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历史连载9】Y-C系的迁徙与蒙满扩张

1 Y-C单倍群树


根据维基百科资料,Y染色体C-M130单倍群是Y-CF两个分支中的另外一支,C的地位与F相当。Y-C人群发现于除非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古代人群中,是中亚、西伯利亚、北美和大洋洲一些土著部落的主流单倍群。在早期时候,这个单倍群分支标注比较多,但在二叉树现象规律整合下,这个单倍群目前也归类为两大分支,分别是C1-F3393/Z15426(包括之前的C1,C2, C4,C5,C6)和C2(之前为C3)。

C-M130单倍群似乎在SNP突变M168产生之后不久就已出现,年龄大约有6-5.3万年。虽然C-M130高频发现于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一些土著人群中,以及中频发现于朝鲜和满族,但是C-M130最大多样性发现于印度现代人口中。现在现在假设C-M130起源于印度或南亚大陆海岸,并经历过长时间的演化,再扩散于东南亚,大约4万年前C向北进入东亚。大约8000-6000年前,推测C-M130被说纳-得内语的人群带进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西北部太平洋岸边。Y-C的支系也扩散于欧洲。

(维基图片,C-M130迁徙推定)

下面列出C-M130主要支系的地理分布:

  • C1a1 - M8  日本

  • C1a2 - V20   欧洲, 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 (Berbers)

  • C1b1a1 - M356  印度 (Gujaratis and Madhya-Pradesh)

  • C1b1a2 - B65   印度尼西亚 (Lebbos), 文莱 (Murats), 菲律宾 (Aetas)

  • C1b1a3 - Z16582  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

  • C1b1b - B68  文莱 (Dusuns)

  • C1b2a1a - P33  太平洋群岛

  • C1b2a1d - Z32295  印度尼西亚 (Bajos)

  • C1b2a1c - B460 巴布亚新几内亚 (Koinambes)

  • C1b2a3 - B76   印度尼西亚 (Bajos)

  • C1b2b - M347   澳大利亚 (Aborigines)

  • C2a - M93  日本

  • C2b1a1a1 - P39  加拿大和美国 (美国印第安人)

  • C2b1a1b1 - F1756   中国 (赫哲, 锡伯, 汉), 东欧, 土耳其, 俄罗斯 (阿尔泰, 科里亚克)

  • C2b1a2a - M86  西伯利亚 (蒙古人, 鄂温克, 布里亚特)

  • C2b1a2b - B90   西伯利亚 (科里亚克,鄂温克)

  • C2b1a3 - CTS5559, F4002 阿富汗, 俄罗斯, 吉尔吉斯,蒙古, 巴基斯坦, 中国 (爱新觉罗Aisin Gioros), 中国 (鄂伦春), 乌兹别克

  • C2b1a4 - Z30601 印度, 斯洛伐克

  • C2b1a5 - Z31698  日本

  • C2c1a1 - CTS2657   西伯利亚(布里亚特), 日本, 中国(汉), 朝鲜

  • C2c1a2 - Z12209  日本, 中国 (汉),孟加拉国 (Bengalis)

  • C2c1b - F845   中国 (傣), 日本, 越南,朝鲜, 菲律宾

  • C2d - IMS-JST2613-27 日本

复旦严实于2016.10.19日在其微博上发布C-M130的更新树:

根据严实简述:

C单倍羣在5万年前分两大支,前C3(现在C2-M217)是北支,其余所有原C1'2'4'5'6都是C南支(现C1-F1171)。C2内部3万多年前再分,南支C2a主体为Cα“玄皇”>6000年,在汉、阿尔泰(含原C3d-M407)、藏缅、朝鲜、苗瑶等都有,汉>10%;北支C2b在阿尔泰语系、北美等,蒙古里近半,汉族<0.5%,分为4大支,分别是M48+(原C3c)、F3273+(原星簇+爱新觉罗)、F8894+(主体为448-del,也包括北美的原C3b-P39)、F8715+。原先的C3e-P53在C2北支里面有平行突变。

在这里,严实把C2a南支定义为Cα“玄皇”,年龄大于6000年,在汉族中>10%。在严实本人更早前的关于361个自愿者(基本是汉族)测试所做统计分析文章中则给出整个C-M130占汉族7.5%。

2 C-M217与蒙满皇族


笔者认为,Y染色体C单倍群与F单倍群平级,但是由于字母命名分配的原因,后续字母都分配给了F下的支系,C单倍群系下没有新的字母命名分配。这对于C类型似乎并不公平。也因此C系下各支系扩张与F下各支系扩张也有除非洲以外各大陆扩张相似性。在日文维基系统中,把C1和C2两个系统分开来单独讲。在更早期的时候,复旦李辉曾把Y-C和Y-D归之于“老亚洲”,这属于没有证据的意想。

C-F1171系统各分支分布于南欧、中东、印度、东南亚、日本、太平洋群岛和澳大利亚等地。与Y-F下的"GHIJKLMST"各支系在这些地区扩张具有分布相似性。C-M217系统(即原来C3)则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北方,与K系下NOQR分布也具有相似性。推理C系统人群和F系统人群在出非洲后,就有相当程度伴随性。至于原C3南支和北支与N和O的分布也具有相似性。

C-M217高频发现于中亚、西伯利亚和北美土著人群。在布里亚特、鄂温克、蒙古、哈萨克等民族中都有高频的M217成分。C-M217(原C3)在汉族中分布从0-23%分布不等,在广西、湖南、江西地区汉族中基本缺失,在西安样本测试中出现最高23%的C3成分。

(原C3单倍群分布频率图)

(1) “C3南支”与达延汗

严实把M217下的F1067定义为“C3南支”,广泛分布于汉、阿尔泰、藏缅、苗瑶。其中Cα“玄皇”的后裔在汉族中众多,大部分又属于Cα1a1-M407(原C3d)支系。仍然根据严实微博,他声称测过两个达延汗谱记后代,类型属于M407,即"C3南支“。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公元1474~1517年),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因其功绩被后人誉为北元的达延汗。在蒙古人的心中,达延汗巴图孟克是在成吉思汗铁木真、薛禅汗忽必烈之后最值得记住的”英雄“。没有他,蒙古会在无休止的混战中彻底沉沦,消失在历史长河。1487年,达延汗开始亲政,经过与卫拉特部的数度征战,将其击溃。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达延汗子孙众多,至少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成为今天蒙古一些部落的始祖。

(达延汗画像)

在曲阜孔姓测试中,C3也占到了46%,与Q1a1a1-M120一起成为孔子Y类型两个最可能候选者之一。

(2)“C3北支”与爱新觉罗皇族

仍然根据复旦严实等人文章,他们认为满清爱新觉罗家族的类型属于原C3b2b1*-M401单倍群,新树中属于C2b1b2a,属于“C3北支”下的一个小支系。他们是通过对7个自称属于爱新觉罗的现代家族(其中3家保留有完整家谱)男性的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片段(STR)分析推理后得出的结论。

(有谱系记载的爱新觉罗后裔测试数据)

有学者曾认为爱新觉罗氏出自北宋宋徽宗的后代,也有野史称乾隆帝并非雍正帝的亲生儿子(较流行的说法如陈世琯之子)。网络也有人质疑单倍群“C3北支”不可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Y染色体类型,理由是复旦测定的爱新觉罗Y类型后裔无论在满族还是汉族中人口都非常稀少。复旦论文也提到他们测定的Y-STR组合在现代各人群,包括汉、满、蒙古等民族中均极为少见。

严实等人论文则强调: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宗法制下的父子关系并不等同于生物学意义的父子关系,爱新觉罗家族的家谱中就记载有许多因无嗣发生的过继,尽管多数为近支之间的过继,但也有因入赘造成的非同宗过继。因此并不能简单通过生物学判定来肯定或否认宗法上的家族传承关系。在没有明确家谱记载的爱新觉罗氏中,有较大比例的人的父系从生物学角度并不属于爱新觉罗家族。

(3)“C3星族”与王罕

原C3系中C3c,也被成为“星族”(Star Cluster),曾被认为蒙古核心部落黄金家族的类型。但是根据多个渠道信息,蒙古核心部落和高层贵族也被推定可能是以O3为主。

根据日文维基Y-C2名人系统,王罕被推定属于C-M217* (原C3星族)。王罕,又名王汗,是克烈末代首领,因受金国册封为王,故称王汗。他是成吉思汗义父。1203年,王汗因铁木真的势力迅速扩大而感到不安,于春季派遣其子桑昆进攻其部落。铁木真初卑辞请和,待王汗等人沉醉酒宴,不设防备时,予以突袭。秋,王汗被彻底击败,逃至乃蛮,死于当地人之手。王罕后裔部落后来则基本西迁,这也可能是原C3c在汉族中少见的原因。

3 原C3起源迁徙与扩张推理


根据古DNA论文研究,在西北利亚古DNA(时间:3500-1600年前)中除了发现大部分是R1a1,还发现有个别C*。年代约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辽西井沟子遗址古DNA全部为C*。仍然继续根据较早前严实数据,中国比例很低的C*和印度的C5和日本的C1更近,而与C3较远。笔者推理原C3系的产生也有可能为C-M130通过中亚走北线而进入北亚后产生的。

(推理原C3另一种路线)

如果原C3是走北线迁徙的,那么意味着中国的原C3,包括C3*、C3d、少量C3c等,或全部是北人南下的结果,只是南下时间先后有不同。原C3系不仅不是“老亚洲”,而且可能是很新的“新亚洲”。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以前认为中国汉族中的原C3很可能是从中国C*中产生,因此按照逻辑自然推测北方的C3系是从南方扩散过去的,然后再回流,而现在由于中国C*与C3系关系和分离年代较远,就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如果C3是从北向南扩散,那么马来西亚半岛地区的C3可是属于后期华人迁徙成分。

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从中国福建和广东、广西、海南等一带迁移而来的移民。郑和下西洋对华人移民马来半岛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马来西亚华人对孙中山领导的民族革命也做出过巨大贡献。分子人类学的数据也可以见证华人移民马来半岛的情形。上图显示马来半岛母系mtDNA-D4和父系Y-C3分布情况。马来西亚华人曾是马来半岛上的第一大种族,所以其分布频率相对较高,在父系和母系方面都有体现.

马来华人母系方面:母系mtDNA-D4成分是汉族母系的最主要成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马来半岛相对高频,与马来西亚华人相当高频正相关。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基本上还是带女眷的,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都不会和异族结婚,尤其不会和马来族结婚,主要原因并不是种族歧视而是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而若华人与他们通婚便需要加入伊斯兰教,这会影响到该华人的生活圈子,且大部分家庭都不太赞成孩子与信奉伊斯兰教人士结婚,因为这会导致他们的世世代代都需要信仰伊斯兰教,一旦进入伊斯兰教,根据马来西亚的宗教法规是不得退出的。可是随着时代的迈进,很多华人开始和外族人士结婚,但那还是属于少数。华族与马来族,由于二者传统文化的差异,因此,在马来西亚的国度里,至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制度。马来人遵从回教法律,实行一夫多妻制,而华人则服从一部由中国传统习惯法演变而成的新的婚姻法。

马来华人父系方面:由于O系在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分布高频,难以区分,而用Y-C3容易区分,可见在东南亚地区Y-C3在马来半岛相对高频。而华人移民到东南亚主要在明清时期,北方的Y-C3系已经大量进入到汉族中并被华人带到了马来半岛。因此Y-C3在马来半岛的分布与华人分布也是正相关。

蒙古族主要由C3和O3组成。根据分子测试结果,基本可以判断蒙古高原贵族王罕克烈等部主要为C3。而铁木真的蒙古部原本兴起于兴安岭与中蒙东部边境的额尔古纳河流域。该部应该来源于东胡,或主要为O3系。下图是全球优势Y单倍群分布图。

(原C3与蒙古扩张)

下图是HGDP项目中的Y-C单倍群的谱系树,给出每一个原C3样本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系文明基因(ID:bcrj-wmjy)原创。《分子历史》连载为 兵策儒剑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图片资料来自于网络,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授权、版权合作、读者投稿等事宜请发邮件至:135234394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