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附加价值」为何物?
重要提示:本文著作权(解释权)属原创作者,或资料提供者;财税微波 仅提供传播平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处理;可通过文末留言,或与“财税微波” 或 “丁潇” 或 “作者” 联系,进一步沟通交流。以下为本文:本篇约3120字,大约需要10.3分钟才能阅读完毕。提问内容工业产值公式:工业增加值=净利润+所得税+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增值税;就是指企业车间的产品创造的社会价值。这个怎么核算?这就是要填附加价值答:企业在统计局要求的报表中会有「工业产值」的要求,很多企业的财务主管对这资料的填报都不上心,让税务会计人员、或总账会计负责填报,甚至让出纳去填报,原因就只是出纳能挤出时间来,见过最离谱的是让一个刚毕业的新生去填写这样的报表。除统计局外,国资委或跨国公司也会针对附加价值按月、季、年做统计,如果企业有国资委的影子,就会被要求填报类似的报表。这是经济学、统计学上的东西附加值(Added value)是附加价值的简称,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附加值的实现在于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联接。时间序列的管理学派定义与学说摘要拉卡理论生产价值(Production Value)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所附加于原材料上增加的价值,也就是由总销售额减掉原材料费、动力费、消耗品费后得到的附加值数值。附加价值=销售收入-外购材料-动力费-消耗品费雷曼理论把附加值称为“创造价值” (Created Value),并认为它是由薪金、津贴、交易税、营业税、资本利息和自由资金收益等之和构成。实际上,雷曼定义的附加值就是工资、利息和税利三部分之和。竹山正宪理论附加值乃是在企业外部购进的价值上重新加上自己公司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附加值=销售额(或生产额)-外部购进价值(非附加值)。=工资+利息+税金+利润彼得杜拉克将附加值称为“贡献价值” (Contribution Value),它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得之总额与由外部买进的原材料或服务的采购额之间的差值。从宏观来看,全社会企业贡献价值的总量大小可以反映该国的国民收入状况;从微观来看,贡献价值直接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杜拉克最巨大的影响就是将无形资产导到附加价值定义中,这对于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至关重要。而且杜拉克强调企业创造的附加价值就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社会责任、又有翻译为社会价值)的表现方式。纵观上述定义,在管理学和会计学上对附加值提供了解释,但都忽略了经济学上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生产要素有(1)土地、(2)劳动力、(3)资本、与(4)企业家等四个。首先,经济学家对资本和劳动力进行区分,把前者看作以劳动力为载体、类似于技术的非生产要素,而把后者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其次,把资本看作由折旧费、动力费、原料费等一系列费用构成。在此基础上,将产品附加值定义为: 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附加到生产要素上的价值, 也就是说产品总价值减去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价值后剩余的部分。更进一步,本研究将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转移的价值定义为产品的“基本价值” (Basic Value)。这样, 产品价值就可以分为“基本价值”和“附加值”两部分。实际应用的附加价值最终可以说,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转移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基本价值,而产品在生产与流通的过程中附加到生产要素上的价值,就是附加价值,于是产品价值=基本价值+附加价值1)劳动力构成分成(1)工资、(2)津贴、(3)福利、(4)保险等;有争议的是外购的「劳务费」算不算企业投入的劳动力,目前来说,倾向于比照办理;另外一个难点是「技术能力」的表达怎么明确与显示,目前还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与财务会计学家)能提出完整的核算方式。2)把资本看作由折旧费、动力费、原料费等一系列费用构成。3)从财务会计的观点,销售收入与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之间还有差额,这些包括(1)融资成本的手续费与利息、(2)政府征收的税金与摊派;按前述原理,也「应该」算进企业对社会价值(可以直接对应到国民生产总额与毛额),也就是附加价值因此,目前对于附加价值的公式就变成:加法:所得税前净利润+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增值税等税金或政府摊派减法:营业收入-原物料-动力费-消耗品费也就是说「营业收入-基本价值=附加价值」,而基本价值=原物料+动力费+消耗品费,那么附加价值=所得税前净利润+利息+工资及福利+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增值税等税金或政府摊派实务上还有缺口我们回过头看附加价值定义:附加值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附加值的实现在于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进行联接。营销(Marketing;又称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即经营销售实现转化的过程。但是,营销手段产生的价值,目前还没有一套有效的衡量机制。详请参阅拙著《从会计科目看那些内容是被征收增值税》(点击链接可直接阅读)。附加价值的分析1)附加价值率=附加价值÷营业收入=附加价值率2)附加价值分析有几个方面:(1)产业链分析上的应用(2)经营分析上的应用(3)对外报价上的应用(4)日常管理上的应用产业链分析上应用产业链与附加价值形成链:铁矿石——钢坯、钢材等——次加工产业——压铸成型等二次加工产业——手机组装完成等三次加工业——物流配送业——营销渠道商——消费者。经济学家就是在研究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总共获得多少附加价值与基本价值;而企业本身的经济学家则研究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获得多少的附加价值或利益。(你可能心里面会问,那个公司有聘请经济学家?你不是曾经在报纸上看过华为有聘请经济学家吗?你不是在那个报纸瞄过那个跨国企业里面有聘请经济学家吗!)所以,如果企业没有做附加价值分析的,能在SWOT与价值链分析中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吗?经营分析上的应用附加价值四分法附加价值由劳动者、资本家、政府瓜分,按要素区分可以分成(1)用人费、(2)事业经费、(3)利润、(4)政府税费。如果长期分析,可以看到三次加工的传统产业的这四项从以前的3331到4222,再到4312,当变成XX0X或XX(-Y)X时(也就是说当利润变成0或负数的时候),产业不外移就会从电话联络簿上消失。以前曾经多年在企业参与「经营分析」,大都围绕着「附加价值分析」团团转,反而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碰都不碰,为何?因为附加价值是源头是原因,财务报表分析是结果;当时只有负责对应银行贷款的人员会看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外部人士看结果(外行看热闹),内部管理看源头(内行看门道)。附加价值应用在对外报价上,可参阅拙著《销售循环:浅论产品报价:该报不报,必受其报》(点击链接可直接阅读),此处不在长篇累述。附加价值分析的新挑战宣称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与现在或过去传统产业来看,附加价值还可以继续发挥余热,因为附加价值里面的劳动成本将会转移到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利润、政府税费。至于是多少个百分比到折旧与摊销,又多少百分比到利润与政府税费去,就要看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的经营能力。总结前述附加价值分析又称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附加价值),以EVA分析代替以往的「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更能反映资本净收益和资本增值的状况,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发展趋势,而且更能区别坚守本业的企业的市场价值,而不仅仅是看简单且容易被操纵的获利能力。EVA近期开始被投资机构所采纳,企业宜早日研究与发展,避免将来被投资机构牵着鼻子走。Value Added附加价值是管理会计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让我用了将近10年才参悟出一点点的心得,提笔写下这些,仅仅是提纲挈领般的说明而已,毕竟近10年的东西,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明完整的。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人员的领域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税法,还应涉猎经济学、统计学等社会学科,当我们面对税务机关与税务专家以税说稅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试着从其它角度(例如刑法、民法、经济学)去看问题、研究问题。否则,你怎么会知道税务局的口中的增值税税负率的另一层意思代表企业的竞争力呢?也就是说,如果你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特低,就代表非常没有竞争力甚至没有利润,然后还活得很滋润而且活得很久,那不是自己固定了证据给税务局,说我就是有问题,快来调查「我」呀!这么明显的事情,还到处问税务局怎么有办法知道我买票抵扣!奉劝有接触到工业报表填报的,可以趁机了解一下自己企业的附加价值情况;而且也有可能转换到「经营分析」岗位,或管理会计岗位。但非常遗憾且不可讳言的是,目前的会计科目分类、准则与「指北」却是整理附加价值的最大障碍。附加价值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而且越是大型企业越是重视,税务局以附加价值的概念征收「营业税」只是其中一个应用,但增值税实施这么久,却还在价外税、价内税翻来覆去,反而对其它的管理应用没见到有什么研究与探讨,实在可惜。齐至德(DALECHI)2019-6-20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