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观察 I 门票降价是“拯救”景区的新出路吗?
日前,又有景区管理层因贪赃受贿不断罗马的消息接连曝光,有原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谭业刚、泰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立辉、安徽省旅游局原局长胡学凡受贿、江西省乐平市旅游局原局长潘金华、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原主任胡洋明等等。这山清水秀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利益纠葛?门票“随风涨”的现象是否也暗藏玄机?
今年6月起,国家发改委锁定5A级、且现行价格水平较高的国有景区对门票价格进行整改,切实降低偏高的门票价格。这一降价行动,从根本上是希望一方面实际上是在强制景区继续“享受”门票经济,主动寻找开发新的景区运营模式,谋新生路。另一方面,为了衍生更多景区门票的“降价潮”,给予游客红利,增加景区游客活力。
放下价格“架子”,敞开迎客
被抱怨了许久的景区高价票终于在今年等来了降价潮,众多专家表示,门票降价有助于推动景区转变发展思路,从而加快摆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不过,事实真的如此乐观吗?
附部分景区降价名单
这是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景区降价标准,在一些已经明确降价的景区中,有像新疆喀纳斯、白哈巴、禾木这样的景区通票旺季票价从295元降至195元,也有像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80元降为160元,贵州荔波大小七孔旺季门票价格由165降为130元这样的标准。这些景区中,降价多则上百,少则仅10元、20元。降价的标准悬殊如此之大,究竟真的是否“科学降价”?还是一些景区只想在舒适区,配合“表演”而已?
无论如何,这种涨价 “跑得快”、降价“小步走”的行为既缺乏足够的诚意,也让人对景区能否真的就此改革,转变发展思路的行动有所质疑。
景区门票降价是好现象更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政策。但那些让人认为“惺惺作态”降价10元、20元的景区,是否也应放下4A的“架子”。2002年,西湖推倒环湖围墙,也就放弃了高额的门票收入,但却带来了杭州旅游市场的欣欣向荣。对于景区来说门票收入并不是全部,如果为了守住门票价格丢失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未免有些“狭隘”。旅游产业属于社会联动,景区降价是顺势而为,只有有所牺牲才能从小规模迈向大发展。
景区门票降价可以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吗?
降价潮的到来,看似是在解决民意,其核心是在让景区自救。在这157家降价景区中,我们并未看到那些热门景区,更多的是一些不温不热的4A以及不知名的小景区。甚至在降价措施还未出台前,就有景区现自发降价吸引游客。
但,降了价并不能够激发游客活力。降价治标不治本,风波过后,热门的依旧热门,靠降价依旧需要再谋出路。
很多景区以为有美景就够,却全然不知去挖掘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要想吸引游客并留住,景区就必须要具备“亮点、热点、卖点”与游客的感官需求相互呼应,同时还要提高服务意识多少景区都在摆着国有的姿态去对待游客,把游客的忍让当作无知。厕所是脏的、服务态度是冰冷的、物价是昂贵的,设施是陈旧的,如果景区不对这些作出改变,那么即使免费也终会被人们淘汰。
2016年迪士尼正式坐落上海,经过两年的发展,纵然大家对上海迪士尼的吐槽不断,不说399元一张的门票,园内物价都贵的离谱一瓶矿泉水10元人民币,一碗面85元人民币,一把太阳伞180元人民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着它的热度,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整个迪士尼赚得盆满钵满。不出1年,上海迪士尼不仅收回了300亿人民币成本,还开始盈利。这靠的绝不是一碗面、一把伞收回来的,而是它掌握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吸引并留住了游客。
所以,游客来或者不来,决定权不在于门票的价格高低,而是性价比,能否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
针对景区门票降价,世研旅游智库副总裁王崇表示:“用行政手段干欲市场不是等号关系,因此通过门票降价并不能给景区带来新的游客量。此次降价主要针对的是国有的大型景区,但国有大型景区门票收入归地方财政,如果直接降门票首先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为,地方政府相对比较谨慎,而目前率先降价的景区,门票降价的幅度有限,不足以吸引新的游客到景区消费体验。”
“我国景区主要分为人文、主题乐园、山水这三大类型,其中山水类型的景区占60%以上,大多数都在靠山吃山,除了个别景区具有独特性以外,大部分同质化严重。但现今消费升级,景区却仍旧产品不丰富、消费体验项目缺失,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其次,服务质量落后,一些景区地处偏远,员工主要为当地农民,服务理念、服务意识不到位,同时影响到景区收入入不敷出,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工作情绪低落,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营销是重点。今年抖音带火了茶卡尔盐湖,成为网友打卡胜地,虽然实地看来有些差距,但却抓住了游客“跟热点”的心理,茶卡尔盐湖引起了大众的认知。景区营销弱是多年的短板,除了策划人才、专业团队稀缺,还存在开发景区投入过大,后期入不敷出导致资金不足,再加上各种综合因素影响,景区开发运营还处于亏损状态。总之,景区衰落原因复杂,仅仅靠行政手段激发景区是很难实现的。”
简单来说,门票降价实际上是一种倒逼景区改革发展的行为,但它不是“杠杆”,景区还得自己“救”自己。门票价格做减法,产品服务做加法,旅游活力才能做乘法。新的旅游市场正在风尘仆仆的赶来,而景区也该戒掉门票收入这个“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