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小科吃掉大科,活动影响学习”吗?
当前,教育上有个备受争议的论调“小科吃点大科,活动影响学习”!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某初中学校被称为“小科”(学生美其名曰“副科”)的地理、生物、物理学科异军突起,雄据全区前列,与之相反,被称为大科的语数外(学生美其名曰“主科”)却成绩排名相对落后。
于是有的“明白人”得出了“小科吃点大科”的结论。
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人实地做了调查,该单位的地理生物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课节数与其他学校完全一致,老师就是同课堂上的40分钟要质量,学生课下基本不学,成绩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感兴趣,愿意学。
相反,无论课节数、自习数、课余时间几乎一边倒地都倾向了语数外。
因此,在学习时间上,小科没有占有大科时间,不存在吃点大科问题。
另外,有人还发现:地理生物物理成绩高的,语数外成绩也高;地理生物生物成绩低的,语数外成绩也低。
于是得出结论: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小科同大科的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不存在学科排斥,而是学科之间相互促进。
莫非语数外成绩不理想,考察科目也必须垫底有些朋友才觉得合理吗?
莫非非得大科上不去,小科更要低,才是“小科没有吃点大科”吗?
再说说“活动影响学习”论。
有个别老师认为成绩提不上去是单位组织的活动太多。
那么,不开展活动就一定提升成绩吗?
据一些老教师讲,当前组织的绝大部分活动也是上级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的,开展课余活动也不是本单位的专利,其他学校开展的活动更多。
事实胜于雄辩,正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孩子们的学习。
在活动中,他们树立了自信,提升了素质,培养了了能力。
一项数据表明:大凡平时参加课余活动最多的,文化课成绩提升最快。不参加活动的成绩不但提升迟缓,还有后退的态势。
其实,哪一项活动与文化课学习无关呢?活动不就是学习,学习未尝不是活动啊!
那些精通世故的老教师说,过去不开展活动,学生也不去学习,而是天天琢磨着打架斗殴,抽烟喝酒上网早恋。
以往三天一小事,五天一大事,单位成了“乱子窝”、“事篓子”,就连临近的派出所也六神不安,成为单位的座上客。
现在,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消化了个别“学渣”的过剩能量,把他们兴风作浪的时间用来培养特长爱好,增长才艺,同时也让单位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证明,适量的学校活动促进学习。
不组织课余活动,只能让单位死气沉沉,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小科吃掉大科”、“活动影响学习”只不过是个别朋友为自己的教学不力寻找的借口。
为啥有的朋友貌似非常努力,成绩不是很理想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有的朋友不能正视自己的主观原因,习惯于寻找客观理由。
不能深刻解剖自己存在问题,把存在问题归结到别人身上,如何让自己进步呢?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做最好的自己,你尽最大努力完善自己,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
有的朋友非常有才华,可是总是凡事喜欢高人一等,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喜欢比别人“能”,天天那自己与别人比,非要把别人比下去不可,有这样的想法的朋友,永远达不到教学的最高境界。
这就如同两人赛马,一个人专心致志骑好自己的马,做到人马合一,配合默契,首先到达终点。
另一个人,不关注自己的胯下马,不把自己的事做好,两只眼紧盯着对手的马,一心想走在对手的前面,一心想超过对手,不断看看对手跑到哪里了?是不是超过自己了?
你这样的心机,不失败才怪呢。
因此,干啥事,做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不要拿自己与别人比,就连不认字的农民都明白“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扔”的道理,难道作为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们真的不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