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珠海斗门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广东珠海斗门镇
斗门镇是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自南宋起称潮居里,是历朝都司巡检驻地;民国时期是区公所驻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县政府曾暂迁于此。1986年1月称斗门镇,镇政府设于斗门墟。
斗门镇既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沉积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山一寺一温泉,一皇一将一家族"的独特旅游资源,"斗门八景"其中六个景点在斗门镇。
享誉海内外的泉水日流量超过2400吨、水温高达68℃-70℃的御温泉度假村;海拔581米,被誉为"珠江门户第一峰"的黄杨山;"珠海十景"之一的金台寺;颇具旅游和历史研究价值的斗门清朝古街和南门菉猗堂;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的南门接霞庄。
"珠海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已落户我镇,总投资已追加到150亿元人民币,将建成华南最大影视基地。
斗门旧街是一条融合了西洋与岭南建筑风格的古街,相传有100多年的历史。丁字形的街道,两边是密密麻麻的、带骑楼的商店,一间连着一间,大部分保存完好,古朴优雅,走在街上,仿佛回到100年前风云际会的时代,别有情味。
这里也曾是斗门镇的经济文化中心。过去,街上货品齐全,车水马龙,很繁荣。街上的商铺呈狭长型,前座两层,后座却有三楼,甚至还有四楼的,兼备多种功能:前座地下作经商用;二楼临街一般是主人的会客厅;后座为三楼层,用作仓库和店主一家日常起居的地方;有些还有后花园,内有水井,旁载果树,小巧别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斗门旧街的商业活动沉寂了。但风貌依然,这有赖于这些古建筑的主人具备守护祖业的意识,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然不改动原有的设施,这样就形成了这里与别不同的风格,是斗门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街。
斗门古街位于斗门镇斗门墟,全长500多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大开。当时,斗门镇常有船只来往于香港、澳门、江门、石歧、广州等地,商贾来往甚多,每逢农历二、五、八的墟日,墟内车水马龙,农副产品购销两旺。除墟内的商贾和作坊之外,还有走足的小贩,跑江湖的好汉,三教九流,不绝于市,赶墟的人摩肩接踵,热闹纷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国商人看中了斗门镇,纷至沓来到斗门镇投资经商,使墟镇街道洋货充斥。这样逐步加快了中西方商业文化的交流。
1850年左右,"澳门浸信会"牧师、加拿大人、建筑工程师嘉理慰和广州、石歧天主教教父耿其光(法国人)、孤里花(法国人)、纪励云(德国籍比利时人)等西方人,经常到斗门镇讲经传道,加深了中外的宗教文化交流。
由于商贸业发展迅速,当时墟镇旧街的建筑已满足不了商贸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由外国商人和本地富商一起,酝酿修建街道、房屋。
在这种情况下,由加拿大建筑工程师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博采欧美各国古典建筑之精华,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十余间布匹店;美新、美的等多间百货店;中药店有同和堂、大安堂、同仁堂等;米铺有合昌、泰丰、正安、洽和行、厚信行等二十余间;钱庄有永祥山货、昌荣等四间。除了商铺之外,基督教建起了福音堂,天主教建起了德式二层楼房的教堂。沿街建筑基本采用南方特色的"骑楼"结构,蔚为壮观。这些建筑构成了现在斗门镇清朝异国风情古街的主貌,成为珠海市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街。
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