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婚后遇到灵魂伴侣?婚后遇到的是‘真爱’还是欲望?

一位读者在后台在留言给我,问:婚后遇到了真爱怎么办?
不用想,这又是个俗套的故事,迷路的男女。
如果结婚之后,另一半遇到真爱,该发生的都发生了,那么对另外一个人而言,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生活不是美梦,有时候给你意想不到的转折。
婚姻,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隐藏的,有的是被尖锐地提出来的。
出现了问题,不能一昧地逃避,要承担起解决的责任,维护自己的婚姻。
否则,日积月累的小问题也会变成不定时的炸弹。
婚姻中的问题,也许在婚前甚至在你们认识之前,就已埋下了伏笔。
在每一段感情当中,我们往往都会全情投入,但大多都没有走到最后。
也许在那时你会觉得很遗憾,但当你日后回首之时,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人是不能被代替的。
任何感情或事物,一旦你靠得太近,都会丧失美感和新鲜感。
只有当你学会跟真爱保持一定的距离,你才能永远体会到那种美好新鲜的感受。
也就是说,你以为的今生挚爱,很可能只是荷尔蒙给你挖陷阱,是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新鲜感而已。
也许是未完成事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
德国心理学家契可尼做过一个实验:
给一些人分配22种不同的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必须完成,另一半任务则会被中途打断,没有完成的机会。
结束实验后,让他们马上回忆刚才做了什么任务。
结果有 68 %的“未完成任务”被想起,而那些“已完成任务”被想起的概率则是 43 %。
由此可见,越是得不到,越是忘不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以为一切都会被时间冲淡,心理学却表明,关于遗憾的记忆只是会被暂时封存,它并未消失,只是伺机爆发。
还有一个心理学试验:
有人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
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
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
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
所以,人类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
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在电影《后来的我们》中,小晓对见清说:“分手了我们就再也不要见面了。”
见清说:“分手了我还是得见你,我得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如果你过得不好,我会难过,但如果你过得好,我会更难过,因为你的快乐不是因为我。”
“前任”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是既心碎又美丽的存在。
不仅如此,“前任”甚至还会成为你生命底色的主宰,因为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未完成事件”:
当初那双没能牵到的手,那次没能实现的约会,那件没穿上身的嫁衣,那个没能给到的亲吻拥抱。
他那句没兑现的承诺,以及你们没能好好说出口的“再见”…
许多对现任的不满,有很多时候是对前任的一种怀念。
这些未完成事件中,不一定都是前任,有的谈了第一次就结婚了的。
这是在过往生命当中,我们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愿去达成某一件事,比如在伴侣的选择上。
长辈们用他们的标准来替你选择和参考,甚至是替你选择你未来将要一起过一生的伴侣。
结婚,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除了父母还有七大姑八大姨。
“你该找个有钱有房的”
“你该找个个子高的”
“你应该听父母的安排,找个门当户对的”“你不应该这么挑剔”
“你不应该找个这么瘦弱的”“你不应该送这么贵的礼物给对方”……
我们中国人的婚恋选择从来少不了亲友团的成员们评点和建议的声音,总会有很多人跑来告诉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就算没有人跑来告诉你,我们的文化和媒体也会告诉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一旦婚姻出现了问题,没有任何人给你兜底,也没有任何人能替你承担所有的痛苦。
同时看到,你当时没有选择听从长辈、亲友的建议,出现了问题他们会讲:不听老人言。。。
如果你听从了,出现了问题,没有任何人来担责。
亦或者出来当和事老,当年很看好你们这一对。
而幸福与不幸福,只有自己深刻的体验与感受。
生命的重量,压弯了梦想的翅膀,放弃了,是选择了跟自己和解,跟自己心里更重要的东西做了妥协。
坚持了,是因为你还有那么疼痛或者失望,是因为,你仍然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未完成的心愿,变成了永远的遗憾。
如果有时间机器,这一切也许都可以被弥补。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时间机器、也没有如果。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它,承认它真的发生了——是的,我真的没有得到。
试着和自己来一场对话。
我,真的没有得到。
承认这个事实,面对这个事实。
对话,并非说服人改变,而是让人觉知,为自己负责任,这和说服人改变不同。
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让人不觉知“自己”,一旦觉知“自己”,就能为自己负责任,无论做什么选择,都是为生命本身服务,就会是好的选择。
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发现了“未完成事件”,要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督导,实现个人成长。
大多数时候,生活选择的是你,而不是你。
尽管如此不情愿,我们必须面对它。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做不到。
不要把现实当回事,因为我们需要继续。
这就是生活。
作者简介:贤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