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

公元1096年,

一位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翩翩少年,

缓步而行于京都汴梁的街道上,

他此行的目的,

是应招进入北宋宫廷宣和画院。

或许是因为他的才华过于出众,

亦或是他背负着上天的使命,

少年一入画院便受众人瞩目,

更被皇帝宋徽宗所喜爱,

收为弟子,亲自传授其画技。

少年18岁时,

将历经半年完成的一幅山水画作品,

亲手呈现给宋徽宗。

谁也没有想到,

仅仅两年后,

这位天才少年便撒手人寰。

而他献给徽宗的那幅“绝唱之作”,

连同他的名字,

被后人传颂了近千年。

少年名叫王希孟,

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名作《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以极为精微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山水的雄奇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的山水哲学和自然观念。

虽为宋徽宗的弟子,但王希孟并没有走徽宗古简一路的风格,而是采取青绿山水精致浓艳的画风,但在格调与品位上与宋徽宗及皇室的审美需求相吻合,因此受到宋徽宗的无比青睐。

《千里江山图》一直被视为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这幅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的绢本画作,以长卷形式描绘了磅礴秀丽的山水图景。

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

王希孟并没有实地写生过,而是通过构思,将南北山色尽收一卷,写意出来这动人心魄的“千里江山”——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奥妙之处。

据专家研究,画中场景可能是鄱阳湖一带,是自鄱阳湖湾流眺望庐山高峰的景象。

鄱阳湖景

实际上,回顾北宋统辖的疆域里,也只有江西庐山因矗立于鄱阳湖、长江之畔而有此特性。

《千里江山图》的每个局部都独立成景,每个局部都有不同的视角。

当观者从右至左,徐徐展开这幅旷世长卷时,仿佛畅游于丛峦碧水间,美轮美奂。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于《千里江山图》使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

散点透视图

同时结合了深远、平远、高远的传统技法,将各个视角、各个角度的风景纳入画中,代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无穷奥妙。

《千里江山图》集前代笔法之大成,将前朝所有笔法融入一幅画中。画作细致到了极致,每一树、每一山、每一水纹,都是一笔一笔绘出的。

层层叠叠的青绿山水,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碧波,每个局部,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画面,组合在一起又显得无比协调。

纵观整幅画面会发现王希孟竟然可以能做到景致不重复,没有一处山势之雷同,而且延续了近12米,真是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我们不得不慨叹,

曾经的那个18岁王姓少年,

真是个天才!

今天的很多人在欣赏《千里江山图》时,都会有一个困惑。

作品已经千年风霜,为何如今看来,颜色仍可以如此“鲜绿”。

这其中的奥妙在于王希孟沿袭了唐代以来的青绿画法。以赫色作为衬托,使石青、青绿色在统一的色调中来回跳转,色彩属性于对比中更加亮眼。

蓝铜矿和孔雀石共生

同时,《千里江山图》的主色选用的是纯天然的“矿物颜料”。由蓝铜矿与孔雀石研磨而成,因此历经千载而不会褪色。

也正因为这样,每打开一次画作,颜色都会脱落一点。

因此这幅深藏故宫50年,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鸿篇巨作,建国以来也只展出过3次。

王希孟,这个中国绘画史上仅凭借一张作品

就能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因为他的英年早逝,

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谜团。

今天的人们更愿意相信,

这个天才少年并未离去,

而是归隐于他的作品之中。

用他自己喜欢的方式

永久陪伴着这大好河山。

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

(横屏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