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中宏】曾考试得21分的院士,为国研制激光核聚变必备的钕玻璃
人物简介
姜中宏院士
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在理论研究中,根据混合键型玻璃形成特性,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
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国家进步一等奖、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化学考试21分
姜中宏院士当年念到初二时,因为抗日战争他家迁到了连县(现名连州)。“那时候刚开始学化学,我是没一点兴趣。”第一次化学测验时,老师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一个个念名字发试卷。“我是最后一个,考了21分,觉得很不好意思。”这让姜中宏倍感窘迫。
下课后,老师把他留了下来,他原以为要挨批评,没想到老师却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为什么被人欺压?就是因为没有钢铁,没有石油,没有炸药,这些都是从化学里研究出来的,你应该学好化学,我相信你以后化学一定能拿到全班第一!”纵然过去了70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姜中宏依然记得几乎一字不差。
“我一回到家就开始学化学、做习题,不知不觉化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姜中宏院士回忆道。
投身漫漫学术路
1953年从华工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工作。上世纪60年代,姜中宏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开始了对钕玻璃的相关研究。
什么是钕玻璃?激光钕玻璃是一种含有稀土发光离子——钕离子的特殊玻璃,它可以在“泵浦光”的激发下产生激光或对激光能量进行放大,是激光器的“心脏”。数千片大口径高品质的激光钕玻璃在装置中,就像时刻准备一声令下迸发战斗力的“千军万马”列阵,又像人类“心脏”一样反复“搏动”和“接力”,将微不足道的激光能量放大到“小太阳”量级的能量。
作为主要负责人,姜中宏曾带团队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的钕玻璃材料,分别为:高能激光系统用的硅酸盐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神光Ⅱ”和“神光Ⅲ”预研装置用的Ⅱ型和Ⅲ型磷酸盐钕玻璃。为国防科研解决了国外禁运材料的问题,有人据此称“没有钕玻璃就没有激光”。
但姜中宏院士很严谨的直言反对:“我们的研制的确让钕玻璃的成本降低了,质量、产量都有所提升,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不能说没有钕玻璃就没有激光,这样的说法是非常外行的。”平实,严谨,却不失专业,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治学态度,更是姜中宏院士为人处世、一以贯之的准则。
学术传承不可停
2016年度上海科技创新首次同时诞生两项特等奖,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胡丽丽领衔的“大尺寸高性能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胡丽丽,1987年浙江大学材料系硕士毕业,1990年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获得无机材料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姜中宏院士。姜中宏院士不仅在科研研究上不断前行,也在学术与教育上提携后来人。在姜中宏院士的指导下,胡丽丽也在科研路上走出了独有的方向。从基础研究出发,对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涵盖的连续熔炼、精密退火、包边、检测四大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持续攻关,逐项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发明并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熔炼线,实现了大尺寸激光钕玻璃的批量生产。
从三代钕玻璃到钕玻璃连续熔炼,学术传承不停,科研技术亦在不断推进。
参考来源
广州日报:姜中宏院士谈科研与产业:不仅要“种”出小麦,还要“酿”成酒
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
文汇报:胡丽丽:为“神光”研制最强心脏
央广网:什么是激光钕玻璃?
百度百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