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糟糕,你是怎么应对的?”

这是心理咨询中常常用到的一句话。
来访者遇到麻烦,找你求助。这麻烦有两种,一是已经过去的,二是正在进行,尚未处理好。
已经过去的麻烦,发生在小时候,几年前。受人冷眼,被人欺凌,遭人陷害,当事人倾诉那些撕心裂肺的痛苦,仍然历历在目。讲的人听的人都入神,对方恍惚回到最弱小无助的年纪,面对困境一筹莫展。这时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他已经长大了,此刻就在你面前,四肢康健,心智正常。
「你是怎么应对的呢?」
应对的意思,就是他已经「过来」了,好也罢坏也罢,这事已经成为过去时。为此他付出过努力,收获了成长。要确认这一事实,而不是一味沉浸于过去时的叙事。心理咨询师习惯的训练是共情:「真糟糕」,不要只说这一句。否则,共情反而被来访者理解成一种隐秘的,认同式的贬低:「真的,你好可怜,遇到这样的不幸只能垮掉了」。当然不是,他非但没有垮掉,而且挺到了今天。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别人没办法。
并不是否认对方的痛苦。不能说,既然你有办法应付那些麻烦,它们对你的困扰就忽略不计。恰恰相反,每一次的应对都是由血和泪的经验堆积而成。或者不如说,越是同意对方的痛苦,才越能尊重对方在这样的痛苦下,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如果是正在进行中的麻烦呢?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也一样:「真糟糕,你是怎么应对的?」
看上去不合情理——哪里有应对了?不正是一筹莫展,才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吗?但,事实是他正在应对,用他自己的方法。他的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麻烦还在那里:抑郁发作也好,重要的考试没通过也好,夫妻反目也好,欠下债务还不起也好……但他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来找你,稳稳当当地坐在你面前。那就是他在应对的证据。
他或许觉得这算不上什么。因为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应对似乎毫无价值。要让他看到,那些方式也许不「好」,但相比于好不好而言,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会采取一些行动。他是有能力的人。
我只会把难题一拖再拖。——「拖就是你用来应对难题的方式。你在用这种方式争取一些时间。这是你通常的策略吗?如何才能争取更多时间?」
我只能大哭一场。——「哭也是一种办法,哭过之后感觉会好一点吗?会有人照顾你吗?」
我落荒而逃。——「那是你本能地使用离开现场的方式保护自己,你有离开危险的能力。」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幸好别人施以援手,替我解决了问题。——「你有获得帮助的能力。你注意到你会怎么做,吸引别人产生帮助的意愿吗?」
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什么都没做。——等等!「没做」不算一个行动,在你什么都没做的这段时间里,你具体在做什么?「我只是默默地蜷缩在角落里。」——对,这才是你应对的行动。
最坏的可能下,一个人会说,我也在试图应对,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应对都让麻烦变得更大,问题变得更糟了。看上去极端无助,但是,以一种并非故意的姿态,让问题变得更糟,也可以看成一种应对。也许它会促使好心人更快地帮忙。
每一种能力都是有用处的。只要换一种场合,或者调整一下方向。我们助人的方式大可以更灵活,不需要雪中送炭,只要锦上添花。但前提是我们作为助人者,能够发现求助者的这些能力。
我经常在课上举这个例子:草原上的狮子能够轻易地捕杀兔子,但兔子作为一个种群,仍然可以稳定地繁衍至今。说明什么呢?说明兔子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不要囿于传统上的强弱设定,对兔子的强大视而不见。「稳定」是需要努力保持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的稳定「存在」,其背后都不会是侥幸和偶然。我们很容易看到,兔子很弱小,没有锋利的爪牙可以倚仗,那么我们就要自问:「它们一定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那会是什么呢?」
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兔子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这是它们应对险恶自然界的方式,不靠个体的强健,而是以种群为单位延续和扩张。用最快的速度把基因拷贝和扩散开来,传说中的影分身术。
你可能觉得这算不上正经的应对,但你必须承认,它事实上保证了一个种群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稳定存在。那么它就是有效的。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感到不适应,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狭窄的框架,只认可一小部分的,符合惯性认知的应对策略是「好」的,要修正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框架。
下一次,再有任何人遇到任何困难求助你,都不妨问一句:「真糟糕,你是怎么应对的?」
随他怎么否认,请他把故事讲下去。
是的,所有事都有“接下来”
他是有应对能力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他没有好的应对,就问问有什么不好的应对。没有成功,就问他积累过哪些失败的经验。他一筹莫展,就看他在一筹莫展的同时会做什么。他说没法解决问题,就问他如何解决一小部分问题,或者做什么才可以把问题维持在不用解决的状态。他说这些办法都不靠谱,很好,就请他说说不靠谱的办法。
不会「没办法」,不要轻易接受「没办法」。
有时候需要这种死缠烂打的精神。帮一个人承认他有应对能力,比起直接帮他应对问题,可能更难。这是因为,「我没办法」是在表达一种情感上的依赖:你看我这一身麻烦,倒霉又绝望,不想管!希望有人替我把它解决一下。也许背后还有一种委屈:「为什么偏生是我遇到这些问题?」这种感受完全可以理解,但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同意这不公平,很糟糕,我们给予情感上的回应,同时,不要相信这个人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作为心理咨询师,乍一看这像是一种偷懒:别人遇到困难找你,明明是请你帮忙,你却一口咬定他自己有能力应对。是因为你不想帮他吗?当然不是。不过,在提供帮助之前,先看看他自己做了什么,这是比一切帮助更为基本的帮助——让人们意识到,他们总是比自己以为的更有办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