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则内寒、肝郁则内火,该如何解决

内寒生成的机理
内寒,系内生五邪之一,是脏腑功能、阴阳气虚失调常见的病理反应,因其自内而生,与外感寒邪不同,故名内寒。
内寒的产生,以阳气虚衰为根本。阳主热,以火为征兆。人体阳气主温养煦育,蒸化布达,制约阴类。若阳气不足,或阳气虚衰,其温热之性减退,鼓舞之机衰弱,难于制约阴类,即不能抵抗阴的寒凝之性,从而产生一系列寒盛之象,如面色苍白,自汗,畏寒肢冷,便溏,神疲倦卧,脉微等。所谓内寒,其实质就是“阳虚则寒”,是由于阳气虚衰,失于制约阴的能力,从而使阴的寒凝之性得以外现。
内寒随五脏阳虚而证有不同。五脏藏精气,精气不外阴阳气血。阴血属阴,阳气属阳。故阳虚所生之寒,又随其所在之脏而表现各异。
心阳亏虚
心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而藏神。心阳不足,上焦失温,寒从上起。症见面色苍白,心悸,自汗,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调理方向:益气温阳。
肺阳不足
肺阳不足,肺气虚寒。肺主气,外合皮毛,主呼吸,司通调水道。肺阳亏虚,寒起胸中,而水液温化失职,津液失布,痰饮内停,水道不通,。症见咳喘气促,甚则仰息不能平卧,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白少气,舌淡苔白,脉迟等虚寒之象。
调理方向:补气温肺。
脾阳亏虚
脾阳亏虚,中焦虚寒。脾胃居中,主纳化水谷,输转精微,以阳气为运用。中焦阳虚,寒从中生,常见脾胃虚寒的病理改变。中阳虚而不运,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呕吐泄泻,完谷不化,苔白,脉沉迟无力。若阳虚寒盛,温运无力,水液停滞,泛溢为水肿,停积于腹内为臌胀。
调理方向:温中健脾。
肾阳亏虚
肾阳亏虚,为内寒之根。人身之阳,根于肾命。故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中阳气又称命门火,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阳虚生寒,外不能温养形体肢节,内不能煦育诸脏之阳,则通身阳气皆因之而虚衰不振,阴寒由此内生。症见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多尿或不禁,遗精阳萎,腰背酸痛,妇女常见宫寒不孕,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沉迟。
调理方向:温补肾阳。
总之,内寒起于阳虚,而根于肾命之火,火旺则内寒不生,火衰则内寒遂起。
内火产生的机理
内生火热名曰内火,为内生五邪之一。内火的产生,主要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内火为病属于实邪,但由于导致内火产生的原因不同,因此,内火有实火虚火的不同。
脏腑实火皆从郁化
脏腑实火的原因产生多端,机理颇为复杂,但细析之,大约不出饮食失节,七情过激,情志失调,以及感受外邪,引发脏腑实火。饮食不慎,恣食辛辣香燥,或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一则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郁滞而化火;一则积热内生,蕴结化火,薰蒸脏腑。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结日久,亦能生热化火;或暴怒所触,五志过极,皆从火化。《质疑录》说:“人身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变动妄行之谓火。火与气,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情志失调所生之内火,其机要在气机紊乱,情志过极,五志皆可化火,但以心火、肝火最为常见。
调理方向:清肝泻火,疏肝理气。
内生虚火,当分阴阳
阴虚火旺。阴阳互根互制,若热病后期,阴分耗伤;或劳欲无度,阴精耗伤;或久病不复,阴液亏虚;或先天禀赋虚弱,肾阴素亏;或肝郁化火,久耗阴液。阴液既亏,阴不制阳,内热既生,而水亏火旺,这是阴虚之火产生的机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虚则热”。
阴火内起。阴火之名,始于东垣。从东垣对“阴火”的表述看,其意大致有三:
一是阴虚内热。实是说思虑过度,心阴耗伤,心阳独亢,而心火内盛的病理。调理方向:滋阴为主,补益为辅。
二是气虚发热。发热本当用苦寒清泻,但气虚时的发热,则由于元气不足,以致心火独盛,出现一系列的热象,这时的心火,就称为阴火,用寒凉而发热反甚,以甘温之法则热除病退,因而把这种不同于阳热火邪的火热之征,称为“阴火”。
三是气虚感受外邪,邪正相搏而发热。从内生五邪的角度看,气虚时的发热,便是阴火。
阴虚火浮。阳主外而根于内,若肾阳虚衰,真阳无根而浮越于上,所形成的假热之象,是为元阳虚衰,为虚火上浮,即临床常说的“假热”证。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