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
这是青色兰香推荐的第344部作品
《钟鼓楼》
编者:刘心武
长度:29.5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公元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发生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的一个小杂院里的事,实际上它是一篇披着小说外衣的说明文。这么长的说明文大家没见过吧?那它说明了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1982年12月12日,这是个什么时间点?文革结束后不久。北京钟鼓楼附近的小胡同,这是个什么地点?中国的核心。作者选取了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要说明的就是此时此地的人们——一群被“之前的那段时光”塑造出来的各式各样的人。“之前的那段时光”对于小杂院中的每个人又是不同的:对老年人来说,时光要长一些,对青年人和孩子来说,时光就要短一些。作者的表达模式为:这个人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进一步,是什么样的历史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例如:八十几岁的海奶奶来自清末的没落贵族家族;六十几岁的薛大爷小时候出家作过喇嘛;二十二岁的荀磊是新生代,凭自己的努力没被文革废掉,如今正在走向大时代的前列;乡下来的杏儿是农村改革的结果;张奇林是没被文革整死如今官复原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有被过去给毁了的人物:卢宝桑、姚向东,还有个被现实毁了的人物:龙点睛。
说这本书是说明文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确加入了许多说明文的因素,有的部分就是纯说明文,说明了北京的民风民俗乃至建筑结构和建筑史:当下结婚的风俗,从前的自由市场,家用电器的演进,四合院的前世今生,等等等等。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要记录这一刻。有人说这本书像《清明上河图》,是生活的一个瞬间定格,这个比喻很恰当,并且作者又发挥了文字的优势,给大家讲明的画中人物的“来龙”——不过,没有“去脉”。这也是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我读过一半就开始担心起来:这家伙东拉西扯,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人物,还在不断地增加新人物和新事情,他到后面怎么给这些故事收口啊?看到尾声,我发现,这家伙根本没打算“收口”——他要作的不过是篇“敞口”文章,至于书中人物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书中提及的那些麻烦事最终有了个什么结果,作者均没打算为这些操心。有意思,真不负责任,哈哈!
鉴书人:阁楼主人
********************************
关注“青色兰香家长鉴书”与孩子共同见证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