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王金安:《昨夜又梦到父亲》
【总第017403期】
《昨夜又梦到父亲》
作者:王金安
清明细雨蒙,梦里父重生。
话语仍幽默,温情在五更……
父亲离世近八年了,但是在我的感觉里他依然活着,他那和蔼的面孔,诙谐的言语以及笑对人生的良好心态,总是难以让我忘怀。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无不时时印证着他的人生预见、忠告,深感那是异常的珍贵和难得!现在每当想起总是让我感慨万分,心中作痛。昨晚我又梦见了父亲,竟在梦中失声地叫出声来,直到把自己叫醒时,才发现泪水已经浸湿了枕巾。每次在梦中相遇,他都是那么的鲜活、幽默、和蔼,我看到的父亲始终是那样的乐观、善良,对生活充满着信心……
我们父子的离别并没有淡化过去的岁月的记忆,遗忘生活中的细微经历,相反,过去的事反而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记得那时,每当放学回到家,就能看到刚刚下班的父亲,他总是光着背,满身汗水地在厨房擀面;想起常常和父亲一起做游戏,记忆总是那么深刻,好像就是发生在昨天。
那时父亲很少有闲暇的时间,记得一次想让父亲和我们一出去玩,弟妹们竟然没大没小地将父亲从床上抬下来放到地上。在雨后的街上,又将父亲拉到树下,用力将树上的雨水摇下……嬉笑中我们一起沉浸在幸福的雨水里……每当想起那种情景心里总是暖暖的,但是它总是夹杂着离失的、五味俱全的隐痛。过去的日子虽然艰苦,苦到甚至经常饿肚子,但是我们的生活却总是充满着希望和快乐的,因为我们始终活在幸福的期待中……活在父母温暖的呵护中。
父亲,性格温和、善良,待人真诚、谦让,生活规律、简朴、特别是对待长辈,凸显尊敬与孝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辉煌的大事业,他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门心思地就是为一家的生计忙碌、拼搏。
由于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八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奶奶身边,期间对于父母的印象非常的淡漠,几乎没什么印象。对父亲的第一印象,那还是在我四五岁时,父亲送奶奶和我到姑姑家去。火车站里人山人海,他抱着我拉着奶奶好不容易才挤到车厢里,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有人呵护的温暖和自豪。尽管车厢里人满为患,他还是将我们安排在过道的一个小空间里,车开后,他又挤过人群去买吃的东西,其中有一条炸鱼让我记忆深刻,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鱼,很香,但味道很苦,因为我并不知道正常的鱼是不应该发苦的,尽管如此,我感觉到的幸福还是多于其他,因为那毕竟是我随爸爸的第一次出行……
八岁那年,我该上二年级了,父亲将我转回到他们身边。开学那天,父亲带我到新的学校报到,按照规定入学是要重新考试的。记得第一门是算数,我顺利地过关,然而语文的测试结果却不及格,其实我一年级就没有好好学,经常逃学,和一帮孩子经常上山下河到处游荡。根据复考的成绩,学校决定让我重新复读一年级,并且和弟弟一个班。这样的结果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多丢人哪!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又找到学校,多次向学校求情,终于满足了我的心愿。记得小学的校长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头,他摸着我的头鼓励我好好学,把拉下的课补上来,这样才能对得起你爸爸。这时我侧眼看到父亲站在一旁,如释重负,然而他却默默无言,也许是我让他丢了颜面,但是他并没有埋怨过我……
记得文革期间,那时我十岁。有一次放暑假父亲将我和弟弟带到了他上班的地方,白天他上班,我们在山上游玩,晚上我们同他挤在一张不大的床上,虽然不方便,但是好奇心还是让我感到挺兴奋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食堂里的馒头又大又好吃,偶尔还能吃上一个红烧猪蹄,真是香极了。可是我看到父亲却总是不吃,他常是端一碗包谷面糊糊,买五分钱的黄豆应付了事。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真是不懂事,父亲每天要下到数百米的井下,工作还是非常艰苦的,再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体能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可是父亲从来没有向谁提起过此事,他始终都是乐观的。
记得是我十一岁那年,由于家里人口多房间小,父亲选择了一个地方,要从新打一孔窑洞,这样可以舒缓一下家里的拥挤状况。为此他借来了打窑洞的一切工具,除了上班的时间,他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在那里苦干,那是我们年龄小,基本上也帮不上什么忙,记得他每天都是光着膀子,满身躺着汗水,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既要挖又要运,通过数月愚公移山似的挖掘,窑洞终于挖成了,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全家来到了窑洞里高兴地商量着搬家的事宜,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费劲费尽心血挖好的窑洞,竟在那天夜里完全坍塌了,现在想想,真不知道是应该惋惜、遗憾还是感恩和庆幸呢……
六、七十年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比较困难,粮食不够吃那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每月供应的粮食基本上是吃不到月底的,常常以萝卜白菜予以补充。记得一次父亲到远离家的偏僻山村去买玉米,回来时竟然饿昏在路边,幸亏遇到一位熟人的帮助,否则后果将不可想象。现在每每想起,都会给我的心带来深深的刺痛。
十八岁那年我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一个极为贫困的小山村插队落户,未到之前我们都非常的兴奋、天真,从未想象过农村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认为再苦也不过就像电影中的情景一样,可是真正到了那里以后,却让我的情绪一下跌到了谷底。
一间七八平米破房,窗户是用几根木棒钉的框框,就像电影里关押犯人的监狱。进到房内一个用树杈和荆条编的大架子,上面堆满了麦秸,真不敢相信那就是为我们六个男生准备的床铺……起初的几天里我的情绪一直不好,尽管队长和支书都特别的照顾我,我还是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每天上下工都是闷闷不乐,也正是此时父亲翻山越岭,一路打听着来到了村里,给我带来了安慰和鼓励,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好了起来。
参加工作后,单位派我到外地学习,开始还顺利,可是到后来因为教师、教材教学质量等问题,致使大部分学员不满,以至于教学工作不能正常的进行,因此各单位的学员纷纷撤离,另图它径,至此我也随众回到了原单位,然而单位并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并责令所有学员迅速返回,无奈我们又很不情愿地回到原培训基地。
因为大部分的学员已经撤离,好一点的老师也都相继离去。原来的校园显得非常冷清,原来宿舍里的四个人就剩下了我一个,那时我的情绪一下跌倒了低谷,就在此时又让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感情纠葛,当时年轻,身边又没有朋友,记得那些日子里,确实让我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我天生就不是一个会掩饰情绪的人,整日里闷闷不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正当我苦苦挣扎时,父亲有神奇般地来到了我的身边,当时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我真不知道父亲是怎样找到学校的,因为那是一所偏僻的技工学校,远离城市,接近荒野。后来才得知父亲坐过了站,从上午一路打听着,值到傍晚才找到我们学校。
我不是一个理智聪明的人,感情非常的脆弱,遇事总是不知所措、踌躇不前,也正是这种性格使我的人生黯淡了许多,然而每每在此时,都是父亲默默地来到我的身边,尽最大可能地给我帮助,将我从困惑和低谷中拉起。记得90年我得了重病住进了西安的一所大医院,为此我和家里的人都很紧张。当时,孩子还小,父亲因职业病已常年住进了医院,当时我的世界一片暗淡,精神几近崩溃,感觉我的人生真的已经走到了终点,所以我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甚至安排好了后事,也正是此时,父亲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我的床前。此时的父亲已不比以往,他也重病在身。看到父亲的那佝偻的身体和那疲惫的脸,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内心泛起的不知是甜还是酸,因为我知道父亲是向医院请假后,长途奔波到医院来看我的。也许是苍天有恩于我,命不该绝,终于又躲过了一次灾难。
父亲总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来到我的身边,给我安慰、鼓励,给我信心和帮助,我知道他的心里装的都是我们,我们是他生命的支柱,只要需要,他总是会豁出一切的。但是他从来不考虑自己,在他病重期间,他仍能轻松自然,和医生、护士谈笑风生,即使在他最痛苦的时候还能够用幽默的方式给身边的人以宽慰。
想想父亲这一生真是不容易,从小就随爷爷在哪动荡的年月里挣扎,总是居无定所、睡无片席,常常衣不遮体,挨冻受饿。由于生活所迫,十二岁时就和弟弟一起被卖进一所外国人的学校里,在那里他们吃尽了苦头。后几经周折逃出后,又给地主放羊、砍柴、担水等杂活来维持生计,后来又同弟弟一起下煤窑,时间最长一次在井下干了几十天,在百米地下、狭窄、黑暗中挖煤,拉车,常常汗流浃背,几乎都是光着身体。每天就是两个馒头,可以说是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
父亲腿上有一块很大的伤疤,就是那时的悲惨见证。可是父亲每当说起那段经历时,却总是像讲故事一样平淡,而且也不乏夹杂一些趣闻笑谈,总是把很痛苦、悲惨的事件演变成一种轻松的幽默。想想我们这一代应该还是幸运的,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更是好了许多,他们怎么也无法想象老一辈人是怎样生活的,怎样历尽艰辛活过来的。最让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孩子少有知道珍惜和感恩……一味追求奢华、满足虚荣竟变成了他们最大的人生乐趣。老一辈的窘迫和艰难,无论如何他们时无法体会到的。只有在他们在亲身经历灾难之后,也许他们才会感悟到一点点东西……
(禅道诗安)王金安,生于1956.6.11,原陕西煤炭建设公司机关,劳动人事干部,现已退休,客居北京……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华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