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项羽封神一战背后的历史问号
章邯崛起
在将星云集的秦帝国,章邯至多只是一名二流战将,始皇帝登临大位,章被授予少府之职,负责骊山陵工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旧诸侯国群起响应。此时,秦军精锐布防一南一北,南越防蛮夷,长城对匈奴,反秦义军趁内陆空虚之际,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张楚虎将周文兵威尤甚,一路向西,如秋风扫落叶,竟攻入函谷关,关中告危,咸阳震动。刚刚即位的秦二世惊恐不安,主政的赵高、李斯亦束手无策。
千钧一发之际,章邯上书,请豁免骊山刑徒,配发武器,汇合京师军队迎敌,二世一一应准。
章邯亲自领军,击退周文,稳住阵脚。随即,调集北境精锐出关剿杀,击败张楚陈胜,杀死楚将项梁,攻灭齐王田儋,打垮魏国魏咎,兵锋锐气,攻势凌厉,数月间肃清黄河以南之反秦势力。
章邯几乎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局,一跃成为秦国柱石,可谓时势造英雄。
之后,章邯、王离挥师北上,先克邯郸,后围巨鹿,大有一举荡灭河北之势。
但令章邯、王离始料不及的是,在小城巨鹿,强大的秦军遭遇到顽强的抵抗。
赵国英豪
巨鹿位于河北平乡,今看其地形,与华北平原其他地区无异,一马平川,似不利于防守。
项羽刘邦灭秦图
秦朝末年,上将军项羽带领楚军渡过彰水,经过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势如破竹,全歼秦军主力。刘邦避实击虚带军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古代实则不然,《吕氏春秋》言:战国有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
九薮即九个湖泊。彼时,巨鹿城建于地势险要的高地,北有大湖泽,周边有大片森林,秦军大部队难以充分展开、冲击。
这也是赵国君臣果断放弃邯郸,选择固守巨鹿的主要原因。
地利之外,“人和”因素才是关键。
自古燕赵多豪杰之士,勇武善战,尤其是长平之战(《参见《煮酒》之《重看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幻象》)后,秦赵成为不共戴天之宿敌,赵国军民对秦仇视至深,以致章邯攻克邯郸后,为巩固后方,不得不毁坏城郭,迁徙赵民。
面对强敌,深陷绝境的赵军迸发出强大的战斗精神,借助有利地形,上下同心,孤城奋战,令王离大军数次攻城无果而返,再现当年邯郸保卫战的顽强与坚韧。
待楚、齐、燕、魏等列国援军赶到,形成了对秦军里外夹击之势。
赵王一度看到了希望曙光,却又突然幻灭。慑于秦军强悍战力,诸国皆逡巡不敢进,作为反秦联盟盟主,楚军主将宋义更是稳坐钓鱼台,四十余日未进一步,徒看赵军孤军作战。
此时,一位年轻将领的横空出世,将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这一诡异的局势,并最终扭转乾坤,他就是:
项羽。
项羽雕像图
霸王之剑
项氏一族为楚国四大贵族之一(注:另三个即著名的“屈、景、昭”三氏)。楚末,项燕、项梁、项羽三代更是成为楚国砥柱式人物。
项羽自幼跟随叔父项梁,勇武有力,胆气过人。定陶之战中,项梁遭章邯突袭,力战而亡,楚怀王一直忧心项氏一族坐大以致尾大不掉,正好借此削弱项羽权力。
因此,本为项梁副手的宋义受到重用,地位日隆。接到赵王求救信函后,怀王拜宋义为主将,项羽做偏将,领兵援赵。
抵临前线后,作为盟军之首,宋义和其他诸侯表现无二,一直对秦赵交战持观望之势。项羽屡次进言发兵,均遭拒绝。
眼见补给困难,徒耗粮草,项羽凭借武力及项氏长期以来在军中积累的威望,突然发力,斩杀宋义,接管兵权。怀王在无奈中被迫任命项羽为主将。
英气勃发的项羽如下山猛虎、出海蛟龙,上演了破釜沉舟的惊艳一幕。
也许因为民间的演义造成的刻板印象,项羽似乎是有勇无谋的角色。但从诸多史料上分析,项羽或缺乏战略眼光,可在战术方面却具有极高天赋。
以巨鹿之战为例,为何项羽将自己至于绝地?这并非意气用事的鲁莽之举,而是审时度势的应对之策。
自章邯领军以来,连破各路诸侯,反秦农民军士气低落,“恐秦症”复发,楚军亦对秦兵产生怯意。此种情绪氛围弥漫,进攻一旦受挫,军队极易崩溃,尤其项羽以劣势兵力对阵强敌,兵士恐惧之心更甚。
破釜沉舟、断绝退路反而让将士不再有贪生之念、畏战之心,从而激发最大潜力,颇有些“有毒攻毒”的道理。
图:楚军战前破釜沉舟
来源:《楚汉传奇》
还有不为人知的一个细节是,项羽大军发兵之前,英布、蒲将军二虎将已经带领先锋部队渡河成功,取得小胜,稳定立足于河北,以接应项羽主力。
从联盟角度来说,无人打破僵局,各路诸侯大概率会继续观阵,于援军和赵国皆不利。无论道义上,还是实力上,作为盟军领袖,楚军都是挑头的不二选择。
楚军果敢出击,才能打消诸侯疑虑,合力攻秦,唯此,反秦义军才可与秦一战,各自心怀鬼胎,必会被秦逐个击破。
项羽渡河后,未直接攻击秦军主力,而是瞄准了秦军薄弱地带,即章邯为王离输送粮食的甬道,待王离率军救援,项羽集中兵力攻其一处,秦军深处楚赵夹击中,首鼠两端,腹背受敌,连遭败绩,主帅王离遭擒,副将苏角被杀,另一员副将涉间自焚。
与此同时,各国诸侯亦纷纷开营出军,向秦军发起进攻,至此,巨鹿之战,秦军败局已定。
项羽以超乎寻常的魄力和对战局的敏锐洞察,实现了一次经典的以弱胜强,刺出了对秦帝国的致命一剑。自此,项羽奠定了自己在诸侯中的盟主之位。
秦军前方战事遭遇重挫,后方亦乱了阵脚。
赵高之祸
巨鹿之战前夕,赵高在与李斯的斗争中获胜,李斯入狱,后被灭三族。
李斯的垮台令章邯失去了最可靠的支持,在此之前,章邯前线领军指挥,李斯后方督导粮草,一武一文,配合默契。
赵高独揽大权后,形势大变,赵高一面不顾实际,反复催促章邯进军,一面以章邯功高震主之语谗言构陷,令章邯如芒刺背,惊惧不安。
赵高在朝廷“指鹿为马”
图片来源:《楚汉传奇》
章邯一度派副将司马欣回咸阳探听虚实,赵高避而不见,司马欣四处斡旋亦无法得见二世,悻悻而归。在为章邯分析局势时,司马欣直言,将军败必获罪,胜则难容于赵高,进退皆失措,唯一死中求生之路就是降楚。
后来秦军归降,项羽剥夺章邯兵权,当即改任司马欣为将,由此推测,司马欣或与项羽早已暗通款曲。
章邯陷入艰难抉择,这也可解释为何这位如天神一般挽秦国大厦于将倾的将军,在占领邯郸后就犹豫不定,几无作为。
在王离军被歼灭后,面对盟军攻势,章邯手握二十万精锐却连连退却,战意锐减,直至率全军投降。
但秦军降楚后军心不稳,项羽在紧迫的形势下为了一绝后患,下达了倍受后世批评的命令:
坑杀20万秦兵!
不知那时的章邯做何感想,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我读史至此,首先想到的是长平之战。50多年前,秦将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军,他绝不会想到,他的后辈秦人有一天也会遭此之祸。
历史常常在这种对比中显得愈加残酷,令人唏嘘,无限感伤。
结语:
巨鹿之战后,反秦之势大变,盟军势如破竹,待楚霸王入关,一把火将咸阳烧了个干净,显赫一时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关于秦亡的总结汗牛充栋,但似乎还是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最为精辟。
遥想始皇当年,扫灭六国,如摧枯拉朽,何等的霸气!何等的威武!时移世变,陈胜吴广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秦军四处出击,应接不暇,巨鹿一战后,胜利天平彻底倾斜,最终秦国二世而亡。
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不可过犹不及,一味猛火淬炼。然秦帝国始终如高速战车,长途奔袭,昼夜不停,即使机器尚需定期保养,方可良性运转,何况人呢?
战国后期连年大战,生灵涂炭,老百姓好不容易等到统一,无不盼望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以过安稳日子,但始皇帝修皇陵、建阿房、筑长城,苛法重刑,耗费财富,滥用民力,惹得天怒人怨,举国动乱终不可收拾。
常言道: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大抵如此吧。
参考文献:
刘勃:《战国歧途》,百花文艺出版社;
李开元:《秦崩》,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郭霞:“巨鹿之战中章邯消极避战及其原因新探”,《军事历史研究》
闫纯有、闫哲:“巨鹿之战过程及棘原位置”,《邢台学院学报》
鲍家树:“巨鹿之战中项羽胜利的主要原因再探”,《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编辑/设计:子睿 责任编辑: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