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手作文法》:证明思维让作文具体化
证明思维让作文具体化一一读《左手作文法》感想之一
文/旺根
读陆生作的《左手作文法》,其中提到了一个证明思维。书中告诉我们:证明是一种思维。“大地上站着一个巨人,白云飘在他的腰间”,用白云形象可感地证明了巨人的巨。证明就这么简单。对一篇作文来讲,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肯定能浓缩为一个观点。要让读者理解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需要用具体的内容来证明,在论述类文章中证明这一点非常鲜明,在实用类文学类文章中这一点同样重要,哪怕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也是如此。
是的,说得通俗一点,你要表达一个观点,后面就要列举出相应的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今天的雾很大”,如何来证明“雾很大”呢?后面就得列出123种现象来证明。其实,这种证明思维,它也隐藏了因果的关系在里面。因为对面不相见;因为走在雾中只见其人,不闻其声;因为天地间白茫茫的就像一块幕布;所以说,今天的雾很大。反过来,“今天的雾很大”,我们后面就可以用刚才的几种现象来证明。这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再说得通俗一点,先是一个中心句,后面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句列出123等几种情况来写。这样,其实就能够把内容具体化。很多小孩写作文,只会讲观点,只会概括,就是缺少证明思维。有了证明思维就能解决作文内容不具体这一难题。
老师好!期待看到你的《左手作文法》读后感系列。
证明思维能帮助写具体,这是对的。
但是,这里最好分两步走:
观点后面跟着证据123,比如:雾很大。房子不见了,高架桥不见了,车灯亮了,路灯亮了,只听到人声不见人影了,我走得小心翼翼……这主要还是解决一个结构问题。这是第一步。
想要写具体,还得用上感官和修饰修辞。这是第二步。
分步操作,学生更容易掌握。
当然,修辞也是证明思维,比喻句,喻体证明本体。
先从思路上打开孩子的脑洞,再从感官上和修辞上来打磨细节。
作文还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很多小孩之所以写不了作文,就是思路不开阔,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所以给他们思维结构化的东西。
教作文先教结构,这样心里有个谱,有个整体性,系统性。
老师教学生,“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所以,要把规矩教给学生。传统的作文片段训练,将作文分割了,没有整体,没有系统,所以往往无效。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
如果作文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片段只是一个环节的打磨,这个环节是好了,但是不照前,不顾后,还是没有用的因为作文是一个整体。作文也是这个理。
先学会“作文填空”,在结构上填空,这个操作练熟了,再“取其一端,生发开去”,在一个触发点上,以变形的手法,自然生长出一篇作文。(《作文怎么进行有效训练?运用重复、生长两种思维模式》《陆生作:一正一反写作文,变形不做中间派》)
上面这段对话,我想表达的也是分步走:先问公园里有什么东西,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问什么东西美、怎么样的美。这个追问的过程,是一个聚焦之下的收放互助的过程,是一个从结构到双修的过程。分步走,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是习作的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