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医路随记》——七十六味药物剂量运用经验(二)
(21)升麻
①6g以下,清热解毒;
②10g以上,升阳举陷;
③3-10g,发表透疹、升阳举陷。用于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30g 有报道治疗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的疗效。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22)鸡内金
①鸡内金粉3g,治疗体虚遗精、遗尿等,尤其对肺结核之遗精有较好疗效。
②4.5-12g,调理脾胃、消食祛积,尤其适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纳
不佳、积滞胀闷,反胃呕吐等。
③15-18g 有化坚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
(23)苦参
①5-8g,利尿消肿,用治肾炎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心脏性水肿等,并
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
②10-15g,治疗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及各种皮肤病;
③30-60g 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24)益母草
①10-15g,调经;
②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 ,每日用到30-45g尚不见效,须加至 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 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25)泽泻
①6-10g 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②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
③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治眩晕非 30g 不为功。
(26)桂枝
①五苓散中用量不到 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②在桂枝汤中用 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27)山楂
①6g,祛瘀力强;
②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③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28)生地
①大剂量——治疗类风湿——姜春华
(29)熟地
①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
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②90-120 g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30)山茱萸
①常用量为 5-10g;
②急救固脱时用至 25-30g;固脱 3 两(90g)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31)玄参
①9-12g,滋阴降火、清热润肺。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
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
②18-30g,祛虚热,除烦躁,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③30-90g ,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
④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32)五味子
①大剂量,约 100-150g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
②1.5-3g ,敛肺镇咳,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③6-9g,滋补益肾,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
④12g 以上,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33)艾叶
①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②3-5g,开胃;
③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34)苍术、麻黄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①苍术、麻黄用量相等,剂量是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②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③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④苍术四倍于麻黄无明显发汗,而湿邪能自化。
(35)茯苓
①25g 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
②30g,利尿;
③100g,利尿作用最强。
(36)白术
①常用量 6-10g,健脾止泻;
②大剂量用至 30-60g,能益气通便。
(37)薏苡仁
①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 30g;
②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 45-90g。
(38)夏枯草
①常用剂量的上限是 15g;
②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 30g。
(39)肉苁蓉
①6-12g,补肾助阳、益精血。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②15-18g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
③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40)威灵仙
①新病 10-15g;
②久病 30-100g。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