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阴雨和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原则: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理念: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
一、影响水产养殖的气象因子
水温由气温决定,由于水的热容比与空气的不一样,所以,气温升降,水温也随之升降,但幅度不一样,水温是随气温变化而缓慢变化。
1、水温对鱼类的影响
水温是水产养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温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新陈代谢活动,同时,水温通过改变水环境其它要素而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
1) 水温对鱼类摄食率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只有达到其生物学上限温度才开始摄食。水温与鱼类摄食量关系显著。水温在29℃以下时,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超过30℃,随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反而减少。24℃~29℃是鱼类最佳摄食水温。在低于4℃时,几乎停止进食,进入冬眠状态。因此可以说,在适温范围,一般鱼类的摄食量与水温呈正比关系。
2)水温对鱼类呼吸代谢水平的影响
水温对水生生物呼吸代谢水平也密切相关,以鲤鱼为例,高温(35℃)时呼吸急促,成鱼呼吸频率可达132次/分钟,幼鱼呼吸频率可达175次/分钟;低温(5℃)时呼吸缓慢,成鱼呼吸频率下降到10次/分钟,幼鱼的呼吸频率下降到17次/分钟。不同温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鱼类耗氧量与呼吸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即呼吸频率快,耗氧量高。一般鱼类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而上升。
3)水温与影响鱼类疾病的流行
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流行与水温关系密切,鱼类的致病菌基本上是条件致病菌。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可能流行;当水温高于20℃时,鱼类烂鳃病可能开始流行,水温27℃~34℃ 时最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鲤鱼疱疹病。
4)水温影响溶氧量
池塘的溶氧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0℃的溶解氧饱和度为14.62毫克/升,在20℃的溶解氧饱和度为9.17毫克/升。但水温上升促使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池塘就容易产生缺氧现象,对鱼类产生影响。如冷水性的虹鳟鱼耗氧率高,需要较高的溶氧量,不适应较高的水温,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较高温度的水中溶解氧较低。
2 光照条件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产动物的摄食、生长、发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光的影响。光照被认为是引起鱼类代谢系统以适当方式反应的指导因子。
1)光照强度影响鱼类摄食量
光照太强、太弱均不利于鱼类的摄食。大多肉食性鱼类喜弱光时食欲最旺,晴天光照好,摄食量就大。
2)光照时间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光照能促进养殖水域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鱼虾生活环境。一般光照时间长,水体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响,晴天下午(15~17时)水体溶氧量最高,池水上层溶氧量呈饱和状态;黎明前,水体溶氧量最低,高温期,高产池塘此时一般最易浮头。
水体长时间缺乏光合作用, 溶氧量明显降低, 氨氮, 硫化氢超标, 养殖鱼、虾因受惊, 引起应激反应, 容易因缺氧浮头引起泛塘死亡。
3、绵雨暴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降雨,可增加地表径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库容,对水源困难的水产养殖场以及旱情严重的季节意义特别重大。降雨时还可增加水体交换量,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体溶氧以促进养殖对象快速生长。
但是,强降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特别水位增加是容易造成水产养殖对象逃逸,所以水产养殖场要注意适时排水,保持水位。
雨水的温度要远远低于养殖水体的温度,雨水与池水的混合最先发生在表层,特别是当降雨发生在中午时, 水温的变化相当大。当持续暴雨、阴雨天多时,养殖池塘中的上层水温会迅速降低,密度增大,下层水的密度较小形成上层水与下层水的对流, 引起翻底,养殖鱼类发生应激反应。
正常养殖池水体中要求溶解氧4 毫克/ 升以上,在持续的暴雨、阴天时由于气压低,天气闷热池底池底易缺氧,翻底使腐殖质被翻起进入水体而加速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养殖池塘底质进一步恶化。
雨后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低,养殖水体中的有机质无法正常进行氧化分解,由此会产生更多氨态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并且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毒性迅速增强,导致养殖鱼类病害的发生。
低洼地区经历大雨后往往将一些生活垃圾冲洗后的雨水涌入鱼塘,污染加剧,导致细菌性鱼病发生,或附近农田施用农家肥及化肥分解后的残余有毒物质直接冲入或渗透到养殖水体导致有毒物质的复杂多样化而使养殖鱼类发生疾病。
4、气象因子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气候变化,池塘的水温、pH值的也会迅速随之变化,会引起藻类重新开始适应相应的变化,原来占据优势种群的藻类会大部分突然死亡,破坏了藻相平衡,池塘中的藻类和活菌的繁殖和生长也出现应激,原来的理想藻相变为不良藻相,甚至使藻类分泌的抑制细菌生长的类抗生素物质也急剧减少,致病菌迅速大量繁殖容易引发养殖鱼类疾病发生。
1)水华
淡水藻类水华的暴发是指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形成的藻类过度繁殖和聚集的现象,易造成水体严重缺氧,对水产养殖非常不利。水温是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决定细胞内酶反应的速率,并与植物的合成代谢及呼吸强度,以及对水中异样细菌等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温度是富营养化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子。
一般情况下,水温的周年变化特点与藻类现存量及毛生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吻合的,即夏季是高峰,冬季为低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随水温变化呈指数增长趋势。一般认为25℃~30℃是水华藻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
2)肥水效果
水体的肥瘦度直接影响水体中的溶解氧,良好的肥水状况能够促进池塘正常的生态循环,减少应激,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死亡。暴雨、长期阴天,光照强度和时长都不充足,直接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导致藻类的生长繁殖受限,进而影响肥水的效果。
死亡的藻类等有机物利于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等)繁殖生长,浮游动物会吃掉刚培育起来的藻类,判断小虫是否过多的方法是在傍晚或天亮之前用白瓷碗在池边舀水用手电观察。一方面加速溶解氧的消耗,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溶解氧的增加。
二、雨后常见病
1 细菌性鱼病
1)烂鳃病:病原为鱼害黏球菌,病鱼头部乌黑,掀起鳃盖,可见鳃盖内表皮充血,中央部分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洞,使鳃盖变成一个中央透明区,俗称“开天窗”。鳃丝腐烂发白,覆盖有很多黏液,并常带有污泥。严重时,可见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瓣残缺不全。该病主要发生在鲤鱼、草鱼身上。
2)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背鳍或全部鳍基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鳍间组织破坏。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呈现块状红斑。有时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该病主要发生在草鱼、鲤鱼身上。
3)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性充血,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淡黄色脓状黏液从肛门流出。严重时鳍条也蛀蚀破坏。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红色,重者则全肠均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充满黄色黏液或血脓,病鱼身体发黑,丧失食欲,游动缓慢无力。
4)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弧菌(咸水、半咸水鱼类)3 种。发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上下颚、口腔、鳃盖、眼、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病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内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以鲢、鳙鱼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严重贫血。肝、脾、肾肿大、脾脏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有很多黏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肠管胀的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
2、寄生虫性鱼病
1) 车轮虫病:病原车轮虫,车轮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在鱼体上车轮虫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嘴、体表等由于大量分泌黏液,幼鱼一方面因大量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主要的是幼嫩的皮肤遭到破坏,引起组织发炎,并剥夺寄生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它们常成群地聚集于鳃丝边缘或缝隙内,破坏鳃丝组织,影响鱼的呼吸机能。
2)指环虫病:病原指环虫,指环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大量寄生时,病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部分或全部鳃丝呈苍白色,鳃丝分泌大量黏液,妨碍鱼的呼吸,病鱼体色变黑,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贫血、鱼体消瘦。
3)锚头鳋病:病原锚头鳋,虫体的头部钻入寄生组织,可引起寄生组织慢性增生性发炎,在伤口与外界相通部分带有溃疡性质,寄生处鳞片常被蛀成缺口,并有充血红斑。
3、浮头
雨水冲入养殖水体,加上天气闷热无风,养殖水体内造氧的浮游植物减少,缺氧时间过长,养殖鱼类大量浮于水面,严重时引起鱼类缺氧死亡。
4、中毒症
由于大量雨水通过各路径冲入养殖水体,改变了正常养殖条件下的水质因素,往往造成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浓度过高,造成养殖鱼类亚硝酸盐中毒死亡。另外,由于雨水冲入养殖水体的过程中往往带来有机物,重金属物质以及农药残余污染物等一齐进入养殖水体而造成养殖鱼类的中毒症状而死亡。
三、加强高温期池塘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要选择优质饲料,避免投喂劣质饲料造成鱼体表发红、难捕捞等现象。投喂次数要多,每天不少于3~4次,提高饲料转化率。饲料投喂量以80%的吃食鱼离开为标准。饲料中可添加酶制剂、免疫多糖,多维和微生物制剂,以增加体质,提高应激反应能力和抗病力。增加投饲机的配备数量,5~8 亩设置一台,防止鱼类争食相互挤压擦伤体表,减少细菌性败血症感染途径。
2、水质调节: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20 天左右泼洒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池水肥度中等的使用光合细菌、EM 菌,池水偏肥的使用硝化细菌或枯草芽胞杆菌,最好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池塘水位要保持最高水位,有较好水源的,可经常加换新水。
3、严格增氧工作:缺氧是养殖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要求晴天午后开机增氧1小时,半夜开机至早上太阳出来后为止,阴雨天延长开机。正确认识颗粒增氧剂的作用,颗粒增氧剂含氧量约在10%左右,常规鱼养殖中全池每亩泼洒1kg,仅增加水体溶氧量0.1毫克/升,在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颗粒增氧剂的增氧作用有限。一旦发生缺氧情况,需大剂量集中在局部区域使用,形成小范围高溶氧区,聚集鱼类度过缺氧阶段,全池泼洒解救缺氧效果不好。
4、加强改底工作:池塘底泥承接了大量养殖动物粪便、残饵、死亡的各种水生生物等,而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又难以到达池塘底部,少量达到池塘底部的溶解氧也难以扩散的底泥内部。因此,池塘底泥在养殖一段时间后,基本上呈还原性,产毒的能力越强,生产力、缓冲能力也越低。
1)化学方法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很多类型的改底剂(季鏻盐、表面活性剂)通过胶束多元缔合,迅速降解底泥中的氨、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并结合成似蛋白质类无害化合物,改底剂尤其适用于底质恶化的处理。
2)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5、抓好病害防治:高温暴雨时节是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最严重的阶段,平时可以使用底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有效降低细菌性败血症发生几率和发病程度。
高温期间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剂(聚维酮碘),或生物鱼药——噬菌蛭弧菌,发现败血症的池塘可以先杀虫再消毒,并结合投喂药饵3-5 天。
败血症药饵制作方法:饲料中添加3‰的氟苯尼考(水产)或恩诺沙星,并添加中草药,连服3-5 天。指环虫、三代虫可使用阿苯达唑驱杀。
6、特别注意:一是在使用消毒药、杀虫药和微生物制剂前后,应注意增氧,以防发生泛塘事故;二是使用微生物制剂时要在使用消毒药剂、杀虫药3-4 天后使用,以免影响使用效果;三是尽量不使用药物进行全池杀灭蓝藻,尽量在下风处局部杀灭并及时捞除。
四、雨后鱼类病害的防治方法
为了较好地控制雨后鱼类病害的发生,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若养殖鱼类患有寄生虫性鱼病,要酌情使用杀虫剂。
2、少量多次地泼洒生石灰水,调节养殖水体的pH 值,使养殖水体的pH 值稳定在7.5~8.5 之间。一般每次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30 公斤/亩,15 天 用1 次。
3、连用3~4 次聚维酮碘(刺激性小)进行水体消毒杀菌,对防治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烂鳃、赤皮等疾病效果好。
4、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调水药物改善水质,促进水体对流,增加底质溶氧,彻底降解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等有害成分,减少它们对养殖鱼类的毒害,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成长,并且具有净水、促藻类繁衍。
5、拌料内服多种复合维生素、“免疫增强剂和大蒜素粉等,抗应激反应和增进食欲,每天2 次,连用7天;或内服恩诺沙星(3 克/公斤体重)药饵,每天1次,连用5 天。
6、待天气好转后,及时调节水质,造就养殖鱼类良好的生活环境。
(致谢本文作者:高扬 内容经"水花鱼"公众号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