中的准备。

■ 胡耀邦

于是,胡耀邦决心物色另外的人选,责成团中央办公厅主任黄天祥和张黎群共同负责,团中央办公厅黎雁、青农部储占书和《中国青年报》编辑舒学恩(笔名舒展)具体物色和筹划。

02

筹划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

恰好,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青年农民、中共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早在将近一年前的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向石景山区委秘书周全表达过远征开荒的愿望。

6月20日,舒学恩来到石景山区委物色垦荒发起人。接待他的区委秘书周全一听,马上想到了杨华,立即通知杨华前来,结果一拍即合,领头人找到了!

有了领头人,接下去是使事情向纵深发展。团中央于7月25日草拟了《关于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由胡耀邦批准后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部。意见说:“青年团在开垦荒地的巨大任务中应起积极的突击队作用……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建立一些青年村、青年集体农庄或青年农场……”这就是青年垦荒队的雏形了。

经过团中央工作小组的筹划和组织,杨华和南苑区的李连成、李炳恒、东郊区的张生以及门头沟石门乡的团总支书记庞淑英等人,一起来到团中央机关,商量组织垦荒队前往北大荒。他们决心,不要国家投资,组织一支60人的垦荒队远征,为国家开垦3000亩荒地,产出30万斤以上的小麦。

■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从左至右为李连成、李炳恒、庞淑英、杨华、张生。

8月12日晚,胡耀邦在家中的庭院里会见了杨华等5人。在这次会见中,胡耀邦要求北京团市委帮助杨华他们组织好60人的垦荒队。与此同时,黑龙江团省委组织了接应,由省测绘局勘测队协助,确定黑龙江五大荒地之一的萝北县境内2万公顷土地为北京青年的垦区。

8月16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发表了由舒展起草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倡议书》,在青年中激起强烈反响。14天内,全国有803人报名要求参加垦荒队,其中北京市有564人,团中央收到各界青年捐助的款项6.9万余元。

■ 北京各界青年到车站为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送行

8月25日前后,北京团市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从众多的报名者中选拔了60名青年组成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其中男队员48人,女队员12人。全队中11人是党员,42人是团员。杨华任队长,庞淑英、李连成、李炳恒、张生任副队长。

1955年8月30日,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的日子。上午,北京各界青年1500多人举行盛大欢送会。胡耀邦到会发表热情的讲话,他说:“我们的国家有15万万亩荒地。我们青年不能让荒地长野草,一定要它生长出粮食来。今年你们走了,明年,后年还要有更多的青年到你们那里去。苏联有共青城,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青年城呢?北京的青年应该到伟大祖国的边疆去建设起一个青年城来。”

■ 1955年8月30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向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

03

20万青年奔赴荒山、荒原和荒岛

8月30日下午6时,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北去的列车。9月4日,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凤翔镇南10公里处,将落脚的地方定名为团结村。

萝北县位于小兴安岭东南端,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北部与苏联隔江相望。全县的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不足8000人,因此,人均拥有土地1.8 平方公里。当时,萝北可供开垦的土地有400万亩,土地资源是丰富的。

仅半个月,北京青年就开垦出了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27万斤粮食,60万斤蔬菜,盖起了宿舍和食堂。

■ 1955年9月,北京垦荒队员在开荒典礼时,写下了豪迈的誓言。

团中央给予这支青年垦荒队巨大的荣誉。垦荒队开犁不过10天,杨华和庞淑英就作为代表返回北京,参加“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杨、庞两人为大会带来了两件礼物:一把黑土和一个树根。黑土代表荒原的肥沃,树根则是在开荒中必须挖掉的东西。

■ 垦荒队员在运送谷草。

在这次会议上,杨华和庞淑英被授予“积极分子”称号,周恩来在设宴招待全体代表时特意向杨、庞两人敬酒。

在团中央的号召下,紧随着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脚步,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和哈尔滨市的团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组织垦荒队,陆续向萝北开进。

■ 垦荒队员在农间劳作。

为了在萝北当地统一领导各地垦荒队,根据团中央的指示,1955年11月12日召开了北京、河北、天津3个垦荒队的全体团员大会,宣布成立青年垦区和萝北县青年垦荒工作委员会,由各地带队干部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全体队员编为4个大队。

1956年春天,萝北垦区内陆续开进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垦区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照顾地区差别,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后,萝北青年垦区按照垦荒队员的籍贯,分别建立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临朐庄、山东胶南庄、山东惠民庄、哈尔滨庄等8个农庄。从1955年9月至1956年11月,总共有14批垦荒队员2570人来到萝北荒原上扎营。

1957年,全国建立的国营农场已达710个,拖拉机站300多处。图为黑龙江国营友谊农场的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萝北垦荒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上海、天津、湖南、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也组织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年间,共青团动员组织了20万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荒原和荒岛,开荒建点,安家立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