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省身篇》至道修行者炼己炼心的30条箴言宝典,值得细细品味!

至道修行重在炼己炼心,心不修,性不足以圆明,己不炼,命不足以改换。故而自古以来,古圣仙真都特别注重炼己修心。这是基础也是根本。而在古代修行者的行列中,就有深得此道的圣贤者,把炼己修心的功夫修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从而为修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菜根谭》就是一部这样炼己修心的著作。在此,我们陆续刊发出来,供大家参鉴。

今天我们刊发“省身篇”:

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修行人,就不能用常人的心态去在世俗中为人处世,只有把自己定位为圣真的方向,方能经得起世俗社会中超于常人的考验,进而在烈火中淬炼,形成圣真的心性;修行人需要立德才能修身,而立德就要立天德,天德就是要尊天之道而行,只有忘我利他才能建立大功德,而这个过程就是要经得起严峻考验才能立大事功,建大功德。功德圆满,则自然道成无忧。

2.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修行人须念念修持,勿使心念有一念之差,否则全盘皆输,故而需要在日常中,念念中时刻保持警醒,勿使有半点差池;修行非无根之木,而众生就是我们积功累德的土壤,就是我们培补善功的资粮。故而众生与我为一体,为众生就是为我。

3.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忙处常于闲暇自我检点,动念时在静定中操持,这就是慎独的功夫。要通过忙处检点,以检己过。更要在静定时,操持,熄灭非善之念想。这就是修心炼己的具体方法了。

4.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修行要从有为到无为方见真功。若还是以有为心去为善,施恩,并求名求利,则是假善,伪善,不足为取。而真正的善功施为定是以无心而为,是从自性中自然发出的悲天悯人之心,以不求任何功利的行善施为之道。功夫到此,方能日臻性体圆明,不落边见。

5.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孟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富贵实是身外之物,我们既要在外在的富贵相上去除,更要在心中破这个富贵的心相。只有心相上把富贵这种相,真的当做了浮云,不在心中牵缠系念,那自然也就初步在破象功夫上进了一步了。

6.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至道修炼,非动静非宜,而是要学会在心念上保持元神默守,以宁静自性真体,使之不为外缘所扰;但同时也要适当的志心于常情中的怡心养性之事,让心境保持恬愉舒畅,这样才能养我们性体圆融的真机。

7.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修行人当心中无分别,须知一切是非皆是障道之缘,故而在心念中应克尽是非之念,若是非之念一起,必生分别,于客观事理终落于主观而失去客观真境;我们也要对所做的正确的事,在心念上放下,要过去不留于心。如此才能让心保持空境而不着于形色。不着形色,自然无所执着,无执着则欲望的根因就会消弭净尽,此时方能利于见独之功。

8.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修行在于心念和意识,以及日用云为的情志偏颇,而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日常行为中,若能于无事时观心观念,于有事时想着禀性对生命的影响,在得意和失意时,检点自己的意识修养中的问题,此时便是修行的真机。

9.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立身修道,当矢志不渝,力克千难万险,经历百转千回,自然能于难为处感受德用之妙,进而真心合道;修行人,若成道果,也必须做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的事情,否则所做所为都是虚的;但我们讲道修德,却需要从道与德的虚无妙窍中立得根基,若以俗心计利,便离道离德了。

10.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心亡为忙,身若于事物中牵缠,必累身而耗损精气,但亦可在闲暇时,寻事而忙,这叫动静相宜,总要让身适当的运动,以防止身上惰怠之气的产生;心不可放逸,若放逸则容易心元泄漏,但也太过于拘谨,可适当的放松心情,以让自性天机得以畅达无碍。

11.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名闻利养,本能欲望,是修道者前行的拦路虎,招祸之本源。修行者当视之如虎,必于心念和行为上,力求扫除净尽。若能如此,自能净念而涤除玄览,臻于至道之境。

12.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修行者当常让主人公清净灵明,这就是净念常明之境。若能常于此境中修行,那些冥冥中的祸患,灾厄自然就远离我们;而在红尘中,心地依然能够清净无染,自然也就不受三界五行的局限,而能跳脱红尘藩篱,获得大自在了。

13.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不忍之心便是慈悲,不为之心便是不贪。修行人若能以慈悲心爱天地万物,以不贪心容天地万物,自是心与万物,与天地合,此心此情,当进道不远了!

14.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世上的尘氛,是迷人心窍的迷雾,若不被迷雾遮蔽心窍,自然心地光明,无禀性习气的弊病;心中的鄙吝,是小我之心,是人我之别,若能消除,自然心中无我,与天地万物相齐。

15.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学道人,若心中还有明显的分别,在心中形成二元对立,这说明心性还是不成熟的,这是心神混淆不清的缘故。这就需要我们操存心性,涵养道德,如此才能在静定中见到动境的玄妙;在动态的狂风骤雨中,见到静境的风光。这才是心神静定,化二元为一元的玄妙之境。

16.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心之本体,用物欲障蔽的时候,犹如明珠混在泥沙中,洗涤清理还是比较容易的;若是以情识衬饰心体,洗涤起来就是最难的。故而,学道之人,不担心心之本体染污尘垢,而是最担心心之本体有洁病。这就好比,心若想要静下来,但心念静的时候,又生了静妄。所以,修道之人,在事理上有障碍,讲明了很容易过来。但若在法理上形成了执着,产生了法我执反而是最难除掉的。须知一切法都是拐棍,都是度海的舟船,都是帮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我们达到目的了,就应该把工具丢掉。这点若做到了,自然可破象入道了。

17.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躯壳是有形之体,须知有形之体也是炁的凝聚而形成的。若能明了有形为无形所聚,自然心体虚明,常能于实中体虚而入妙境;性命是无形之本真,当明心性之体与道合真,心能生万法,而理无不通,自然能虚中存实臻入妙趣。

18.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人大多数都是带着面具的,很多人带着多层面具,活在虚伪的人生中。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人性在世俗中偏离了本真的现象。修行人就要破除这些虚伪的面具,让本心渐渐显现。同时,也要涤除心中的凡俗尘垢,回归天性本真。如此,本来面目清晰了,才会显现赤子面目。心中没有了尘垢了,说话才会有真味。

19.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至道修行,其关键在尽心见独,心之本体,本来清净无染,然若心体有了染污,就必须要净心方能再见本来。若论出世,修行人也离不开世间伦常之道。若脱离伦常,那是无源之水,亦为修道所不取。

20.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所为烘炉大冶,即指大智慧,以大智慧应对世俗凡愚,自然无之不可;所谓巨海长江,即指大情怀,以大情怀入世,则可涵纳百川无所不容。

21.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天道承负,因因相续循环不止。修行人当明此理,以坦荡襟怀,明明白白做人,切勿以自欺欺人之心,行小人鬼祟之事,若违天道规律,冥冥中自有报应随身;年轻时若无立身行道之志,待到年老时,白首回头空留一生遗憾,悲伤空叹又如之奈何?!

22.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修行人,当分明人生在世生死事大,立身行道,至圣达真方为至上之求。切勿把心都用在了积财货、求功名上,也切勿以爱妻之名失了孝道,更勿以利己之心保自己的工作而忘记了国家和生民。若能从小入大,转念之间,便圣凡立判,为什么我们不做这样的心念来为此一生呢?

23.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修行之人,当知一念之间,善恶和福报就在其中了,心中对念头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福报的最终结果。都知道福报是修来的,但却不知心念中的一点慈心便生出了吉祥与福瑞之苗;都知道善恶有报,但却不知心中对善恶的选择,是把恶止于门外最初的良机。

24.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至道修炼,当以克欲之行,方能净心虑念,还归清净本源,合于道之性体;至圣达真,应避免尘俗累心,如此方可承接圣真法脉,行大道之行。

25.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为道之行,嬉笑怒骂,皆有其道。若能和光同尘,以世俗人情的同理心入世,这也是道德体用的妙用学问;修道之人,不离凡俗,但能以道用德,于家庭中化除矛盾,这也是出淤泥而不染,于火内栽红莲的本领。

26.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修行路上,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说明师父也只是我们修行路上的拐棍和指月之指。师父能帮我们的也只是告诉我们月亮在哪个方向。可能会让修行者在事理上明确方向,但真正达到实证的结果,还是要靠自修自悟,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为得意者,得其真意之义,修行者从外在的参鉴所感悟的意境,毕竟是别人的,跟自己没有关系。所以,只有内修、内证、内得才是一得永得。

27.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情为性之用,欲为理之辙。修行人,以情入性,需要把小情化为大情,把大情化为无情之情,以无情心同诸有情,是为无我之心,达至无我之境,自能本性自见;修行人,以欲入理,公心无私,是为大欲。以大欲同化人欲,则理明心通。故而,修行人可借情欲而炼心炼己。

28.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修行人,当有临机应变之机敏,亦应有临死无贪之执念。这两种心境,全在日常修为之中,如想遇变无惊,平常时若不能于念念处守住本心,静定处事,那么临机应变也无法做到;若不能在活着的时候,把很多人与事看得轻、看得透、看得明,临死的时候也必然会有贪着执念,不能解脱生死。所以,日常的修行,都为是临机处变不惊,临死之时不贪着做准备的。

29.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修行要想获得圆满,必须要在念头处修行方显真功。因为一念之差,就会让修行功亏一篑;即便有很多人,终生都对自己的心行谨慎,并时时的自省规正,但有时候也难免因为一件事的错误而形成遗憾。所以,修行不易,若不能在念头处克念至善,终归会因为一念之差而造成遗患。若做错了事,这种错误也是难以掩盖的。故而修行,必须要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去修行,保持终生,方能臻至圆满之境。

30.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真修行人,需在日用云为中,念念行行修心,时时处处修行。要学会把修行生活化,把生活修行化。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体察无念无虑,禀气未动,情欲未发之时,那个无善无恶,无人无我的真心本体。这个时候就有可能是见独的良机;若能在三餐饮食,日常事务中,去体察人心人性,了解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让自己成为旁观者,以不动真心,无分无别的去感悟人生,这也是修行上比较切近于道的真功夫了。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二)

    21.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在庐陵任上,王阳明易讼风,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兑运,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解决了地方上的许多问题,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可谓"多行 ...

  • 王阳明心学全书(三)

    41.克服深层次的恐惧 从此,陆澄矢志修身,经常约好友一起静坐养心. 一天晚上,陆澄又与马子莘相约在鸿胪寺的一间亭子习静参悟. 夜月如水,洒下一片淡淡的光辉,周围的景物显得朦朦胧胧,假山之间的空处有些 ...

  • 《大学》注释(二)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达到并安住的境界,则志意坚定:志意坚定,然后才能虚静恬淡,不为外物所扰:虚 ...

  • 《菜根谭》经典语录65则,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值得细细品味!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 ...

  • 『国学』古文配古图:菜根谭图文60篇

    古文配古图:菜根谭图文60篇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 ...

  • 《菜根谭》评议篇

    <菜根谭>评议篇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 ...

  • 《菜根谭》应酬篇

    <菜根谭>应酬篇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 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士君子之涉世, 於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 ...

  • 《菜根谭》修身篇

    <菜根谭>修身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 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 ...

  • 《菜根谭》两句话道出大智慧,读懂好运自来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菜根谭> 我们有时候要学会善忘,忘记别人犯过的错. 有的时候又需要学会记得,记得别人对我们的恩情. 无论何时.何 ...

  • 《菜根谭》概论篇

    <菜根谭>概论篇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 ...

  • 《菜根谭》修身篇(值得收藏慢慢品读)

    <菜根谭>修身篇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 ...

  • 《菜根谭》应酬篇(值得收藏慢慢品读)

    <菜根谭>应酬篇 <菜根谭>是明代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根据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我们得知他早年热中于仕途功名,晚年归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