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符雨林‖无用的文学
无用的文学
作者:符雨林
物欲横流的时代,追名逐利的心加快了许多人的步伐。是否“有用”,是决定他们是否该做一件事的标准。于是,金融、财经类的书成了畅销书,而书架上的文学书籍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即便是每天与书相伴的学生,也被各类参考书包围,只因为这些书被界定为有用。
文学被贴上了“无用”的标签,而我们,正带着所谓的有用之书风尘仆仆,与文学渐行渐远。
文学是艺术,是美,而对那些功利的人来说,这样的艺术不欣赏也行,这样的美不看也罢。可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说,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无用之用,体现在文学宝贵的精神价值之中。
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是对那个时代文化的传承。《论语》中渗透着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给后世无限启迪,无怪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三国演义》虽用夸张笔法且带有亲刘反曹的色彩,却仍是七分实三分虚,反映出那个时代战争的惊心动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阿城的“三王”系列,再现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等场景,时至今日有些故事依旧感人肺腑。文学作品承载着民族、国家甚至世界的文明,文学家们用自己非凡的写作功力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凝结在其中。它不像音乐一样抽象,而是以可视的文字作为载体。它又不同于绘画、书法,时间会让它们漫漶不清,而文学却如酒一般,越久越醇。
文学的无用之用不仅表现为其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还在于它能给阅读者感悟与精神力量。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世间百态、喜怒哀乐,与它们的交流会让阅读者的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再次,优秀的文学潜移默化,让高贵的气质和美好的品格成为人们心中的标杆。毛泽东在艰苦的长征岁月中随身携带的东西并不多,但他总会带着几本鲁迅文选,也常会在马背上自己创作。无论是鲁迅文选,还是自我创作,都无疑给了他精神上的鼓舞,支持着他屹立不倒;也是长期坚持的文学爱好,赋予了他沉着大气、坚毅果断的领导风范。这样看来,文学真的无用吗?
鲁迅的作品一度被要求退出教科书,学生们不爱读那些有些“晦涩”“陈旧”的文章,觉得那无用。然而在革命的年代里,鲁迅先生以笔代刀,不留情地抨击了社会黑暗,给无数志士仁人力量去进取。有人觉得这都是陈年往事,可难道真的一点借鉴意义都没有吗?
一个人缺乏文学的滋养,即使他的物质世界再富有,他的心灵也是荒芜的,他终将变为富而不贵的庸碌之辈;而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学的存在与发展,便会变得野蛮可怕。文学并不是无用之物,它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呼吁我们每个人接触、体悟它。当代社会的黑暗仍存,麻木的看客还有,中国人若想强大,就不可不重视那血泪凝聚而成的文学。
别被世俗蒙住了眼,文学无用的外壳中裹着有用的果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