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案例岂能替代“主要做法和经验”? 2024-06-22 05:58:53 (一)我们先看一名教师的课题《基于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结项报告,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为便于阅读,我们节选了“主要做法与经验”其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在此只作为学术交流,如给课题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一)构建“课堂核心目标”,渗透时空意识。教师是一堂课的设计者、引导者,时空意识的渗透要从教师自身开始,而教师则要从构建一节课的核心目标开始。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挥棒和出发点,它不仅仅是教学的准则,还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集体教研,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历史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渗透时空意识的学习目标,并循序渐进地、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如在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设计学习目标如下: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结合教材,能够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目的、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通过《戚继光抗倭路线图》,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复述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的影响;了解葡萄牙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的概况。能够动手将明朝外交的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年代尺,培养时序观念,并且结合背景分析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在七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中,学习目标设计如下:能复述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概况,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通过观察北宋、辽、西夏在地图上的位置,画出每个政权的相对位置,树立历史时空观,从而认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如统编教材八上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设计表格等方法,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主要战场、条约内容、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时局图”等,深入分析通商口岸开放特点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提取信息的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在九年级(下)专题一《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学习目标设计如下:用年代尺梳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抗争、西方国家发展的重要史实,简述其内在联系;依据课本内容和补充材料,列表归纳近代列强的侵略战争,概括其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结合中国人民抗争的具体史例,归纳出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老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历史时空认知体系帮学生搭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事件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和理解历史的方式方法。 (二)挖掘教材资源,命制原创试题教材是我们培养学生时空观的重要资料来源,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教研,在把握学情和考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导读、新课导语、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图片、知识拓展等资料,命制培养时空观能力的相关原创试题,并融合到教学设计中。这些教师方便获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提供了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参考。1.选用教材文字史料,命制选择题教材中选用的文字史料,是为教材知识点服务的,利用这些史料命制试题,可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时空联系的把握。例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中,利用材料研读中《旧唐书李密传》的内容,命制选择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从而构建时空的逻辑关系:利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中的材料研读,命制选择题,创设历史情景,把握历史事件的特征,从而判定历史事件:2.利用教材历史图片和地图,增强学生时空意识(1)历史图片与历史图示相结合历史图片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场景定格,教材中选用的历史图片往往是某一重大事件中极具代表性的图片。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大事件的判断,并与历史图示相结合,可以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时空意识。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对图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和图二《开国大典》两幅图片进行分别设问: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影响?图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然后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二者的内在联系。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判断出大事件,在理解二者联系的基础上,绘制出简易示意图。 (2)整合历史地图/图片,探究历史发展趋势从地图/图片中获取信息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在某一领域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某些特点。通过对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形势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依据地图指出两次战争期间开放通商口岸的分布特点。通过对比,得出近代列强的侵略势力逐步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学生不仅能从时间、空间上感知近代列强的侵略,而且能据此认识到近代列强侵略的趋势特点,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3.整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特征学生对某一新的历史事件的理解是抽象的,但如果能以同一领域中已经学习过的其他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对比或联系,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对同一领域的历史发展特征有所认识。例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对租地农场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对已经学习过的庄园有一定了解。基于租地农场是在庄园逐步衰落的过程中产生的,二者有一定的联系性,我们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二)我们节选了该课题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内容。从节选的部分内容来看,课题组成员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认为,课题组成员在撰写结项报告内容时,“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增加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也可以融入图表、照片、调查数据分析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但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案例等)不能取代前者(主要做法),只能作为主要做法的进一步说明或补充。”(参考文章《三易其稿,手把手教您撰写结项报告(上)——以《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研究》结项报告为例》,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4.25) 我们认为,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内容是结项报告的核心部分,体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式,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具体、详尽和丰富。那么,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一般在表述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要具体表达怎么解决问题的,务必把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表达清楚,能够让人看明白和清晰,不要一带而过,不置可否。因此,部分教师在表达问题的解决过程时总是三言两语或者一句话,说不清、道不明。第二部分内容是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也可以融入一些图表、照片或者调查数据分析等,这是为了进一步丰富或者完善第一部分内容的。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为第一部分内容“服务”的,是依附于第一部分内容,但不能取代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说,第二部分的内容,即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图表、照片或者调查数据分析等一般是可以去掉的。那么,如果把第二部分内容去掉的话,看看第一部分内容能否表达清楚。如果把第二部分内容去掉之后,第一部分内容说不清、道不明,这就说明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不完整的、不具体的。 (三)我们再看看该课题《基于培养学生时空观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内容,我们发现课题组成员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表述都比较简单,甚至一带而过,我们无法明白该课题组成员到底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我们以该课题结项报告其中的一个做法为例,如:3.整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特征。学生对某一新的历史事件的理解是抽象的,但如果能以同一领域中已经学习过的其他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对比或联系,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对同一领域的历史发展特征有所认识。例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对租地农场的认识比较模糊,但对已经学习过的庄园有一定了解。基于租地农场是在庄园逐步衰落的过程中产生的,二者有一定的联系性,我们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设问:依据材料一、二,对比西欧庄园和租地农场的不同点。通过以上庄园和租地农场的对比,学生不但对租地农场有了一定认识,还能依据整合内容,概括出租地农场的典型特征。 我们不难看出,该“做法”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培养学生时空观的教学策略”,但我们却并不明白课题组成员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整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特征”的做法,但具体如何“整合教材内容”却没有说清楚,甚至就没有提到“整合”二字。当然,在下面的案例《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提到了“租地农场”和“庄园”两个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至于课题组成员是否认为该案例可以取代其“主要做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认为,这个案例只能作为该课题“主要做法”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不能取代具体的做法,因为案例是完全可以去掉的。由此可见,我们部分教师在撰写结项报告时,缺乏一定的提炼和总结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部分教师不能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提炼出一般性的“做法”。其主要原因,一个方面是实践过程中即解决问题时没有及时总结,而时隔较长一段时间后,撰写结项报告时再总结,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很容易就遗忘或者生疏了;一个方面是缺乏思考、缺乏动手的习惯,当然也缺乏一定的归纳能力,不能对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进行提炼和总结。 (四)课题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部分,是一项结项报告的核心或主要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该部分内容也比较真实地再现了课题组成员整个的研究过程,即课题组成员怎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解决问题。显然,一项课题结项报告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具体、详尽和丰富,那么其研究过程就必须扎实、有效、具体,即课题的实践过程是真实的、扎实的、具体的。唯有如此,在撰写课题结项报告时才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最终也才能写出一篇优质的课题结项报告来。 赞 (0) 相关推荐 答疑来啦!你关心的统编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看这里!(下) HISTORY 2021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 高中历史 -网络答疑活动(下)- 主讲人:李卿 前言 HISTORY 问题13:高中历史如何教?--各册教材的主题主线?具体把握哪些内容? HISTORY ... 暑期备课早知道:统编教材又调整了哪些内容? 不必多说,需要的拿走就好,有用就好. 城北完小开展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探索与实践 城北完小开展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探索与实践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新课程.新教材如何使用?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惘和困惑,同时也面临挑战和机遇,为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对 ... 学习笔记|何捷《统编教材习作支架的使用情况分析及建议》 从15年开始学习习作教学开始,就频繁听到"支架"这个词语.常听,常说,在教学中运用得并不是特别好. 何捷老师特意强调了支架的三个特点:辅助.抵达.撤离.支架必须是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 ... 推荐阅读·李凯:一线教师如何落实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策略 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历史教学法.参与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部分编写工作,央视<百家讲坛:消失的宫殿>系列节目主讲人. 在历史统编新 ... 老胡观点:“听懂”=“会做”吗?——基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的思考 (一)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这是我们第二次到XX小学进行科研普及工作了. 当我们讲课即将结束,最后回顾并解答XX小学老师们课题立项困惑与问题"如何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到课题方向? ... 老胡观点:中小学一线教师做科研难在哪里?(下) (五) 当我们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重新定位之后,那么我们也就清楚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思路.(参考文章<又是一年立项时!--谈谈课题的选题方向与思路>,微信公众号"老胡聊 ... 老胡观点:中小学一线教师做科研难在哪里?(上) (一) 近日,与一名一线中小学教师科研交流的过程中,她的话题中始终离不开科研的"难"和"累"二字.从她的话语中,完全体会不到科研的价值.快乐,而更多的是科研遭遇 ...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做科研谨防陷入专家思维 (一) 我们先看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问题: 1.研究过程中需要记录什么,什么样的材料留存才是有价值的? 2.在课题选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呢? 3.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 ...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做科研:重学术性还是重实践性? (一)我们先看一名中学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时间对初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以A校学生为例一.研究背景(一)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 ... 老胡观点:面对信任,我们不能做任何承诺! (一) 我们先看三个案例: 案例1: 我们看部分教师微信留言: 教师1: 谢谢胡老师,(课题)改完了还得请您指导. 教师2: 胡XX您好,我是冠军中学的老师杨XX,经常 ... 老胡观点:课题没有通过立项,就不做研究了吗? (一) 案例1: 最近,应邀去某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讲课.我忽然发现,这一次比上一次人来的少了很多.于是我就问校长:"这一次为什么来这么少人啊?"校长说:"有些老师申报的课题 ... R数据分析:逐步回归的做法和原理,案例剖析 做回归的时候经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变量的选择,好多人一放一大堆变量但是结果做出来都没意义,这个时候你可以试试让算法给你选择最优的自变量组合哟. 那么今天要写的就是回归时筛选变量的逐步法: The st ... 老胡观点:您在做“假课题”吗? (一) 我们先看两则案例(说明:本文所选课题案例,仅作为学术研讨活动,如给本人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案例1: 近日,我以科研评委的身份参加了部分学校或科研部门的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我们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