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被质疑抄袭的一首诗,虽短,仍让人哭着读完 2024-08-06 02:53:25 微博热搜还正常的时候,有一天,在上面看到了李商隐,以为是有相关的影视作品,不料,竟是被某网友质疑抄袭。而且,还是九年义务教育学过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不知道发言的网友是不是真的年纪太小?我只知道,自打知道背后的故事,每每看到,都会不由得伤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期盼重逢后的场景,有多温馨,故事的结局,就有多伤人。公元851年,在东川节度使幕府任职的李商隐,收到一封来自妻子的家书,问他何日归家。当初,朝廷党争严重,被视作牛党令狐家族门人的他,娶了出身李党王家的妻子,牛党觉得他是叛徒,李党觉得他不可信,被两边排挤,成为一生都没有挣脱的魔咒。好在夫妻恩爱,也颇能苦中作乐,但仍要生活。迫于生计,李商隐开始四处奔波。从京师到河南弘农,再到江西、桂林、巴地(重庆一带),一路颠簸。支撑他的,是让妻儿过好一点的心愿,是一家团聚再不分开的期待。收到家书,李商隐五味杂陈,他确实离家有点久了,但还是不想让妻子失望,提笔写下,这首《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何时能到家?可是雨不停地下,归期难定,真想早日到家与你秉烛细聊巴蜀有雨的夜晚。刘禹锡曾在诗里感慨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唐朝时的巴地,其实是有些荒凉的。可在李商隐这里,却没有那种凄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仿佛那寒风苦雨,只是夫妻重逢后私语闲谈的伴奏。烛影昏黄的夜晚,窗内细语绵绵,窗外雨声潺潺,温情脉脉,令人怀念。然而,当时的李商隐并不知道,妻子的家书里,还有着未完的话。早在两年前,他在江西任职时,王夫人的身体就开始不好,但善解人意的她,始终没有告诉李商隐实情。她以为自己会好的,不想让终日奔忙的他操心。直到这年春末,她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给丈夫捎去一封信,希望他早些回来。可惜,那是个音讯难通的年代,生离犹如死别。王夫人去世于夏秋之际,极有可能就在写下这首诗前。她没有等到他回来,他的归期也失去了意义。深爱着的人,或许都有一种心灵感应。写完诗后,李商隐开始坐立不宁,心就跳得又快又慌乱。惶惶之下,胡乱收拾了一点行李,租了匹快马,日夜不停的往家赶,结果,自然是晚了。看着熟悉的家,再不见熟悉的人,心中是无限的痛与恨。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李商隐《房中曲》蔷薇沾露像是哭泣,绿藤缀花如纸钱般大小。儿子还那么小(5岁),小到不懂失去母亲的悲伤。家里到处是你生活过的痕迹,却处处不见你;前年春天离家时,我为什么不好好说些话,怎么就成了最后一面呢?如果有一天真能天翻地覆再相见,你还认得我吗?也就是从这时起,38岁的李商隐变了。从前,他虽郁郁不得志,却不失对人对事的热情,骨子里满是桀骜不驯。此后,他意志消沉,越发地晦涩难懂。看着旧物旧景,整日不得眠。“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西亭》)睁眼是她,闭眼是她,满心满眼都是她。别人邀请他散心,他闭门谢客。“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孩子年幼失母,妻子英年早逝,我又有什么心情呢?一直到终于想起来要养孩子,才收拾收拾重回巴地。上司见他总是萎靡不振,就想给他作个媒,被他一口回绝。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李夫人三首·其一》世人都知,一绳难打同心结,我无心再娶,心里只有一个人。就这样,带着对妻子的想念,再加上有志难酬,李商隐抑郁寡欢,于46岁那年,病逝于家乡郑州。君问归期未有期。人生总是这样,充满了太多的遗憾。原本以为的等一等,一下子就成了一辈子。说好了下次再见的人,突然就消失在生命里。想起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曾讲过自己的一件往事:抗战逃难时,他被母亲送到车站。那时,他正是贪玩贪吃的年纪,忍不住吃了把石榴,也正是这一口的功夫,车上的同伴推他:“你妈喊你。”然而等到他一扭头,车拐过了弯。从此,再也没见过母亲。他说,“我这一辈子再也不吃石榴了。”或许,这就是人生吧。在一次次的错过里,懂得失去的悲伤,因为悲伤,又不停地告诉自己,学会珍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风景美丽,可以慢慢欣赏,爱一个人,却要只争朝夕。最后,愿你所得皆所愿,爱的人都在眼前。 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