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阴阳街”

按照传统的习惯,过了初五就是过完了年,一切都要恢复正常,农,工,商,仕等,都要按部就班了,比如农村有句俗语说"年也过了,节也过了,该备耕了"。正月初五,白族民间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大致习俗就是送祖宗、送穷、开市。初五这一天要破除春节中的一些禁忌,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承载起美好的憧憬和希望。

居住在茶马古道上,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剑川海门口周边的白族,有一个独有的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日下午,人们都要去赶街,这街叫“阴阳街”(白语直译意为“春间街”或“冲嘎之”),传说,这是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共同赶的街天,是世间独一无二的街天了。

按照当地民家族(白族)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为回来过春节的列祖列宗举行告别祭礼,堂屋中央供上果馔菜肴,点烛上香,放串鞭炮,虔心叩头,口中念道:“祖宗保佑,一家老小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今天送您回家,明年春节再接您回来...... ”然后焚化金银冥财,以供祖宗到“阴阳街”买东西及平时花销之用。全家用完午餐,洗漱干净,提上菜篮,就与祖宗上街,相互告别,送他们回阴间。顺便买些商品,买些小菜。

相传,古时候的“阴阳街”,卖货的都要在货架旁边放盆冷水,卖来的钱(古币)都往水里放,真钱沉底,冥财浮起。整个街市看似热闹,其实也很凄苦的,当太阳偏西,到了亲人们生离死别的时刻,死人活人面面相觑,诉说衷肠,泣不成声,难舍难分……

数百年之后,人们觉得这样的场景太悲凄了,于是,有个儒生斗胆建议白郡主出招:在“阴阳街”这天,活着的人上街一律戴上假面具(白语:“弥鼓喏”),让街上所有人都分不清谁是死人谁是活人。从那以后,人们都戴上自制的假面具上“阴阳街”。再到后来,街上有人就专门做起了假面具生意,供赶街的人使用,街上还有许多小地摊,专卖泥巴捏的、木头削的、纸张糊的玩具,如:悟空、马儿、碓儿、燕子、山雀、手摇鼓、口哨子、大刀、长矛等等,一应俱全。下午三点后,“阴阳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人们都戴着假面具,有的口吹哨笛;有的手转摇鼓;有的玩着马儿、燕雀;有的手持大刀、长矛,胆大的还放鞭炮,儿童们则用压岁钱尽兴地购买玩具。因为街上的人都带上了面具,面目全非,死人与活人都已无法辨认了。赶完街,大家各自回家,不再像从前那样哭哭啼啼,依依不舍了。就是这街天,也只许这一天,当你趁摊主不备时,偷拿了个假面具或玩具也不以扒手来论的。从此以后,这个“阴阳街”慢慢演变成以卖假面具、玩具为主的玩具街。

白语:“弥鼓喏”

因为初五也是财神赵公元帅巡回人间的日子,所以初五那天商家就供果馔,烧高香,摆宴席,放鞭炮,老百姓则自发组织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迎接财神的到来,祈求财神保佑大家都发大财。这天,茶马古道上的阴阳街,商贾云集,街面上卖农具、木雕、土(黑)陶、服装、杂货日用品的摊位比比皆是,还有卖玩具的,卖水果、凉虾、凉粉的。 街市空地上这边锣鼓喧天,耍狮舞龙,那头民间艺人在唱白族调,非常热闹,赶街的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人山人海。改革开放以后,每年的正月初五阴阳街已变成以物资交流为主的商业街了。

海门口周边白族这个特有的习俗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袭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五日,各家举行家祭礼后,都由当家的陪着自家已逝的列祖宗上“阴阳街”,下午,死人与活人都在戴有假面具(白语:“弥鼓喏”)的茫茫人流中寻觅或告别亲人,然而,在纷杂的人流和吆喝声中,亲人们已相互不认识,都不得不离开了。当赶“阴阳街”的人回家时,可以摘除面具,但是绝对不可回头望,而且要把带回的假面具摆设在堂屋,或挂在家畜圈门,祈求清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远古时候的“阴阳街”在天马村的“兮观冲”(白语),旧址一直就在茶马古道上的甸尾街(白语:“档舞之”),近代搬到了原供销社一带的甸南街,现在又迁往214国道旁边的天马大街。

听春秋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