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太原郊外施工挖出一具巨大石棺

1999年,太原郊外施工挖出一具巨大石棺。一眼望去,怪异图案让人心跳加快:2只站立的人头鸟身,竟然长得像老外!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中间一团神秘花纹,像是传说中的圣火。
 
难道是小说里的波斯明教?小道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考古队抢救发掘,清理出一座墓道、墓门和墓室构成的砖室大墓!
 
虽然古墓曾遭疯狂盗掘,但让考古队欣慰的是,这座石椁保存完好,静静注视着千年后的世人。
 
确实,民工们口中的石棺,实际上是石椁(音同果)。简单来说,椁是棺材外面一层更大的棺材,象征着死者身份等级。
 
按此推测,这座石椁的主人,生前必定富贵至极。石椁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再现了一座楼宇辉煌的歇山顶殿堂,四角各镇压了两只雄狮,狮头似在压抑怒吼。
 
凝视着这具棺椁,一种异样感觉穿过考古队员的大脑: 没错,上面雕刻和任何墓葬都不同,简直太古怪了: 
 
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正和高鼻深目的男人殊死搏斗,一个灯台形祭坛,火焰熊熊燃烧,一旁围绕着人首鹰身的祭司,头戴神秘发冠,用手捂住嘴巴,好像低声念着久远的咒语……
 
这50多幅怪异的画面,被工匠用高浮雕技艺永远留在石椁之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可不是黑白画面,而是施以彩绘和描金,连缀起来像连环画一样。
 
这幅喧闹的画面,越发衬托古墓幽静无声。问号爬上了所有人的心头: 这究竟画的是什么?
 
很显然,这些既不是道家翩若游龙的仙人,也不是慈眉善目的佛祖,甚至不是来自古代中国的神灵!考古学家陷入了迷惘。
 
人狮相斗、头戴灵光、祭祀圣火……顺着这三条线索,一位研究西域的专家,突然想起一派失传的中亚秘教——拜火教。
 
@史徒行者阿伦说,“躬自鼓舞,以事胡天”(《北史》),1500年前的1天,北魏灵太后在宫廷架起圣火祭坛,随着火焰越升越高,太后脸色渐渐亢奋,香烟袅绕中,她手舞足蹈起来,率领臣民向神明匍匐拜倒。
 
事实上,不光北魏,翻阅史书会发现,这一幕同样发生在北齐。而这些贵族祭祀的神灵,确实是胡人的天神:那就是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
 
在大漠苍茫的中亚腹地,神秘的琐罗亚斯德教曾统领这里的波斯国土,随着西汉张骞凿通丝路,这一支宗教也悄悄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如燎原之火般繁盛,包括北魏等在内的北朝统治者尤其热衷。
 
在历史上,这种宗教也叫做“拜火教”。
 
为什么叫拜火?那是因为琐罗亚斯德教崇拜火神,相信一切黑暗必将被烈火终结。正因为此,信徒往往设立拜火坛,并发展出一套复杂的祭祀仪式。
 
在这些仪式里,人狮相斗代表了黑暗与火神的对决,祭司光芒象征着神灵的庇佑,而头戴日月宝冠则是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化身。
 
当历史的车轮开进蓬勃的隋唐帝国,拜火教还多了一个名字:祆(xiān)教。在锦绣繁华的隋唐,祆教和同样外来的摩尼教和景教并称“三夷教”。火祆祠从河西走廊一路延伸到长安洛阳,为此朝廷还特别设置了“萨保”制度管理这些胡人。
 
而到这里,也许你会好奇:祆教和《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究竟又是什么关系呢?
 
这其中自有渊源。唐末期武宗灭佛,祆教受佛教牵连,惨遭灭顶之灾,自此之后基本消失,宋代后再无记载。而“三夷教”中的摩尼教因信众广泛,得以幸存下来。
 
到了北宋末年,摩尼教进一步本土化,融合了不少道教和佛教元素,发展为一种民间秘密宗教“明教”,并在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中掀起滔天巨浪,留下了震撼千古的影响。
 
正因为此,在小说《倚天屠龙记》宋末元初的时代里,明教成为了主线,而与此同时,金庸在写作时也加入了波斯祆教的细节,比如拜火以及圣女等,当痴情的小昭远走异乡,不知多少人泪盈于睫。
 
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古墓里埋葬的是谁?为何会出现祆教的踪影呢?
 
在一方残破的墓志铭上,历史学家找到了一个名字:虞弘。
 
按墓志记载,这个虞弘的一生可不简单。他生活在1千多年前的隋朝,来自遥远的鱼国,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后来到北齐安定了下来。

凭借出色能力,到北周时期,虞弘荣任检校萨保府,专门管理粟特人事务,一直到隋朝年间去世。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个记载究竟是否准确?粟特人又是哪里的民族?
 
答案藏在了虞弘尸骨里。2006年吉林大学研究中心对遗骨进行了DNA分析,检测结果补充了墓志铭:虞弘DNA属于亚欧西部特有的U5单倍型,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大多数分布在中亚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史徒行者阿伦看来,历史星火,奔腾不息,这位祖先来自中亚的粟特人虞弘,千年前带着故乡的祆教来到中原。而正是这种异族的信仰,不但让他得以执掌管理粟特人的要职,更将隐秘的仪式封存进地下世界。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转眼千年,迢迢丝路带来多少繁华,而回望盛世隋唐,又将多少华夏大国的璀璨,在历史留下火热的篇章!

我是@史徒行者阿伦,关注我,每件宝藏文物,皆有一段走心历史。
 
 #博物馆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