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15):谍影重重的谋反大案(1)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15)
李渊这头操心着国事,另一头,家事也不让他省心。不过对他来说反正都一样,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四月一号颁布了新的律令。六月三号,忙活了几个月的李渊给自己安排了一次休假,到北边宜君县的仁智宫去避暑。说是避暑,其实主要活动是打猎。李世民和李元吉也跟着一块去放松放松,老大建成只有羡慕的份:他是太子、要坚守岗位,留在长安看家。
他们这一休假,没想到休出大事来了。
‘壬戌(6月24日),庆州都督杨文干反。’
庆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庆阳,位于长安西北两百多公里的地方,离宜君不太远。杨文干不是什么知名人物,但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小人物引发大事件,因为他有一个很敏感的身份:曾任太子侍卫,是李建成的亲信。
本来你是太子亲信,安安稳稳地呆着,太子一接班你不就出头了吗,怎么会干谋反这种掉脑袋的事呢?
这就是疑点重重的‘杨文干事件’。
有部电影叫《谍影重重》,情节精彩紧凑、评分很高。但要和杨文干事件比起来,只能算小儿科。
事情的起因,要从一副铠甲说起。
前面说过,李世民功劳大了,慢慢从没想法变成了有想法。他这一有想法,其后果就是在李渊底下,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党两个对立的集团。
他们两党对立,不象现在要争取老百姓的拥护。他们只争取一个人的支持——皇上。
李渊对这种情况是心知肚明的。猜测他的心理,应该是且喜且忧吧。忧的是几个儿子不团结,喜的是你们斗来斗去我正好稳坐钓鱼台。
作为一个政治家,喜也好、忧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怎么办。对李渊来说,他肯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或者说方案。
其实他的方案很简单:太子建成接班。李世民嘛,还是做个贤王吧。
对这个方案,李渊从未有过动摇,即使李世民立下超越太子的大功。他为什么这么坚定?仅仅因为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吗,还是因为李建成也不错、足够撑起这份家业?
这些都对,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李渊内心深处的一个恐惧。具体说,是对李世民的恐惧。
恐惧不是说怕李世民、或者嫉妒贤能。凭李渊的水平,他是巴不得手下能干的。《旧唐书》对他的评价:‘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是有充分事实依据的。李渊这种恐惧,根子在他那个著名的表兄——隋炀帝杨广。
李世民和杨广的情况,某个阶段简直可以说分毫不差。杨广是老二,老大杨勇能力一般。杨广名声好、能力强,四处征讨有战功。不但文章写得漂亮,老爹给他安排的活也完成得漂亮,人人觉得是个当领导的好苗子——‘天下称贤、朝野属望。’
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就有点动摇了。七搞八搞,杨广顶掉杨勇做了太子。结果怎么样呢?反正一句话:没有他,隋朝不会那么快亡国,也就没有后面李渊他们什么事。
李渊看着立下大功的李世民,越看越象他那个表弟:有野心、有功劳,本事大点子多。杨广上了台,害死老爹和几个兄弟,一番折腾、族破国亡……李渊不敢再想下去了,赶紧喝点酒压压惊。
这种情况下,叫他换太子是不可能的事。何况李建成并非无能之辈,虽然赶不上李世民,总也有中上水平。打长安、防突厥、灭刘黑闼,功劳也不算小。更重要的:李建成这个人比较厚道。在李世民大规模改写过的历史里,还留下‘建成性颇仁厚’的记述。叫他接班,起码老李家能太平点吧!
李渊的这种心态、或者说他这个基本方案,决定了太子党和秦王党的竞争策略:太子党要求‘稳’、秦王党要求‘变’。换成战略方针,就是太子党要积极防御,秦王党要积极进攻。
回到杨文干这里。李建成把杨文干安插到庆州做一把手。他去了以后,和李建成互动频繁。杨文干卫士出身,这方面情况熟悉,就经常招募训练一些武林高手,送到京城给太子做侍卫。
李建成和李世民斗得热火朝天,各自培育私人武装,正缺人呢。明目张胆地招不太好,前面从李艺那里搞了点骑兵,就被人告了一状,还挨了老爹一顿训,现在正需要杨文干这样的心腹来操作。
估计杨文干操作得不错。李建成这天不知从哪弄到一副高级铠甲,就想着拿它来奖赏杨文干。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他派了两个手下去,一个叫尔朱焕、一个叫桥公山。二人领受完任务,就带着铠甲上路了。李建成没想到:铠甲一出门,祸事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