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十:立一言而传百代 ——读《岳阳楼记》

  
郑熙亭文存之十 散文篇
立一言而传百代
——读《岳阳楼记》
郑熙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话,最初我是从启蒙私塾先生那里记得的,当时我虽然不大懂,但印象很深。后来,读了几本书,才知道这话是范仲淹说的,已经流传了千八百年。我想,立一言而能传百代,这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若然如蔡京、童贯以及秦桧那样缺德的奸臣,则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读作品首先要知作者,知道他的生平,他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一生干了些什么事,他为什么能够作一篇三几百字的短文,流传千古而不朽?
椐宋史记载,范仲淹,字希文,生活在公元989-1052年之间,苏州人。他5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带他改嫁,等他年纪稍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乃感泣辞母”,去依傍亲戚过活。他求学异常刻苦,昼夜不息,疲乏过度 了,就用凉水冲冲脸,“食不务”,常常喝稀粥。别人为他叹息,但他自己并不觉得苦。当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和民间疾苦,曾立下“以天下为已任”的志向。在他“进士及第”做了官以后,“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他的日常生活极为俭朴,“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皆自充”,尽管后来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那么高,也不摆架子,市民百姓,仍然可以叫他的名字。他见义勇为,惜老怜贫,不管自己日用如何, 常常拿了财物救助别人。在他64岁逝世的时候,“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就连边远的羌族人民,也“哭之如父”。
范仲淹抱着“以天下为已任”的宗旨从政,其政绩是卓著的。为国家 计,从不顾及个人得失。例如,宋仁宗亲政后,仍是“太后参决军国事”, 他就“上疏请太后还政”;见到修建寺观大兴土木,就说“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江淮地区发生大蝗旱灾,他上本要求赈济灾民,奏章没有及时批下,就质问式地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他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知苏州的时候,见到水灾为害,地不能耕,就“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还办了一所“郡学”,请教师,立学规。因见到300多个学生乱哄哄的不守规矩,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入学,去带头“尽行其规”,做遵守纪律的模范。他做地方官,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曾有一首写渔民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后来,入朝做了礼部员外郎,见到执政吕夷简营私误国,“进用者多出其 门”,就予以揭发,结果,被诬为“朋党”,“由是罢知饶州”。
其武功也是显赫的。康定元年(1040),西夏国王元昊兴兵犯境,范仲淹派做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去抗敌守边。他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功勋累建,皇帝“赐他黄金百两,悉分遣边将”。西夏人怕他,说他 “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边疆的人民则拥戴他,称他做“龙图老子”。他让儿子范纯仁和士卒一同生活,一同战斗,帮助他了解了许多真实的情况,而且,越是艰难的任务,越是派他的儿子去完成。例如他见到要塞不备,就出敌不意,旬日之内,筑起了一座城,挡住了敌人的3万大军,这个任务就是派他的儿子范纯仁指挥完成的。他守边4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当时人民用“西贼闻之惊破胆”来赞颂他。他的传世之作《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以后,针对当时宋朝统治的种种危机,不管个人的乌纱帽保得住还是保不住,尖锐地抨击时弊,提出了10条改革意见, 即所谓上书“十事”,历史上称做范仲淹“新政”。其实他这些新政,不过是整顿政权机构,改革用人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整军备,推行法制,减轻人民负担等等,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革,就这样稍稍对国家和人民有些益处的事情,也因侵犯了大官僚们的利益,趁他一时离开朝廷,便加紧攻击。终于在1045年初,仁宗皇帝下诏,“罢新政”,同时也罢了范仲淹的官,还株连了一批人,其中就有后来成名的欧阳修。
1045年,范仲淹再次被贬,到他临死以前,先后知邓州(河南)、杭 州(浙江)、青州(山东)。《岳阳楼记》这篇散文,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的好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请他写的。这位滕子京,从书上看,也是正直有抱负的人,遭朝廷大官僚们的攻击,被贬到岳阳的,他上任以后,兴利除弊,做了不少事,他能请范仲淹为文记其事,而范仲淹也欣然给他写了一 篇,可见这个人是不坏的。

岳阳楼,这是湖南省岳阳市的西城门楼子,面对着洞庭湖。唐代始建,宋代重修,为历代名胜。正好这里是湖水入江之处,俯瞰湖水,气象万千。君山就在湖中,据说湘夫人的神灵住在那里。古代文人对岳阳楼吟咏颇多, 但其水平超过范仲淹这篇散文的却少见,例如杜甫《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位“诗圣”,竟触景伤情哭起来了。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 山》二首,每被评家称为绝唱,所画山色湖光,也确实别致: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澦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环。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黄山谷不愧师出名门,状景也不过湖光山色而多姿多彩,悦人耳目, 但它却不能像《岳阳楼记》那样拨动读者心弦,从而引起共鸣。自然景观, 本来是死的,就在那里摆着,经审美关照,一和人的情感关联起来,就成了 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了。
《岳阳楼记》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是因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思想内容是一篇文艺作品的灵魂,是它的生命力量之所在,一个人没有灵魂或灵魂污浊,服饰再好也没有用。一篇作品也是这样,思想起点低,再好的技巧,也立不起来。即使是人为地立了,官方表态,报刊宣扬,读者不买账,历史也不传。《岳阳楼 记》是为朋友记事的,他并没写岳阳楼的沿革,对重修岳阳楼的功业及其作记的缘由,也只用了几十个字,全篇集中抒发作者平生“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写景用了整整三段文字,好像是在描绘山川胜境,其实是在评点不同心情的人物游观的不同感受。同是“登斯楼也”,有的就引起“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有的则“宠辱偕忘”、“其喜洋洋”。
那么,什么样的襟怀才是作者所崇尚的呢?才是作者审美价值的最高标准呢?作者写道, 那些“以物喜”或“以已悲”的人,都不过是只顾个人得失的可怜虫而已, 都不足取,都不合“仁人之心”;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仅在朝做官时,“忧其民”,就是流落江湖了,也忧其国,才符合“仁人之心”, 这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脱口而出,这两句话重千钧, 字字烁金,掷地有声,写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宏阔的胸怀,读到这里,谁能不拍案叫绝呢!
范仲淹真不愧一代名臣,他的这一番话,至今仍有教育意 义。于是,我就想,我们共产党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 义而奋斗”作誓言入了党的,是人民中最觉悟的部分,我们理想、信念、道 德、情操应当是最崇高的,是前无古人的。我们的革命先烈,为着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献出一切,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前贤和后生的。今天,即使我们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总不能把人民给的权力用来谋私吧!
古人之为文重在立意,其他有话则有,无话则无。但是,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光是思想内容好,也还不能这样百读不厌,馀香满口吧!还在于它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感染魅力。就《岳阳楼记》这篇散文来说,就达到了相当水平。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位范先生的语言,是非 常生动优美的,真真是清词丽句,你看,说洞庭湖,张开大口,“衔远山, 吞长江”,何等气势!“上连天光,一碧万顷”,把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的景象画得多么美!不同凡响,不落俗套,一字一句,都经锤炼。其语 句形式,音色,节奏,都像诗一样的美好。读这样的作品,那真是一种享受。
作于1979年8月
【附记】1979年8月,我刚到《沧州日报》上班不久,沧州文联女作家王香玲(后来的副市长)和青年作者魏新民(后来的市文联主席),到顺城街旧居去看我。问“有什么东西没有?”我拿出这一篇读书笔记,就在《沧州市文艺》上发表了。后经《河北日报·布谷》转载。为了记住当时情景并表明心迹,收录在“散文”第一篇。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