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理论与实践

本期期刊速读内容来自《中国水土保持》杂志2020年第11期文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理论与实践》,作者孙中峰,杨文姬。

孙中峰(1972—),男,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以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评审、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

摘要

植物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植物措施的特点、作用和应用范围,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一级区为基础,调查、总结实践应用中较为成熟的生产建设项目植物配置模式,综合考虑区域、微地形、植物特性等因素,划分出植物措施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并进行对位配置设计,提出对应的植物措施配置模式,并探索通过移动客户端、模块化等应用形式指导实践应用。

1 植物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植物措施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对项目区植被恢复、新增水土流失控制及水土保持设施效益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植物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08)中被称为“植被建设工程”,列入水土保持的八大工程中;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 575—2012)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 51018—2014)中被称为“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

植物措施的作用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肯定,从欧洲的奥地利,到北美洲的美国,拉美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亚洲的日本、泰国、尼泊尔,这些国家的治山政策中,林草措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林草措施不单是荒山绿化美化的措施,而且是防灾减灾、涵养水源、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三大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建设与管理中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批复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4.6万个,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3.2万个,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资金6200亿元(其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投资一般占生产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费用的20%~40%,每年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扰动面积中植物措施所占的比例在5% ~50%),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近6万km2,减少水土流失量近7亿t,为水土流失六大防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生产建设项目植物措施的种类与适用范围

水土保持植物从周边环境、立地条件及建设要求的角度分为生态恢复型、功能型、美观型三类。

2.1 生态恢复型植物

(1)耐旱型。

耐旱型植物对降雨或人工管护要求较低,适用于一般挖填边坡、废弃土石存放地等保水、蓄水作用低的区块,或者受阳光直射、蒸发量大的区块。

(2)耐水湿型。

耐水湿型植物适宜生长在潮湿环境中,根系不怕水泡。适用于一般近河(湖、库)岸、地下水位高,或者可能遭受间歇性水淹的区块。

(3)耐瘠薄型。

耐瘠薄型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经过种植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肥力。适用于荒地或受扰动后的施工区(表层土受到破坏,深层生土被翻到表层),立地土壤中有机质少、肥力瘠薄。

(4)耐盐碱型。

耐盐碱型植物为根系较浅、有一定抗盐碱能力的植物。耐盐碱型植物适用于自然环境中土壤盐碱含量较高的地块。

(5)耐沙化(石漠化)型。

耐沙化(石漠化)型植物一般也具有抗旱、耐贫瘠的特点,根系较深,能在沙化或者石漠化区域成活。耐沙化(石漠化)型植物适用于风沙区和石漠化地区中地表土壤土质含量低、以沙或石为主的地块。

(6)抗风型。

抗风型植物是指能抵抗较大风力的乔木。一般近海、开阔地种植的乔木要求具有抗风性。

2.2 功能型植物

(1)滞尘型植物。

滞尘型植物可通过滞留、附着、粘附3种途径减少大气中的粉尘和微粒(PM2.5等),对于当下易发的雾霾天气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适用于公路两侧行道树和火电厂主厂房等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粉尘、微粒的区域,以及化工厂等有较强污染源的项目的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及其周边区域。

(2)防辐射型植物。

防辐射型植物可通过阻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核辐射、电磁辐射等对人体有害的辐射。适用于产生辐射的厂矿周边。

(3)防噪声型植物。

防噪声型植物一般为高大乔木,可形成屏障,通过植物茂盛的枝干吸收噪音并阻隔噪音外传,减低厂矿周边噪音污染。适用于工业厂矿生产区与生活区、办公区隔离地带和厂矿区边缘区域。

2.3 美观型植物

美观型植物以观赏性植物为主,指其茎、叶、花、果具有视觉景观效果,或者是通过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结合“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可营造出层次丰富、色彩斑斓、风景优美的景观的植物。美观型植物措施适用于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办公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区域。

3 植物措施对位配置设计

3.1 植物措施对位配置原则

3.1.1 与自然景观协调原则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结合主体工程功能要求、植物生长习性和立地条件进行植物措施设计,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1.2 保护原生植物、重视生态适应性、适地适树原则

充分保留和利用现状树木、地被、草本及其他植物,尤其是对大树、珍贵树种的原地利用。优先选用乡土树种,科学合理引进外地树种,把握好乡土植物和惯用植物品种的使用,并根据所在地区的地带性气候、土壤特征等自然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使立地条件与植物的生态特性相协调,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合理安排养护方式,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1.3 植物特性与主体工程功能需求相结合原则

生产建设项目涉及的行业众多,有些生产建设项目需要存放有毒产品,有些生产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污染气体,有些生产建设项目某些生产环节产生毒废气体,还有些生产建设项目投运后噪声明显。对于这些特殊行业或有特殊生态条件要求的区域,可结合分区特点选择能够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植物。

3.1.4 景观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应体现在植物花果季相变化、形色声味多维效果、植物层间搭配等多个角度。

(1)季相变化。

植物配置时可综合考虑各季度观赏特色,选择不同季节开花、结果、变色的植物,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效果,形成建设区同区不同趣的特色景观。

(2)多维效果。

可运用各类植物的形、色、味、声的差异,构成多维和谐美妙的生态环境。

(3)层间搭配。

植物设计应注重植物层间的合理搭配,科学利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分布,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尽量做到绿地分布均匀、合理,形成综合绿地系统,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身维护能力。

3.1.5 生态安全原则

对于生态脆弱区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植物措施的物种选择应当加强对项目所在地生态安全的考虑,防治措施的布局应与区域的生态系统相协调,引进的外来树种、草种要避免对当地原有树种、草种产生不利影响,以免产生生物入侵等不良后果。

植物生长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是决定这个过程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植物措施设计要控制其稳定性,综合考虑植物习性、种类及观赏效果,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兼顾远、中、近期的效益,保持一个稳定的植被建设和恢复效果,确立长效保障机制,以保证生态安全。

3.2 全国生产建设项目区域立地类型划分与植物措施配置

针对生产建设项目特点,结合《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全国林业发展区划》,依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一级划分,将全国生产建设项目立地条件类型区划分为8个区;

综合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二级区和三级区、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域等因素,按照自然环境差异大、植物配置物种不同的原则,进行亚区划分,共划分为47个亚区;

按生产建设项目地形特点划分为平地区、坡地区、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四种立地类型小区,再按照边坡基质、土壤水分、坡向、坡长等进行立地类型组划分,然后按植物措施建设要求进行立地类型的划分。具体划分结果及配置情况见表1。

表1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立地类型与植物措施配置基本情况

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技术特点及应用

4.1 共性技术

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本项技术的研发就是本着服务社会,将水土保持技术应用与国家大数据平台紧密结合,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将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推向社会的目的。

4.2 区域分异特征

在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建设项目再塑地形特点、功能要求、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不同立地类型植物措施的配置与布设。按照适地适树、功能需要原则,针对性地布置树种、草种,同时明确配置方式、配套管理等相关技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技术立足生产建设项目特殊功能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3 开放系统

本项目采取的是已经被广泛运用,并经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后的成熟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但由于全国范围内植物品种、配置模式的多样化,必然会遗漏一些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同时,随着植物措施配置的试验性研究与示范,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必定会进一步发展。因此,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收集与贮存新的植物措施,以补充与完善体系,保证系统的实用性与全面性。

4.4 模块化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按植物、区域类别单独设计,降低了它们之间的耦合性,使结构更合理;补充完善资料分别在子模块下进行即可,减少了存储数据的风险,使用更安全;不同模块分属于不同水土保持大区,使用上更加贴近实际,操作上更简单。

5 结论与探讨

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实用技术研究是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为基础,结合生产建设项目的特点,以立地条件为基础,将植物措施配置与互联网紧密联结起来,为全国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提供公共产品,为社会各界参与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基础使用技术,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此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网络与手机产品更是响应了社会共性产品需求,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用技术与重要抓手。

/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