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的学宫
儒学,创于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首倡儒家思想为“正宗”,之后,逐步确立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因儒学内有大成殿设孔子神位,又称文庙。儒学内还有讲学的学舍,也叫学宫。
据《交河县志》载,交河县最早的学宫是明洪武十四年知县周以仁兴建的,地址在县治东侧(今交河红星礼堂所在地),规模较大,有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下马牌、崇圣祠、文昌祠、孔公祠、孟公祠、忠孝祠、明伦堂、存心斋、养性斋以及角门、库厨等。在大成殿内供奉着历代儒教名流,分圣、哲、贤、儒四神,共一百余人,包括孔子及其弟子、董仲舒、朱熹等。学宫到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修葺十四次,记载较详的是明嘉靖丁未(1547) 的一次,尚书赵延瑞作有《重修儒学记》,说:济宁乡进士崔云鹤,1544年任交河知县,见学宫破旧,便于1547年3月重修,除自己捐献俸资外,还号召官僚士绅捐资,当时学宫教谕李焕、训导王上林、李壬及一些官吏均出钱相助,用六个月时间,整建一新。
崔云鹤办学如其家事,财不费币,工不劳众,其指导思想是广兴教育,启迪民智,提倡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师承于此,切磋于此,督劝之以法程,渐摩之以岁月,要其为圣为贤,究其尧舜君民,皆此中分内事,若专意于文词,责效于面费,又大非士之所以自侍其身也”,提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至其道”。现在看来,崔氏这种带头捐资兴学和普及教育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时隔四十一年,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交河县令马中良再度重修,他捐献自己俸禄所余,加之各级官吏资助,用两年时间修成。他们又出钱购学田四顷一十多亩,以供学生食用,“其庙、庑、门、池、斋、堂以及台壁屏道,秋秋翼翼,然实新之”。马氏所为,也确堪称颂。
学宫的学官称教谕、训导等,都是有一定学识的读书人。学宫的教育,不是招生讲课,而是一种管理型的教育机构,主要是管理全县生员,定期召集他们来县学听课。教谕负责宣讲卧碑圣谕,配合本府学官来县考课生员。训导则主要从事业务工作,如制定一些考试文题,解答生员提出的疑难,为童生批改文章等。另外,他们还管理财务,负责祭祀,耕种学田,鼓励地方人士办学,推广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