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长江之旅(下)

三、白帝城

庐山终年都缭绕在云雾氤氲的景致中,世人总难窥见庐山的山势形貌,整日缥缥缈缈,就像海上仙山一样地难以捉摸,所以历来庐山不断有各种神踪仙迹的传说。李白更觉有灵秀之气。尤其是五老峰,更是庐山诸峰中,最富山水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便有了将五老蜂作为自己终老埋骨的地方。这里离白帝城直线距离600多公里。如果不是“永王之乱”,也许李白就此终老五老蜂。也就没有伟大的诗作《早发白帝城》了,白帝城也因这首诗而名扬四海。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永王李磷奉唐玄宗之命,为江都府都督,以守东南。而李白正隐居在庐山五老蜂之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李磷得知太白所在,引为幕僚。二月,永王败死于肃宗,李白被受牵连,入浔阳狱。先判死刑,幸郭子仪呈情,以官爵代其赎罪,仅以身免。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冬,五十七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踏上去夜郎(贵州之地,余不祥)的流放之路。

李白因“附逆”之罪流放,无非是因李亨正而李磷逆,这十分荒唐,依正统,李亨这个皇帝本是自封,后玄宗不得不予以追认;而李磷出镇和东巡倒是奉旨行事。所以他们之间很难说谁正谁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李白之流放何其悲也。

就当李白流放之路行至奉节白帝城的的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中原久旱不雨,肃宗下特赦令为国祈福。李白因而获赦,便立刻从奉节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其行舟抵至江陵时,由感而发,所以诗作“早发白帝城”这一千古名章。

诗人通过诗的创作,抒发了自己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文”的白帝城,在白帝城,重读着这首诗章,便能更理解李白那诗韵华章。

2020年11月1日,早上,船已经停泊于白帝城不远的梅溪河汇入长江的入口不远的地方,透过船窗阳台向外望去,是一片片白色粉墙林立的居民楼,左前方的左侧是古建筑群,被称为夔州博物馆。其中有一高耸的白塔称耀奎塔,非常亮丽的呈现于我面前。耀奎塔据夔门上游一公里,长江北岸子阳山南麓一小山峰,向江面突出,此山之上矗立一白塔,宝塔下俯大江,南临古道。耀奎塔原名文峯塔,系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夔州知府杨世英为振兴夔府文风捐修。其本名文峰塔,后改为耀奎塔。为七层六边形楼阁式砖塔,以铜质圆球作塔刹。各层塔身均辟一拱门,一南一北逐层交错。除首层塔檐有筒瓦外,其余各层塔檐为砖砌,二层及六层塔檐尚存套兽。阴刻楹联:“万丈文光环六邑,千条瑞气溢三巴”,横批:“直上青云”。二层塔身刻“耀奎塔”三字。据奉节县志载,建此塔目的是培文风。塔建成后三年内奉节连中五名进士。此后会考之前登此塔成为学子们的一种时尚。这里,汉朝曾设鱼复县,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物资集散地。移民搬迁前,宝塔坪属于奉节县永安镇窑湾村。

鱼复县。春秋时庸国鱼邑。秦置县,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西汉为江关都尉治。东汉建安六年(201) 为巴东郡治。三国蜀汉章武二年 (222) ,三国蜀汉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改名永安,置永安县。《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刘备伐吴,在猇亭惨败,“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西晋复改为鱼复县。西魏改为民复县,唐贞观间改名奉节。南朝、隋、唐又先后为巴州、信州、夔州治所。

由此,古时白帝城非为奉节辖,为奉节县十里外鱼复县置。右侧就是著名的夔门,其后为赤甲山,高耸矗立,引人注目,那里就是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

今天,白帝城依然是那么孤立,离奉节八公里,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因长江三峡水库畜水,白帝城四面环水为一孤城,一架跨河大桥伸向岛上,成为游客往来的必经通道。其雄踞水陆要津,成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风雨廊桥

我们早早的起床,7:15去餐厅吃自助餐,8:15在我们来到二楼大厅,分组下船到白帝城。约8:35,我们已离开了大船,上岸乘旅游大巴,8:49大巴抵白帝城景区停车场。穿过“风雨廊桥”,到白帝城的脚下。左转登上了石阶,约 300梯上山。沿白帝城西缘南行,至西南就到了白帝庙。

但在途中,最先入眼的是一个红门,其侧有“滑竿终点处”的提示牌,穿过山门,其右有些小商贩买作各种商品。我们再往上就是书有“白帝城”匾的山门,其“匾”来自郭沫若先生。1977年,白帝城文管会致函郭老,索书“白帝城”匾额及《朝发白帝城》诗条幅。秘书回函谓郭老“年老有病,不能多写”,所以只书写了“白帝城”三字寄来。据说此乃郭老一生中最后一次书匾,故愈加珍贵。郭老生平作书,用笔洒落,有大刀阔斧,有风掣电疾之势。他以老病之身,书此匾额,犹用笔沉稳,意态端凝,不愧为一代宗师。

实际上严武与杜甫的关系极其密切,比如宝应元年(762年)四月,肃宗死,代宗立,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在成都,他带着仆从和酒肉来看望杜甫,杜甫写道“竹里行厨洗玉盘,花间立马簇金鞍。”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因杜甫的好友严武,即杜甫在成都所作送别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的严公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过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但见夔州的山势雄魂奇险、危峰兀立;长江之水汹涌湍急、浊浪翻涌。即兴饮诗,一连写下十首绝句歌咏夔州的山川景色和人文景观,后被合为《夔州哥歌十绝句》。“白帝城”匾之山门廊柱上有对联“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是其第一首之第二联也。

“白帝城”它据险而建,历史悠久。西汉末年,时值王莽乱政,天下大乱,割据蜀地的公孙述,看到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据险筑城,用自己的号赐名“子阳城”。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做起了皇帝,并更名“白帝城”。公孙述死后,当地人在山上建庙立公孙述像,称白帝庙。

过了“白帝城”山门,前方这就是“白帝庙”大门了。但见坐北朝南的“白帝庙”,褚黄墙砖的正门赫然矗立,门楼单檐翘角。白帝庙地处白帝山之顶,导游说,其大门是白帝城标志性建筑,是白帝城核心部分。白帝庙建于清代,呈自明代风格。上方有“白帝庙”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刘孟伉1957年题写,现已被列入《中华名匾》。刘孟伉(1894~1969),原名贞健,字孟伉,别号艺叟。是一位云阳人。师从堂兄晚清进士刘贞安,文辞诗赋及书法篆刻俱佳。

刘孟伉(1894~1969)

整座庙门以褚黄色为主色调,似有帝王之尊。再看“白帝庙”匾,其四周绞龙翻腾,拱形的大门下是一幅对联,“万国衣冠拜冕旒,僭号称尊,岂容公孙跃马;三分割据纡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 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眉山黄元藻先生所撰并书,全联中,上联句“万国衣冠拜冕旒”出自唐代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而下联中“三分割据纡筹策”则出自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那么,大门立柱之外墙,装饰着两只花瓶,左边的花瓶插菊花,带有“福”字,右边插牡丹带有“囍”字,很有特色。

我环视于庙门之右,立有“白帝城”碑,还立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所书李白《早发白帝城》诗的石碑。但见毛泽东之笔力苍劲,龙飞凤舞,自然洒脱,大气磅礴,豪放酣畅。周恩来的书法则沉着凝重、雄俊伟茂、笔力遒劲、一气呵成。江泽民笔锋则古朴遒劲,自然天成。

我们穿过庙门,内有一庭院,再过庭院入一前厅。两侧有范曾诗联:“潮水入夔门有千层浪过繁星闪烁萧森地;乘霞辞白帝欣万壑风随海日流辉壮阔天。”

厅堂内立着一块巨大的红色屏风,以阴文的方式刻着由毛泽东手书的明代大家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毛泽东手书此词时将“几度夕阳红”一句改为“满眼夕阳红”,其一改,使杨慎词中苍凉悲壮之情感被一扫而尽,细读起来更显其宽广豪放。

这首词为罗贯中在他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引为开篇之鼎,而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更将其作为片首主题之曲。至此,这首词被广为传唱。

对于此堂,曾为“三国时刘备的'托孤堂’”,但后来又撒消了。但因刘备托孤于白帝城,掀开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可以说白帝城即是“文”城,这里,又有着“武”的意味。

章武二年(222年)夏六月,陆逊破先主军於猇亭(宜昌市猇亭区),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重庆奉节东白帝城),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尾追先主军,吴军驻守南山。秋八月,先主撤兵返回巫山县,由此可知巫山县在此役中失而复得。冬十月,此时蜀夷陵之败已过四月,下诏丞相诸葛亮居修营于成都南北郊,看来,此时的刘备身体并无大碍。而刘备居于白帝,实防孙权也。故当吴主孙权听说先主驻扎在白帝城,非常恐惧,便遣使者太中大夫郑泉前来求和。先主同意了孙权的请求,遣太中大夫宗玮回复使命。冬十二月,即半年后,汉嘉郡太守黄元得知先主生病,就举兵拒守,有谋反之迹。

章武三年(223年)春二月,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临邛镇)。先主派遣将军陈曶讨伐黄元,黄元军败,沿江而逃,被部下抓获,捆绑后押送到成都斩杀。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先主逝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由此可知,而刘备居于永安县,非败而病,实防孙权也。

因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大概自明清以来,这个问题就被搞混了。刘备托孤之地,永安宫并不在白帝城中。据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载:“先主征吴,为陆逊所败。还白帝,改鱼复为永安县,宫名永安宫,居之,明年崩。”说明刘备猇亭兵败后退还白帝,驻守鱼复,永安宫是其行宫。现在的一般说法是,鱼复县永安宫故址,位于原奉节师范学校校内,宫内原有甘夫人像、托孤堂等重要文物设施。由于历经战火,现在早已荡然无存。所以刘备的“托孤堂”在白帝城内撒消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永安宫故址问题,光绪十九年本《奉节县志》卷二·沿革有载:“永安宫城在今县治。《蜀志》:章武二年,改鱼腹日永安。三年,先主殁于永安宫。《水经注》江水迳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 诸葛亮受遗诏处也,其问平地可二十里许,江山迂阔,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 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入蜀记》夔在山麓沙上,所谓鱼复永安宫也,今为州仓,在宫西北,景德中转运使丁谓、薛颜所徙。比白帝颇平旷,然失险,无复形势矣。《旧志》永安宫今为府儒学基。”上述记载反映有两个问题:(1)鱼腹县在三国时期改名为永安县,永安宫位于永安县内。(2)永安宫故址位于永安镇遗址内。 传世各本《奉节县志》都把永安官遗址定位在移民前的奉节师范学校范围内。

在2002年移民以前,该校内尚有清代及民国石碑两通,其残留的文字一为“宫故址(清)”,一为“安宫故址(民国)”,两碑应为“永安宫故址”五字。

如需细讨,可读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袁东山所撰《永安镇遗址的发掘及永安宫故址考》一文。

作者的结论,否定了《奉节县志》的记载,而将刘备托孤的永安宫锁定在白帝山下这一范围150—175米之间。三峡水库蓄水后,永安官也因之长眠库底。这一历史悬案将成为难解之秘而永沉库底。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永安宫非今之白帝山上的白帝庙,或白帝城内。

离开前殿,过“明良殿”,我们向右穿过拱形小门来到了“东碑林”。在东碑林,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这里有名的《丹青正气图》,俗称“竹叶碑”,我粗看是三枝翠竹,而竹叶显得疏朗、孤冷,有种浓烈的苍劲感,淡淡的却永不凋零。而根据导游介绍,原来那竹枝竹叶巧妙地组成了一首五言诗,导游激情的读到:“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这种字画相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其诗高度赞扬三国时刘备三兄弟的业绩,给人印象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白帝城艺术价值最高的碑刻珍品。

“竹叶词碑”,粗看是画、细读是诗,字画合一,别具一格。为清光绪年间士人曾崇德所画所写。

竹叶词碑

在东碑林,另一件珍品是《凤凰碑》,其作品用极细腻的线条刻在光滑如镜的、黑色的峡石上,雕刻着一对“凤凰”, 只见两只凤凰四目对视,形态优雅、栖息于梧桐树之上,凤凰之下是三朵怒放着的牡丹花,那牡丹花微笑着,散发着阵阵浸香,我以陶醉于这花香之中。

凤凰碑

因鸟中之王为凤凰、花中之王为牡丹、树中之王为梧桐,故又名为“三王碑”,此碑的作者为谁,现已无从查考。“凤凰碑”意境高洁,构图优美,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是另一块不可多得的碑刻珍品。

康熙赐傅作楫行书六言诗碑

“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粗读似乎是唐代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六言诗,但细究起来,此诗将首联二句的“空”改成了“青”,尾联的第一句第三字改“定”为“意”。细看介绍,原来是《康熙赐傅作楫行书六言诗碑》,碑刻文字为康熙皇帝御书的六言诗,碑下方刻着“赐巡视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臣傅作楫”。康熙此改,便意趣大异,的确不愧是一代风流皇帝。

不过有一跋文:“圣祖御书六言诗廿四字,盖当日赐御史臣傅作楫者,光绪三十一年,知夔府臣方旭为臣楫修治享堂,属臣藩终始其役,并从傅氏破屋中求得此幅,盖二百年于兹矣。神龙显晦有时与?敬谨双勾勒碑墓前以志。”

“仁皇帝道旌直节云岁十二月万县举人江西知县臣杜翰藩恭跋。”

“奉邑候选训导臣高象森监刻”。

这成为夔州知府方旭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撰《傅公享堂记》,刊康熙帝六言诗碑的原因。

方旭,光绪三十年(1904),署夔州知府的,也是一位学者型官僚。他注重教育,《广益丛报》赞他“振兴夔州中学,甚为热心,条理井然。”同年离开夔州。辛亥以后,定居成都,为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受聘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讲“桐城义法”。1938年病逝,年近九旬。著《鹤斋诗存》。

傅作楫,字济庵,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夔州府巫山人。顺治三年(1646年),因避夔东十三家之难,其父亲傅汝和从巫山迁居于夔城,就读于其父创办的圣泉书院,研文习武,才艺出众。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傅作楫中举。就任黔江教谕,即称为监管教育的学官、花县知县。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傅作楫升任直隶良乡县知县。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出巡,路过良乡县,有太监率众滋扰民间,百姓多躲避藏匿,有胆大的将此事告诉傅作楫,傅作楫就把太监抓来痛打,差点把太监打死。直隶巡抚郭世隆把傅作楫绑来向康熙请罪,没有想到康熙听后笑着释放了他。从此,傅作楫与康熙结下了深厚情谊。

康熙认为他这个朋友刚直,有御史之风,于是在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升其为御史,不长的时间,又升为太常寺少卿(正五品)、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左副都御史等监官。可谓官运亨通。

傅作楫诗宗杜甫,高健雄浑。有《雪堂》、《燕山》、《西征》、《南征》等集。为当世之学者。

在闲暇之余,傅作楫常与当代名流王士禛、陈廷敬、熊赐履、汤西崖等常为文友,其学识也为康熙帝所欣赏,故特用绢御笔抄下刘长卿一首“六言诗”《寻张逸人山居》条幅,赐给傅作楫。解放后,傅作楫的后裔傅相贤将“六言诗轴”捐献给国家,现珍藏于白帝城博物馆。

六言诗轴

离开“东碑林”,往回走。再到“明良殿”, “明良殿”处于整个白帝庙中轴线上,是白帝庙的正殿。即穿过杨慎《临江仙》词所处的殿,向后那个殿,即是“明良殿”。

明良殿

据《夔州府志》载:这里曾供奉公孙述塑像。明正德八年(1513年),巡抚林俊毁公孙述像,改祀马援及江神、土神,更“白帝庙”为“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巡抚朱廷立、按察司副使张俭改“三功祠”为“正义祠”,在殿内改祀汉昭烈,孔明,并立塑像。嘉靖三十一年(1557年),巡抚段锦以关羽、张飞配享,改“正义祠”为“明良殿”,有明君良臣之意。遂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白帝庙格局,其内祭祀蜀汉先帝刘备及蜀汉人物地方。

殿门两侧楹联“明君得良臣引四海英雄竞归西蜀,故垒留遗恨看千秋成败都付东流”,字体遒劲,引人哲思。让游人细细的品味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令人唏嘘。蜀汉所独有的悲剧色彩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索。

不过我们没有在“明良殿”呆很久,便离开“明良殿”,过武侯祠,就直去“西碑林”,有一大园,园中一亭为“观星亭”,亭上对联取自唐杜甫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过我们看的是“白楼”。白楼是一幢西式建筑,始建于1913年,陕西第一师师长张钫率部进驻奉节时在此修建,当时因战事紧迫,尚未竣工,张就被调离,因而停建。民国七年(1918年),靖国联军豫军第一路司令兼全军总稽查长李魁元率部进驻奉节,将已经破烂不堪的白楼修好,把他父母接到上面居住,并携子授课于楼侧。“仓皇戎马之场,获此风月悠闲之地,籍以叙家人父子之欢”(其文来自平顶山新闻网,2014-05-21,人物:靖国豫军将领李魁元)。1926年,大军阀吴佩孚在河南战败,投奔四川军阀杨森,杨森安排他住在白楼,吴佩孚于第二年春天离开。1995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本着以旧换旧的原则,外观保存原样,里面重新装修,现为白帝城博物馆。

奉节老县城

在白楼中厅的墙上,挂了一幅奉节老县城的图片,我们把它拍了下来。这张老照片拍于2002年1月28日,由天乐图片社拍摄。

而庭院中有一高大的榕树,参天蔽日,枝繁叶茂。一根根粗大的树枝蜿蜒盘旋,千姿百态。仿佛如百岁老人矗立在那里,迎接我们这些南来北往的人们。

离开白楼,右前方是一堵红墙,其开有一古朴的小门,穿过小门,是一大大的园林。其墙顶嵌有黄蓝色相间的琉璃瓦,墙体面则是白色,上下两面为褚红色墙边,白色墙体上镶嵌着大量诗碑,含“竹枝词碑”、“凤凰碑”、“康熙赐傅作楫行书六言诗碑”等复制品。因碑上多为竹枝词,故名为竹枝园。被誉为“三峡第一碑林”,园内有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塑像,因而此园也为纪念刘禹锡而建。

三峡第一碑林

最有意思的是墙上的石刻“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亦称“三味诗”,落款署 “刘贞安”。刘贞安(1871年-1934年),字彦恭,一字问竹,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刘孟伉的堂兄。

三味诗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用鱼肉等制成的酱。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故称。)”其二的“三味”,其典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三味”的提出,是古人就读书而言。而对于人生,也有“三味”,乃“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耳?

但其言来自何处呢?目前就网上查,更是说法不一。朱子、苏东坡、文天祥、郑板桥,似乎都在说。

帮助我们找到了答案的,是《宋诗纪事》。否定了上述诸作者,诗句的作者是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宋诗纪事·卷八十·郑思肖》([清]厉鹗辑)中记载了名为“隐居谣”的就是这首诗歌。《宋诗纪事》还有作者介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州连江人。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叩阍上太后、幼主,疏辞切直,忤当路,不报。遂客吴下,寄食城南报国寺以终。有《锦钱集》、《一百二十四图诗集》、《咸淳集》、《中兴集》。”

又“古诗文网”载:“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原来大家所传的名言,不仅作者错了,刘贞安的石刻也错了,“菜羹”错为“菜根”。当然,我不知道是否是刘贞安本人有意而为之。但这丝毫不影响刘贞安石刻艺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审美魅力。

【宋】郑思肖《隐居谣》:“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 来自“古诗文网”。

最后,导游把我们带到了悬棺厅。

悬棺,顾名思义,就是将死人的棺木葬在人迹罕至的悬崖裂缝之中。

这个是1971年从瞿塘峡北岸,即离白帝城约2.5公里的风箱峡取下来的。据考证,葬的是西汉年间濮越人的棺材,濮越人是现在少数民族土家族的祖先,所以这悬棺葬最早可能是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习惯。

风箱峡悬棺

目前为止,我们无法知晓两千多年前的人们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木放到离地数百米高的悬崖裂缝中的?目前人们的认知只是推想。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悬索下柩法,这也是关于悬棺最早的文字资料记载:“尽铲为棺 于临江高山半肋凿窟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至以为孝”。

第二种方法叫搭架法,考古专家曾用这种方法在福建作过实验,获得了成功,但是在奉节搭架却非常困难,因为地势太狭窄险恶。

第三种方法叫栈道法,就是在悬崖峭壁凿石眼,楔木桩,搭木板,使之成为栈道,然后抬棺木顺栈道抬上去放在事先选好的洞穴里,放好下来时把木板和木桩又拆走。

另有一短小的悬棺,引起我的好奇。导游讲道,这是二次葬之用的悬棺。夫妻二人先后过世,则先行分别土葬,待若干年后,子孙们将他们的骨头取出,再次以合葬的方式安放于此小悬棺之中。以达家族之愿。

出了竹枝园,下了几级石阶,就是夔门观景点了。

夔门,亦称瞿塘关。位于奉节县白帝城东,瞿塘峡西的夔门山麓,是古人逆江而上,东入蜀地的重要关隘。为兵家所依。两岸高山矗立,凌江夹峙,三峡大坝畜水前其水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郭沫若先生过此地也发出“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感叹。

夔门

夔门不仅是三峡的标志,也是重庆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十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也取自于此。站在白帝城的观景台,左江之水静如明镜,其为草堂河,其查无记,可能是三峡畜水后的回水湾。而右面的两山夹持的就是称着“夔门天下雄”的“夔门”了。

离开观景台,步行在景区小道上,右侧是草堂河,各种装饰华美的小船来回穿梭,忙忙碌碌,载着闲暇的人们,享受着草堂河畔与长江夔门那令人眷恋的自然美景。其右是白帝山,茂密的树木将一切的战争烽烟与文人情怀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怀着悲怆的情怀,来到了忠义广场。忠义广场,在香樟、银杏等名贵树木掩映环抱下,显得庄重而古朴。诸葛亮铜像立在忠义广场的中央,但见诸葛亮手握羽扇,衣襟飘拂,神情肃然,身如磐石。铜像来自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赵树之手。

铜像后面是用汉白玉雕刻制作的《出师表》碑,字体取自祝枝山之墨迹,正面为《前出师表》,背面为《后出师表》。

我默诵着诸葛亮《出师表》离开了白帝城,时间近11:00。约11:30,上船,11:40,船前行驶向夔门,我无比激动地迎接夔门的来临。

四、行水三峡之瞿塘峡

正午十分,随着游船徐徐而行,急劲的风,夹杂着雨吹打着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周围依然是灰蒙蒙的一片,但丝毫不减人们对夔门,对瞿塘峡的拥抱。人们怀着激动的心,站在船顶的围栏边,注视着夔门缓缓而来。对于夔门,《方舆胜览》卷57夔州载:“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

成都,岷江之水,日夜不歇,曲折蜿蜒地向南流去。永泰元年(765年)四月,随着蜀地挚友严武的去世,那个浣花溪畔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辛酸与悲伤告别故人、告别成都,回归故里。“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初夏,杜甫一家离开成都以后,便乘船沿岷江过嘉州、经戎州、渝州、忠州,奔向东游的旅途。也就是后来苏氏三父子重复的路线。

唐大历元年(766年)的暮春,诗人杜甫才携家从云安迁到了夔州。与李白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洒脱不同,诗人杜甫在这里停留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直到大历三年(768年)的正月,才由此出川。

在夔州,诗人面对危岩雄立的瞿塘峡,因居“客堂”,便写下了《客堂》一诗:“舍舟复深山,窅窕一林麓”,随后又写下“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后又因山里的居民用竹筒将泉水引到住地里来,写下《引水》“白帝城西万竹盘,接筒引水喉不干。”这些诗是白帝城人们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人仰望着白帝城的风光:“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日出清江望,喧和散旅愁。”他还曾几次攀登上白帝城,面对四周的山川景色。写下了著名的《白帝城最高楼》等大量诗歌。“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这年秋天,叶子现彩,杜甫从“客堂”迁居到了“西阁”。有“层轩俯江壁,要路亦高深。”诗人随时都可以望见那滔滔不尽的江水。因而写下了 “懒心似江水,日夜向沧州。”

第二年(767年)的春,杜甫又从“西阁”迁居“赤甲”。写了诗《赤甲》“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

这里的风光极佳,而杜甫的心情却无比沉重。时逢重阳佳节,登高远望之际,触景伤情,发出吟叹。写下了那首被人们咏唱千年的诗歌《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孤老、枯弱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正是他,使得“夔门”文化更夺目辉煌。是诗、是景,承载的却是我千年中华文明的血脉。

我默诵着,徒增萧瑟荒凉之感。在情景交融之中,感伤之情喷涌而出。瞿塘峡的那种压迫之感随着我们的游船徐徐而来。

杜甫在夔州将近两年的时光,写下四百余首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这些诗艺术上、精神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是诗人杜甫史诗般现实主义的体现。

宋代诗人汪元量(1241~1317年后)有一首专写“夔门”的诗:“赤甲山连白帝山,三巴三峡百牢关。孤舟行客愁无那,十二峰前十二滩。”这也是最直接的“夔门诗”。

“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至巫山县大溪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全长仅为八公里。

11:50左右,穿过“夔门”,入瞿塘峡,顺江而下之右,高耸的绝壁之上,有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孙元良所题“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冯玉祥所题“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等作品,这些题刻与雄奇险峻的瞿塘峡峭壁浑然一体,和谐壮观。成为夔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瞿塘峡河谷狭窄,放眼看去,四面虽为阴霾所笼罩,眼前细雨如帘,但两岸山体清晰得见,夹持着江面,使江面最窄处不及百米,最宽处也就一百五十米宽左右。瞿塘峡虽长八公里,却有西控巴渝,东连荆楚的雄伟气势。瞿塘峡为三峡之险,夔门就是三峡之雄了。

瞿塘峡

船行峡中,风也刮得愈来愈猛,那狂傲的风声如狮子般怒吼,凛冽凄厉。游船穿行于峡谷中,人们裹紧着套衣,扣紧着风帽,迎着寒风穿梭于甲板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法阻挡人们拥抱瞿塘峡的热情。

当我们在白帝山之上感受夔门之风光的时候,在夔门之后有一高大的山体,现在船行至这山体之下,见其巍峨挺拔,高耸入云,仰视也不能触其巅。是三峡群山之最高峰,称为赤甲山,矗立于江之北;而江之南是白盐山,《方舆胜览》卷57夔州载:白盐山“在城东十七里。崖壁五十余里。其色炳耀,状若白盐”。隔江与赤甲山相对,恰似天造之门,其水穿江而过。此为瞿塘峡,蜀之咽喉,可谓奇景。瞿塘峡“雄奇”两字冠之。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有诗咏曰:“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人们不停地用相机、手机等拍着的这山、这水。总希望一瞬之美亘古永存。细思起来,这山、这水,这千百年来,又何曾改变。就像李白那诗,又何曾在我心中改变。

赤甲山

过了“赤甲”“白盐”之壁,前方江面愈来愈宽阔。游船继续着,约12:10左右,见右侧大溪河顺水入江。这里,就是瞿塘峡之东口,瞿塘峡已在我们的后方。前方便是一排排的白色村落,就是大溪乡,亦称“黛溪”。从夔门到黛溪,游船行了约20分钟。

瞿塘峡之东口

前方这一片,就是大宁河河谷了。午饭时间到了,离开了船顶。12:15,我们吃午饭,依然是自助餐,下午,游船以驶入长江三峡之第二峡,巫峡。如果我们说瞿塘峡称之为雄伟壮观,那么,巫峡就可称为幽深秀丽了。

五、行水三峡之巫峡

13:30左右,游船的右侧一道如彩虹般的、红色的桥隐隐约约地进入我的视野。这就是巫山长江大桥,长江之水将由此而入,船将由此进入巫峡。其左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有“不是三峡,胜似三峡”之誉的大宁河。大宁河将在此汇入长江,十分壮观,更呈“三峡”之美。

巫峡西口

巫峡又称大峡,西起巫山的大宁河口,东止湖北巴东的官渡口,绵延不断46公里。由两段峡谷组成。西段叫金盔银甲峡,东段叫铁棺峡。

我们的船过巫山县城之后,顺水东下,巫山长江大桥从我们的头上逾过。

巫峡以俊秀著称天下。但见远处云雾缥缈,山影卓然,颇为壮观。两面群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又见江面之水,因三峡畜水抬高水位的原因,这里的江水已不是过去那样激流奔腾,波涛汹涌。使来往船只行于无尽的漩涡中。这时江面的水,在微风的荡漾下,泛着点点涟漪,在山体所构筑的深壑中自然而曲折的向东流去。船行其间,看连绵不尽的群山,重峦叠翠、江阔水清,宛若奇丽的画廊,充满了诗情画意。

嘉祐四年(1059年),苏轼从眉山赴汴京,在丰都双桂山居足之后又沿着李白的步履,顺江而下,来到巫峡,看到这里山川秀色,喜悦之情悠然而生。于是诗人行笔如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其实,巫峡之美更在“十二峰”

当行船驶过跳石,就可以遥望到北岸横石溪西侧的登龙峰了。五峰相连,层层叠叠,形势蜿蜒,似巨龙飞腾,连绵不绝。其山之高处,若昂首之龙头。“龙头”之后的山势,又如起伏的龙身。像一条长龙跃上九天,气势磅礴。

两岸山峰连绵不绝,巫峡的群峰尽收眼底。十二峰以秀美的身姿,让人们给与了动听的名字,更增添了山川所应有的诗意。

圣泉峰,因山势很高,只有神仙才能喝到,所以称“圣泉峰”。但见圣水于山间溪流而下,十分秀美。

现在的眼前陡峭的石壁上,有着用红朱之笔与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文字,这是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的优美词章,而它的上面,矗立的两个石柱,在浓雾密云的笼罩下,犹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婷婷玉立,对江而望,孤独而凄美。这就是高峻绚丽、充满神奇的神女峰。

我们在船上无法尽情的欣赏巫山十二峰,但我主要是看江之北的六峰,因天气较差,无尽揽其美,拍到满意的图片,可一憾事也。不过。烟雨之下的巫峡,又是另一种美,我品尝着。江之南有六峰,能见者只有聚鹤、翠屏、飞凤三座峰,我因身在其左,没有能享受到它的美姿。净坛、起云、上升三峰,深藏于青石溪静静的山水之中,也难以一见。唐人陆游有“十二巫山见九峰”,而李一鳌在《巫山记》中写道:“六峰连袂于江北,三峰聚首于水南,共得九峰焉。”

再往下就到了神女峰下的青石洞,地处青石村,一条美丽的小河,清辙的水从深深的山谷中流出,汇聚于神女峰下的长江之畔。这在历史上称为青石溪,现更名为神女溪。站在青石洞,北望神女、松峦和集仙三峰尽收眼底。约下午2点40-50分,我们下了大船,坐上小船,将驶向神女溪。将感受神女溪的美丽。

六、巫山美景神女溪

神女溪,旧名青石溪,位于长江南岸。源于重庆巫山县官度区。其上游为官度河,下游名青石溪、后更名神女溪,于青石村入江。我立于青石口,神女峰傲立于长江对面的险山之上。下游河段因受其险峻的地理环境制约,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始的自然风貌。

约14:50左右,我们在青石口码头下了大船,换乘小游船,也称画舫船,进入神女溪。小船的船顶是黄色的琉璃瓦形,船体为绛红色,能坐十余人,每船配有导游一人,都是当地人,经培训成导游兼讲解员,讲解着沿途风光和当地风土人情。

画舫船

神女溪风光无限,水绿峡深、群峰耸峙、怪石嶙峋,有鬼斧神工之妙,却又是自然天成。这里的地貌,仿佛与张家界如出一辙。是以砂岩地貌构筑的独特类型,我们所见山体是以棱角平直、高大石柱山体为主的地貌景观。但见溪水之两侧,嶂谷、石墙、方山等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其山体造型之奇特、溪流之绚丽,在大自然的营造下,高度和谐。馈赠于我们是酣畅淋漓的审美境界。形成了砂岩峰林地貌景观。而且,从岩体上所见山石层层叠叠,像千层叠饼。而其裂缝中又生长着各种植物,仿佛又披着翠绿的衣装 ,与青蓝的水融入一体,山水相接,令人陶醉。

我留恋于斯,思于斯也。用手机录下这美轮美奂的美景……。

在神女溪段,其群山之上有巫峡十二峰之上升峰、起云峰,但手掌峰等不属巫峡十二峰。而身在神女溪中,因两山之壁过于高耸陡峭,因而难识其“真面目”。

我们的船上,导游是一位小伙,与其它导游一样都是当地人,也都是土家族同胞。对他们来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是多么的熟悉。沿途讲得最多的是山里丰富的草药,可以说,草药就是他们的宝,那里最好的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何首乌,因为水土的因素,那里的山药治病很有奇效,并举出一些生动有趣地事例。接着又讲采药、用山里那种土制之法熬药等乡土趣事。随后,又谈到了当地男婚女嫁的种种风俗,自然也是通过说媒来牵线,说亲的家人自然也会给媒婆送礼。家境较差的人家一般送红薯,而富裕一些的人家则送药材等,也有送猪的。小伙自然随和的讲解,知道他们都曾经住在山上,小伙还特别强调,山上是有村子的,多则上百户,少则几户。我们坐在船上,无法看到这些村子。每当山上的人们为生活而下山讨生活时,总要往返于这样的山路,用时几小时是家常便饭。我仰望着上山之路,很能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但对于这些山里的人们,也有十分有趣的事情,就是,他们的鸡、羊、猪等都是敞开放养,对于我们又是件多么惊奇的事情。当然,年轻的一代基本上都已下山了,而那些不愿下山的主要是老人,老年人留恋故土,坚守着原有的质朴而古老的生活。作为他们,导游这种职业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考试而成为导游。我想,如果船上的导游是另一个他,或她的故事,或许又是另一番精彩。

不知不觉中,船行至终点,这是一个峡谷幽深的河湾,在这里,即是游客的休息之地,也是导游们集中之地。画舫船陆陆续续地来了,整齐的停靠在码头上,导游与游客也陆陆续续地来了,这幽静深沟热闹起来了。导游们都是当地的土家儿女,最是能歌善舞,这时,这些导游又成了歌唱家,为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唱起了他们的山歌,这山歌就是他们自己的歌,这山歌与这些土家儿女一样,包含着一股股浓烈的乡土味道,质朴、自然,没有雕饰。

约下午4:00我们离开神女溪的深处,画舫船又陆陆续续的原路返回,我站在船的外面的露台上,尽情呼吸着这里甘甜的空气,留下这最后的一瞥。

离开了小船,回到我们的游船上,下午5:20左右,游船离开了神女溪,告别了那些质朴的人们,驶入大江。

顺水而下,行8公里,南岸有一镇,名碚石乡,属重庆巫山县,而距碚石乡不远的北岸有一镇,称官渡口镇,属湖北省巴东县。两地之间,有一鳊鱼溪从北而南流入长江,这条溪河就是重庆与湖北的界河。郭沫若曾有诗云,“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在界河入江处的石壁上,曾镌刻着“楚蜀鸿沟”四个大字,现三峡大坝因蓄水,已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下了。18:10左右,驶过鳊鱼溪。我离开了甲板,返回客舱。

晚上,7:00左右,夜宴是船长欢送宴会,船上员工的主要领班都到场与我们这些游客见面。船长作了热情的讲话,并介绍了各位领班。饭后到五楼会议厅观看船员的文艺表演,十分精彩,其中还有川剧变脸这样的国萃节目。

21:15,归州镇、21:40,郭家坝镇,

节目散尽,人们正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七、畅游三峡水电大坝

11月2日清晨,一轮暖日破云而出,除却了昨日峡谷中弥漫的云雾和雨夜的冷风。初秋早上的阳光虽然存有几多寒意,但身上却升腾起一股暖意。不管如何,久违的太阳使我格外地兴奋,虽然天空中仍有一些云层的遮掩。

茅坪镇,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坐落于长江西陵峡南岸,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枢纽工程毗邻,是秭归县城所在地。游船就依靠在这里的茅坪码头。离三峡大坝约4公里。

7:50左右,离开上万吨的美维游轮,终结了美轮之行,而又登上了另一条游船,长江三峡五号豪华游轮,以便穿过三峡大坝的升船机。8:02,船徐徐离开码头,在宽阔的江面上向升船机方向驶去。停在江边的美维游轮,离我们越来越远,而美维游轮的左侧就是秭归县城。

我们所乘坐的游船继续前行,在大坝左岸不远的地方停留了下来,8:40,船再次缓缓移行,驶入了升船机之中。

船顺水而下,升船机置于大坝之左岸,再向左,三峡船闸就在其一公里外。为节约省时间,客货船的船主都愿意由此通过。

船缓缓地进入引航道,离主体建筑愈加接近时,人们也更加的激动,争相拍照,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雄伟,高大的水泥铸就的立柱高耸矗立,高处红色的铁箱是动力所在,右前侧立柱上和横梁上的信号灯用绿色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但见一个黄色的标识物所示的,呈80度左右的铸铁制的横梁,下方有液压泵支撑。我不知道如何称呼此物,也许是一个通行的栏杆吧!过了栏杆,船继续前行,通过“上闸首”至“船厢室”深处停了下来。

而“船厢室”之外的上闸首,是船舶进入“船厢室”的通道,其承担着上游航道水位和与船厢对接的功能。这时,出江口的“下闸门”已处于关闭状态,而上闸门在船进入“船厢室”之后,才徐徐关上。船体所在的“船厢室”,在我不知不觉中缓缓下降,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闸首”慢慢地抬升,形成高耸的帷墙,我惊异的发现这面墙实在太高了,其陡峭矗立得令人窒息。赞叹于工程的宏伟。这样的墙体还在生长,虽然缓慢,却坚实而厚重。墙体的生长,这是一种对于“船厢室”的下沉而相对地抬升。我们身在其中,与船融于一体,身处于这庞大的“电梯”里。

“船厢室”的缓慢地下沉,而我无法感觉到它的运动,如果立着放一枚硬币,恐怕是不会倒的。只有当其它物体作为参照物时,才能感觉到它的运动。

而两边的墙体上有多组齿轮、齿条构成的系统,这是用来驱动“船厢室”的, 面对上万吨的重物,用力的向下放行。机械发出“嗡、嗡、嗡”的声响。而无数根钢丝绳直上塔顶,徐徐地随着“船厢室”向下移动,慢条斯理地滑着、继续着、重复着。伟大的建设者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这动人的诗章,他们就是这一时代伟大的诗人。

我豁然间发现,阳光从升船机的缝隙透过来,“船厢室”内一片明丽,周围更显着绚丽多彩。

“船厢室”继续下沉,终于沉入升船机的底部而停了下来。出口的“下闸门”从关闭状态下徐徐打开。我们的船在9:20左右,缓缓地驶出了船厢室,通过 “下闸门”的通道驶离,沿引航道向大坝下游驶去。船慢慢地前行,升船机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地远去,船上的人们也怀着留恋、怀着回忆慢慢地远去。

出升船机,船驶入引航道,这是一个劈山而建的通道。约9:30,驶过“西陵长江大桥”,再往下,右岸是著名小镇,“三斗坪镇”。游船继续的前行,在充足的阳光下,两岸群山风光无限,在向前,船在右岸的船务码头靠岸,这就是黄陵庙码头,跨过船坞,是一个十几阶梯的石阶,我们提着行李,步履沉稳,缓慢地登了上去。出港是一条街,我们又经安排,登上了当地的大巴车。

三斗坪镇

大巴车沿长江南岸向西行驶,过西陵长江大桥,向东右行到游客换乘中心,我们下车,取出行李,通过安检,这里的安检员十分认真,这时,团里有人出了意外,其行李过检时安检机发出了响声,在检验员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重检。过了安检,然后再从出口出来,放行李上车。其实大巴也通过了安检。上了车,大巴又向西前行,几分钟后,进入坛子岭景区,在景区弯曲的山路上走了一段路后,大巴停在停车场,我们下车再按防疫要求,进行检验后,在观光电梯输送下,登上坛子岭。这是两条上下行手扶式观光电梯。观光电梯依山而建,我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依着电梯缓缓地攀上坛子岭,观赏着周围青山绵延,草木一秋的动人景色。

约11:00,到达坛子岭观景台,这时天空湛蓝,朵朵白云布在天空,阳光尽情的散在大地上。观景台上,人们鸟瞰气势恢弘的三峡大坝,犹有一桥飞架南北的气势,紧紧勒住奔腾的长江水。毛泽东的诗章“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我为中国人骄傲,我为中国人自豪。

坛子岭之名,来自其形如倒扣的坛子,而形象地取得此名。

万年江底奇石

在观景台上,有一个非常怪怪的石头,走近一看,说明上称其“万年江底奇石”,其质为花岗岩,花岗岩因火山喷出的岩浆喷出经冷却而凝结而形成。未经雕磨的石面姿态怪异,大小不一的孔洞在江水长期地冲刷下形成。而较为规则的孔洞则为历代水电专家、地质勘探者在考察三峡工程坝址时,钻探取样后留下的痕迹。我想,这样的奇石应该不少,而这一块更具有代表性。

三峡截流石

这是一个庞大的四面体,看上去似褐色的铁,傲然的立于坛子岭高台之上,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沉思、拍照。建设者就是用大量的这样的石头截断长江,称其为“三峡截流石”。当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纪念石,是实际使用的四面体的两倍。

建设者们就是用这样的三峡截流石,直截江底,征服狂傲不羁的江水。截流石,在浩大的水流中,是渺小的,却是修建大坝的先锋。

三峡坝址基石,又名三峡大坝坝址岩芯石,为地壳深处岩浆渗出形成的天然花岗岩石质,取自三峡大坝坝址所在地宜昌三斗坪镇中堡岛的底部岩层。中堡岛地处西陵峡中部的庙南宽谷江中,因具有良好的花岗岩地质条件和河床开阔的地理条件成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理想地点。

接着,到三峡大坝模型室参观。对三峡全貌有了更多的认识。

离开坛子岭观景台,步行20分钟,我们参观了三峡船闸,这是一个双线五级船闸。处于坛子岭之北岸。在这里,我们用10.00元乘坐电瓶车,12:05到达185所在地,稍事休息,上大巴,沿着西陵峡北岸前行,13:30到达宜昌三峡旅游中心,结束我们三峡之旅。

约14:00左右,在宜昌市中吃“鱼豆吉”火锅。下午16:16乘D2263次火车,由宜昌东站驶离宜昌,经建始、恩施、利川、石柱、涪陵、重庆、合川、潼南、遂宁,于23:18到达成都,回家已过午夜。

行完四天三夜的行程,终结了我们这次的三峡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