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联选萃:修身(上)

这一讲来说说修身。先讲一个小故事:

王阳明先生小时候,曾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讲“是考功名做官”,王阳明觉得老师讲的不对,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应该是“做圣贤那样的人”。

本讲第一联,据说是曾国藩的人生导师唐鉴(1778-1861)先生撰写的,不知道唐先生是不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下联书写者为近代学者马君武(1881~1940))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勿问收获但问耕耘。

看唐先生的意思,人生只有两条道可走——向前即是圣贤,向后便成禽兽。

虽然话说得有点残酷,但唐先生自有其良苦用心——你能不能成为圣贤先不说,但你必须要往圣贤的方向上走。方向错了,那就成南辕北辙了,走得越快只会错得越狠。

接着看陈鸿寿(1768-1822)先生一副:

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上联讲正人先正己,身教胜言教。要教育孩子,自己首先得以身作则。孔夫子讲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我们常讲修身齐家,“齐家”就是全家人都像你的标准看齐。你要不好好修身,全家人该看啥样呀?

下联讲做啥都得先做人。不要好高骛远,先踏踏实实把人做好。人做好了,才会源洁而流清,根正而叶繁。

下面看何绍基(1799-1873)先生一副:

道在圣传修在己,德由人积命由天。

前两联讲的是修身的方向与基点,这一联开始讲到方法了。

上联“道在圣传修在己”,大意是——修身的秘笈都在那里摆着,就看你学习不学习、实践不实践。什么“秘笈”呢?最起码就是《论语》、《孟子》吧。要是再拓宽一点,也可以包括《圣经》、《古兰经》以及《理想国》、《沉思录》等西方文化的重要典籍。

下联“德由人积命由天”,和上面“勿问收获但问耕耘”差不多。西方也讲,你只要好好做人就行了,能不能上天堂那是上帝决定的事。

接着看林则徐(1785-1850)先生几副。第一副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俗话说“将军头上堪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林先生的上联,就是这个意思。《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格局大了,就不会被眼前的鸡毛蒜皮、营营苟苟所约束羁绊,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西方有句格言说得好: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很明白——只要心底无私,就可以不为外物左右。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你要真吃了别人的、拿了别人的,你又如何能刚直不阿呢?

林先生第二副是:

敬以摄心勤无废事,谦能受益俭乃助廉。

这一联讲了4个内容,分别是:敬以摄心,勤无废事,谦能受益,俭乃助廉。

“敬以摄心”就是对于该做的事,要真的当回事,要严肃认真做好。这就是“敬”的功夫。要做到“敬”,就需要把“心”“摄”起来,也就是心无旁骛,一门心思,一心一意,惟精惟一。

“勤无废事”很明白——你要担当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就得去做事情;要是懒惰的话,什么也都无从谈起了。曾国藩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戒傲字,以不轻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谦能受益”也就是常讲的“满招损,谦受益”,“空杯心理”。

“俭乃助廉”说的是——欲望少了,自然也就没多大贪心了。没有贪心了,办事自然就清正廉明了。诸葛亮讲“俭以养德”,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这里,想起了朱元璋曾要求全国所有县衙大堂都要悬挂“清、慎、勤”这三个字,清朝立国后,继续这么做。这是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所讲的——他父亲中过进士、做过清朝的县官(湖北崇阳县知县),他小时候跟着父亲在县衙呆过,对县衙做过仔细的观察。

为什么古人这么看重“清、慎、勤”这三个字呢?这里来分析一下:

“清”者,清廉自守、公正无私也。公可生明,廉可生威,传统戏台上的好官都被老百姓称为“清官”,朱镕基总理也讲过——退休后老百姓要能说他是一个清官就很满足了。“清、慎、勤”中,“清”是底线,应该排第一。

“慎”者,谨慎决策、科学决策也。这个不仅需要智力支撑,还更需要制度保障。比如该不该修三门峡水库?这不是一个加上几天班就能弄明白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进行科学论证,着眼百年甚至千年的生态民生大计而谨慎决策的问题。目前围绕三门峡水库所做的努力,就是尽可能恢复到未建水库之前的自然状态。这样的教训何其沉痛!所以,“慎”也很重要。

有人讲:看上面三门峡水库的例子,这个太重要了,“清、慎、勤”中,“慎”应该排第一吧。但个人觉得,“清”排在第一是有道理的——要是不“清”,你的眼睛先被迷住了,如何又能做到“慎”呢?不管“慎”有多重要,“清”都可以说是“慎”的前提。

“勤”者,勤于政事、勿使荒废也。这个属于操作层面,在逻辑上处于最后。

总的说来,不“清”,没有底线,则“慎、勤”无从谈起,司马光讲过“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不“慎”,草率决策,贻害无穷,纵使无心为之也要不得;不“勤”,不理政、不作为,“清、慎”功夫再到,也终成空谈,一事无成。

由此看来,“清、慎、勤”这三个字,相辅相成,不仅是为政之道,也是修身良方呀!

林先生最后一联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关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看南怀瑾先生的一段话:

“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收获,这就是做学问。学问要慢慢累积增加,不能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今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最终全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想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实在是进退两难。

老子接着又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到最后连“空”也要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有。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成就学问,实践修道,需要有两种能力:一是“提得起”,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日日精进;二是“放得下”,修道要“为道日损”,统统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确实太难了。

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纠结矛盾地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中国有两句古话说得好——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想得到、做不来”就是“为学”不能“日益”,“看得破、忍不过”就是“为道”不能“日损”。

下联“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好理解,真正的大勇、大智,不是好冲动,好拍胸脯、拍桌子,好逞一时之勇;不是好为人师,好显能耐、显本领,好卖弄小聪明。而是能在关键时刻、解决实际问题,能见人之所未见、知人之所未知,能防患于未燃,消灾于无形。

记得有个老故事很有意思:

大家都说扁鹊是神医,但扁鹊说:“我哥哥才是真正的神医呢?”

有人说:“你哥哥看起来笨笨的,哪像个神医?从来就没听说过他给谁治好了病呀?”

扁鹊说:“我哥哥从来都是——在人还没病的时候就发现征兆,提前采取措施把病给遏制住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上工治未病’呀!他的水平比我要高多啦!”

接着看清代皇族、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先生一副:

在福则冲为善最乐,君子慎动吉人寡辞。

先看上联,“在福则冲为善最乐”,“在福则冲”就是对于福气不要太在意,这里的“冲”就是“空虚”,老子讲“大盈若冲”,也就是说“真正的充满就像空虚一样”。上联整体可以理解为——要以行善做好事为最大的快乐,而不在乎能不能得到福报。和前面第一联“勿问收获但问耕耘”意思差不多。

再看下联,“君子慎动吉人寡辞”,“君子慎动”可以对应“大勇若怯”,“吉人寡辞”可以对应“大智若愚”,但“慎动”和“寡辞”,同时还含有“静以修身”的意思。

下面看阮元(1764-1849)先生一副:

藏精惟晦养神以静,文饱于义德润其身。

上一联说到“静以修身”了,这一联又讲“养身以静”。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吗?“静”到底有没有好处?现代医学是怎样看待“静”的呢?且看下面这一段话(摘自“得到APP”《给忙碌者的心脏医学课》,作者为冯雪):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安静的时候,我们的心率会减慢。心率减慢时,心脏的舒张期就会延长,这样一来,心脏给自己的供血就会更充分。

通常,人类最深度的安静形式是深睡眠。在深睡眠中,心率会进一步减慢,心脏给自己的供血会更充分。除此之外,睡眠时身体还会分泌一系列激素,启动整个身体的修复和新生。

我们常说——好好睡一个美容觉,这不仅对皮肤有修复作用,对心血管也有。心血管在睡眠中,会得到充分的休息新生,受损的心血管也会得到修复。

所以,安静对于心血管来说,是基础的休息,不可或缺。

当然,这也说“静”好,并不是说“动”不好。冯雪告诉我们,要动静结合,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上联中还谈到“藏精惟晦”,也就是“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吧。

下联中谈到的“文饱于义”,是说写文章关键在思想,文辞只不过是思想的外表而已;还有“德润其身”,是说修身的关键在精神,而精神是要靠“德”来滋润的,至于用饮食来满足肉体,那则是次一等的事了。

接着看祁寯藻(1793-1866)先生一副:

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祁先生这一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既有“详明”之仔细,又有“坚定”之凛然,既有“通达”之智慧,又有“和平”之安然,果能如此,“修身”也就差不多了。

祁先生的书法在清代也堪称独树一帜。清代人写行书,多学赵孟頫与董其昌。祁先生柳体楷书的功夫极深,李邕曾讲过“学我者死”,这一点对柳体也很适用——学好柳体不容易,要从柳体中打出来更不容易。如果《蒙诏帖》真是柳公权先生行书真迹的话,那么柳公权自己好像也没有从自己的楷书中突破出来。个人感觉,祁先生可以算是从柳体楷书中突破出来的一个代表。上面这一联,就可以看作是“柳体行书”一个很好的样本。

下面看张謇(1853-1926)先生一副: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利居众后责在人先。

这一联“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利居众后责在人先”,重点说一下“行己有耻”。西方人不够自信,非要抬出个上帝给自己做底线。中国人很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做到自律,不需要他律。这个“自律”,就是“行己有耻”。

中国人很看重“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个“耻”放在最后,就是要拿它做底线。这个桶底要是漏了,一切修养也都完蛋了。

中国有句话讲:知耻而后勇。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既然明白了“耻”这个底线,就要义无反顾、坚决离它远一点。

有人会反驳说:不知耻的中国人太多了。这当然也没错。但即使是“不知耻”的人,你要说他“不知耻”,他也会和你大吵大闹的——可见他也认为“不知耻”是不对的。

苏东坡讲: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王阳明先生讲“良知”;其中都有“行己有耻”的意思。

接着看马衡(1881-1955)先生一副:

俭可助廉勤可补拙,恭以持己恕以待人。

看上联,“俭可助廉”不用说了,“勤可补拙”就是上面曾国藩先生讲的“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看下联,“恭以持己”就是“敬”、“认真”、“小处不可随便”,“恕以待人”就是要善于容忍,对于别人无意中犯的小错,不要太过计较。《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两句说得好: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静想。

最后看唐驼(1871-1938)先生一副

文质相合济以学问,洁清自守造于高明。

大家看上联,“文质相合济以学问”,既然都“文质相合”了,为什么还要“济以学问”呢?难道“文质相合”中的“文”不包括“学问”?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孔子《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关于这一段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有精彩的解读(选编时有删改):

“质”是人与生俱来的朴素本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所谓“做人的要求”、“人文的修养”。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蒙昧,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

“质胜文则野”,就是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不注重文化。如此以来,就不免流于落后、野蛮。反过来呢?“文胜质则史”,文化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由此可见,“文质相合”就是“文质彬彬”,就是“文”和“质”的平衡与圆融,像道家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谐。

“文质相合”的“文”,指的就是做人的修养,也就是文化,“济以学问”的“学问”,指的则是知识。我们常把“文化“和”知识”混到一块讲,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再看下联“洁清自守造于高明”。“洁清自守”是做人的底线,“造于高明”是做人的成就。拿盖房子来说,底线就好像是地基基础,成就就好像是上层建筑。没有地基基础,房子立不起来;没有上层建筑,那地基基础又有啥用?所以说,不仅要“洁清自守”,还得能“造于高明”。

看完下联,再回头看上联——“文质相合”可以看作是底线,“济以学问”则可以看作是成就。光做个好人还不行,还得做好事、给社会做贡献。

总之,这一联既重底线,又重成就,也是一副很好的书房联。


(0)

相关推荐

  • 朱亮辉《联海荡舟》十七、信手拈来妙趣生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十七.信手拈来妙趣生 ──纪晓岚诙谐对联欣赏 纪晓岚(1724--1805)清著名学者.文学家,官至礼部 ...

  • 女子一上联:洗青菜去黄叶,不要先生,书生一下联,女子称赞!

    古代的读书人也讲究"勤工俭学",比如说像在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读书人,它的名字叫做罗元,这个人就是一个"勤工俭学"的书生.他有时候会做上门教书先生来赚点生活费.有 ...

  • 书房联选萃:修身(二编上)

    修身是中国文化的看家功夫,因此与之相关的对联墨迹也比较多.这一编是"修身"主题的第二编,选编了大约40副,分上.中.下三讲来说一说. 这一讲围绕修身的基本精神,选编了9副. 先看何 ...

  • 书房联选萃:知交(上)

    知交也就是朋友.从文字起源上讲,"朋"好像是连起来的两串玉,"友"好像是两只手,合起来大约就是"一块相处"."互相帮助" ...

  • 书房联选萃:寄托(上)

    漫漫人生,总得有点爱好来寄托身心.唐代大画家张彦远(815-907)曾有一段话讲自己: "鸠集遗失,鉴玩整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画,毕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敝衣,减粮食.妻子童 ...

  • 书房联选萃:敬谨(上)

    "敬"指的是"严肃认真","谨"指的是"小心谨慎"."敬"与"谨"相比,&quo ...

  • 书房联选萃:安逸(上)

    从"安逸"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上讲,"安"是个会意字--上面"宝盖"指房子,下面是个"女".女子呆在家里,感觉很" ...

  • 书房联选萃:惬意(二编上)

    "惬意"已经写过一篇了,最近又陆续搜集了一些这一类的,这里录为"二编",分"上"."下"两讲来说一说. 这一讲先说一说陶 ...

  • 书房联选萃:修身(中)

    本讲继续谈修身方法. 先看冯桂芬(1809-1874)先生一副: 结德言而为佩,援雅范以自绥. 这一联出自南齐文学家谢朓的<酬德赋>,原文为: 结德言而为佩,带芳猷而为服. 援雅范以自绥, ...

  • 书房联选萃:修身(下)

    本讲先谈谈古人修身的一些体会,再谈谈修身与福报的因果关系.先看梁山舟(1723-1815)学士一副:文章最忌随人后,道德无多只本心. 这一联源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两句诗.上联讲文章要见他人之所未见,下联 ...

  • 书房联选萃:出入(上)

    孔子曾讲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大约是--天下要用我的话,我就好好效力:要不用我的话,我就藏起来,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孟子也讲过类似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用之则行&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