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药对抗质廉价优的仿制药‖文 / 泽泽
天价药对抗质廉价优的仿制药
作者:泽泽
最近,一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0分的影视作品—《我不是药神》在广大的观众中引发热议,影片中的程勇,是一个开印度神油的小老板,人到中年,交不起房租,活得不如狗,因为家暴打老婆,从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而离婚。没钱给身患血管瘤的亲爸做手术;儿子即将跟后爸移民到海外了,人生一系列的意外接踵而至,随着影片后面陆续出现的人物后续出现了吕受益,刘思慧,刘牧师,黄毛小子等一系列与慢粒白血病相关的关键人物,剧情环环紧扣,一步一步将电影推到高潮......
当镜头切换到吕受益忍受的病痛的折磨,护士给他清创的时候,看过的观众内心一定充满了煎熬、绝望和揪心。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揪心感叹,比如:另外一个镜头,一位患慢粒白血病的老人,握着曹警官的手,苦苦哀求: “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我吃了三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就只能等死。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心里一定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在我们的邻国印度,都可以生产出和“格列宁”相似度高达99.9%的平价仿制药物,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观点:
首先,公立医院,在很大比例上占据对药品零售的主导和垄断权力,并且,公立的医疗机构又受到价格的管制和制约,所以,就要通过各种隐性反例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这种机制和模式下,,医院和医生更多的是考虑回扣和返利的高低,医院在招投标时候,失去对于低价的药物,反而失去了兴趣。
其次,我们看到,一些医院,给患者喜欢开具一大堆的高价药品,而政府为了降低药价,一次次出台各种措施和方案来降低药品的价格,但是收效甚微。
另外,医院还往往喜欢把门诊药方从医院单独剥离出去,但是,事实上,医院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没收到一分的好处,事实上,医院的这一部分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拖欠制药公司的保证金和药款的形式实现的。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原制药和防制药的价格差距会达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以上,使用原制药的利润更是高于仿制药的数十倍,通过这一差距的对比,医院就很少喜欢使用仿制药品了。
所以,出现这一自然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造成的。
就目前的可行性方案就是,通过改革将药品从公立医院释放出来,积极推行当下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模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弯道超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