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坛再失两位老艺术家,支援宁夏的王素琴,支援临安昌化的陈少芳

深切缅怀王素琴、陈少芳老师

2017年,越剧之家曾开辟专栏介绍解放初期支援全国各地越剧团建设的越剧前辈。她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远地区,把越剧的种子播撒到了全国各地。如今健在的很多老艺术家已经九十高龄。今天,再闻两位“90后”老艺术家逝世,一位是曾经支援大西北宁夏93岁的王素琴老师,一位是支援临安昌化95岁的陈少芳老师。谨以此文向两位老艺术家表示深切的悼念,也向支援全国各地越剧团建设的越剧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素琴

1928——2021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世纪50年代文化援边模范王素琴于8月3日21时21分在上海东方医院逝世,享年93岁。
王素琴,192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文联委员、妇联委员,代表作品有《叶香盗印》《吕布与貂蝉》《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1951年,王素琴在上海组建华艺越剧团担任团长和头肩花旦。1958年9月,她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请缨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身大西北文化建设,克服环境变化和文化差异,举家迁居银川。
王素琴支边期间任宁夏越剧团团长,她拉砖担土、兴建剧场、搭台演出,带领全团奔赴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宁夏南部山区等近20个县城,为当地工人、农民演出,弘扬普及江南越剧文化,深受群众欢迎。她的表演精细动人,唱腔悦耳动听,所饰的祝英台、春草、祥林嫂等代表角色,唱做俱佳,醉人心扉。
1979年,为了改变剧团青黄不接的状况,王素琴到越剧之乡——浙江嵊县招收了一批男女学员,委托“越剧之家”培训一年多后带往银川,又继续为学员教戏、教唱,使青年演员能够迅速独当一面。
王素琴身体力行地将艺术人生与家国命运、与时代责任紧紧相连,将一辈子的热血、汗水融入在那片黄土沙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她留下的艺术财富将继续滋养大西北这片热土。

宁夏卫视《五湖四海宁夏人》王素琴专访

来到宁夏的越剧团,如何调理“水土不服”?

宁夏卫视《五湖四海宁夏人》王素琴专访

上海来的越剧团在宁夏的第一场演出

越剧表演艺术家陈少芳

1926——2021

原上海文华越剧团、浙江昌化越剧团,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陈少芳于8月5日19点40分在杭州临安家中逝世,享年95岁。

陈少芳,女,演员。浙江诸暨人,1926年7月28日出生。1938年进诸暨朱村越兴舞台学戏,工老生。四年满师后,在金华、兰溪和杭、嘉、湖一带演出。1945年进入上海直至解放后一直在上海演出。1955年10月加入文华越剧团。
1956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随团支援浙江,并被分配到昌化县,改称昌化越剧团,上山下乡为山区人民服务。是年12月,主演由林辰夫改编的《桃花岭》,获建德地区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1957年此剧参加省二届戏曲会演获表演二等奖。因昌化县划入嘉兴地区,1958年主演的《父子恩仇记》参加嘉兴地区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1959年主演现代戏《杨立贝》中的杨立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意志坚强的贫苦老农民的形象,在嘉兴地区现代戏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后昌化县划入杭州地区,《杨立贝》的演出更受到省、市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奉命在杭州饭店向中央文化部周扬、夏衍等领导作汇报演出并召开座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62年10月去上海国联戏院演出《杨立贝》,引起各界强烈反响,由上海电视台实况录像转播,上海中国唱片厂录制了剧中“诉榜”、“打庙”唱段唱片,并在《戏剧报》封面刊登杨立贝剧照。此剧在沪连满200余场,获得广泛声誉。演出期间,上海戏剧学院专家对该剧进行了加工提高。回杭州向省市领导和文艺界作了汇报演出,大家称赞她“演活了杨立贝。”

陈少芳老师(右三)和学生

1979年退休后,依旧住在临安,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新苗的培养教学上,继续为越剧事业尽心尽力。学生有:吴益群、钱益馨、陈惠珍、王连琴、钱金焕等。其中,吴益群1982年获浙江省小百花调演“百花奖”、1987年“杭州市越剧新十姐妹”称号。王连琴获浙江省会演“优秀小百花奖”,后调入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参加了《五女拜寿》等众多剧目的演出。
其主要演出的剧目有:《秦香莲》、《血手印》、《宋世杰》、《桃花岭》、《父子恩仇记》、《十五贯》等传统戏,《杨立贝》、《社长女儿》、《夺印》、《江姐》、《红松站》等现代戏。行当涉及老生、老旦、花脸。
不忘前辈之恩

向逝去的表演艺术家表示深切的悼念!

向那些年支援全国各地越剧团建设的越剧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关心和呵护越剧老前辈的越剧传承人、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向全国各地的越剧戏迷、票友、传承人,征集更多各地越剧前辈的生活状况线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