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同学97岁获诺奖, 用锂电池改变亿万人生活| 专访中国博后韩建涛

年过半百,你等着退休,他却开始研究锂电池,97岁获诺奖!

耶鲁大学数学系毕业,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杨振宁的同学,麻省理工大学研究学者,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个横跨三大学科、三十岁高龄踏入科研的学者;一个用小小电池改变亿万人生活的科学家,他就是约翰·B·古迪纳夫。

源媒体独家采访约翰·B·古迪纳夫(John·B·Goodenough)教授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韩建涛教授,一起探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背后的故事。

韩建涛教授于古德纳夫教授实验室前

韩建涛,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2007年—2010年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John·B·Goodenough)教授实验室工作,进行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研究领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97岁,长寿秘诀何在? 

今年97岁高龄的古德纳夫教授,身高超过一米九,体格硬朗。或许得益于二战老兵的身份,他生活规律、饮食节制、阅历丰富,对生活和科研都充满热情。韩建涛加入古迪纳夫实验室时,教授已经85岁高龄,但比实验室的很多学生要更勤奋:每天早上7:30准时到实验室,中午半块赛百味三明治,没有午休,持续工作到下午5:30,结束一天的工作。直到韩建涛离开UTAustin,古德纳夫教授都在自己开车上下班,近几年才找了专职司机。

人过90,对研究的热爱丝毫不减,每天都工作不息、步履不停、兢兢业业,不敢停也不想停,这是教授口中自己长寿的最大秘诀。

古德纳夫教授与韩建涛教授

出生在德国的古德纳夫,却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与追求。读书期间几度换专业,最终在1976年、54岁时加入牛津大学化学系,开始对电池的研究。他曾说自己一直像只乌龟,爬得缓慢。但开始或许有先有后,胜利却没有先后,永远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韩建涛评价古德纳夫对锂电池领域的贡献,既是“开创性的”、“突破性的”,更是“持续性的”。他开创了业界对钴酸锂材料的研究,又在未来几十年间在该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他被诺贝尔化学奖提名多年、“陪跑”多年,最终成为了诺奖有史以来最高龄得主。有些慢,但最终会到终点。他教会我们最多的,可能是这股坚韧不拔的精神。

说到古德纳夫教授97岁的高龄,韩建涛颇有感慨。即使已经毕业近10年,古德纳夫教授依旧是韩建涛各种意义上的导师。他的实验室有了新成果,总会向古德纳夫教授请教、交换意见,教授也会非常及时的回复。谈到未来,教授给他定了个小目标:首先,要保养好身体,活到97岁。然后,才说能不能继续工作的问题。据说当初古德纳夫离开英国、来到美国任教,就是因为英国强制65岁退休。

有温度的科学家

投身科研七十余载的科学家,古德纳夫教授最欣赏的就是勤奋的科研精神。古德纳夫实验室鼎盛时期有30-40余名研究员,在韩建涛就读期间,实验室只有10几名学生,半数是华人,还有几个韩国学者。亚洲留学生身上普遍的勤奋、努力、刻苦精神是古德纳夫最看重的。实验室聚餐也是常有的事,每次都去的一家墨西哥餐厅令韩建涛印象深刻,吃的常常是教授喜欢的健康食品:三明治和沙拉。

聚餐合影,左一为韩建涛,左三为古德纳夫教授

左一为翁莉,左二为韩建涛,中间沙发上为古德纳夫教授夫妇

聚餐合影,右二为古德纳夫教授,右三为韩建涛

接受采访的时候,韩建涛心情还未平复,为导师的得奖感到格外兴奋。他说,在锂电池研究领域,古德纳夫教授的成果有目共睹。“获得诺贝尔奖是我们弟子多年期盼的,更是众望所归”,弟子们都在通过各种途径为老教授表示祝贺。去年,古德纳夫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有两个愿望,其中一个,就是两年后自己的关门弟子顺利博士后毕业。他对待学生一直如同家人,在生活上也给予很大的关心。韩建涛在UTAustin读书期间课业繁忙、精神压力很大,得了胃病常有反复,而教授对胃病也很懂,常关心他的状况,有没有胃出血,哪里痛等等,叮嘱他注意身体。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韩建涛的夫人、美国马里兰洛克维尔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翁莉,对教授的幽默和浪漫印象颇深。古德纳夫教授夫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但教授出席活动都会带着夫人。有一次活动,老夫人不断问自己的包带了没有、放在哪里了,老先生就非常耐心、用特有的老绅士浪漫跟夫人说,“你没带包,你只带了自己的美貌”。

古德纳夫教授与夫人

韩建涛告诉我们,教授每天长时间工作,极其认真。但妻子生病后,他每天都会提前一点下班回家。照顾家中的妻子,是唯一能让他从科研中抬起头、提前回家的动力。

翁莉有一次为了丈夫的签证问题专门去找了教授,教授就问翁莉,“你来找我什么事?不是因为我帅才来找我的吧?”还有一次,韩建涛的老师、同济大学教授黄云辉去美国拜访古德纳夫,临走前合影时教授哈哈一笑说,你是要留影回去向你夫人报备,证明来美国是做正事不是干别的来了吧!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词写道:“他们的研究为无线、无化石燃料社会创造了条件,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如今,锂电池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的手机、iPad、摄像机等等,离开锂电池都无法使用。在中国,电池也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基石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这些都是古德纳夫开始从事电池研究时从未想象过的。

2019年的诺贝尔奖让我们看到了许多诺奖得主背后的华人身影,在古德纳夫的实验室,华人学生学者占据半壁江山。韩建涛,古德纳夫教授的实验室曾经的一员,也继续在中国进行着动力电池的研究。

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位华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应在不远处。

完整采访视频请戳👇👇👇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9/oct/09/nobel-prize-in-chemistry-awarded-for-work-on-lithium-ion-batteries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professor-john-goodenough-96-powers-towards-a-battery-revolution-again-n27x7mffd

https://news.utexas.edu/2019/10/09/nobel-prize-in-chemistry-goes-to-john-goodenough-of-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

 https://mp.weixin.qq.com/s/6cZaGd6IAD8a3IkF7xzG5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