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暴力沟通提高人际关系?沟通高手是这样做的
这样的对话,相信你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甚至发现自己或身边人也有类似的经历。
女: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家?外面有人了,烦我这个黄脸婆了是吧?
男:加班啊。
女:天天都加班,我怎么没看到钱在哪?
男:你要是觉得我没用,你就找别人去。
女:你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男:随便你,我累了,睡觉了。
这是一对夫妻的日常对话,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双方的情绪都很不好,最后的沟通结果也很糟糕。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作为妻子来讲,她一开始就质问丈夫为何很晚回家,并且主观判断丈夫是嫌弃自己人老珠黄了。
妻子的话明显让丈夫觉得自己被指责了,加上埋怨自己挣钱少,更是火上加油,丈夫也因此变得气恼,于是整个对话就这样走向了不愉快的结局。
事实上,妻子的本意并非这样,也根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最近丈夫回家很晚,和她交流很少,这让她心里很担忧,毕竟自己现在是全职主妇,又没有经济来源,安全感十分缺乏。
这次发起的对话,她的初衷只是希望丈夫能多陪陪她,关心她,和她多分享生活工作的那些事。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希望丈夫多关心她),还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她是不是很傻?
别笑话她,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干过这样的傻事。
我们生活工作的沟通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形:
明明想对方那样做,却难以启齿表达,说话遮遮掩掩,拐弯抹角
不清楚想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别人问起来,自己也懵逼了
觉得对方能够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让对方去猜,猜不对就气恼
往往会基于看到的事实添油加醋,自动化思维编故事,轻易评论判断
认为这是对方的错,通过指责命令,让对方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及时跟踪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对方
...
或多或少,自己都能对号入座一两条吧。
归根结底,这样的方式都是“暴力”表达,因为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引发了他人的痛苦,也让沟通更加复杂化。
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却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
我们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先入为主评判别人对错,看不清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一切过错和责任都归咎于别人。
甚至通过言语和行为的暴力输出,强迫他人按照我们期待的样子去做。
但是他人也不是傻子,面对批评指责,并不会欣然接受,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失败的沟通,糟糕的关系。
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怎样改善?
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提出了观察(我的观察是什么),感受(我的感受如何),需要(我的需求是什么),请求(我想让对方做什么)的四个方法,我认为非常受用。
第一,观察。
观察就是客观的事实,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观察只是陈述事实,不需要加入个人的猜测,评判等。
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个客观事实的反应和想法都不同,这是由于内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驱使的。
比如看到一男一女(各自已婚)在公共场合交谈有说有笑,有的人认为他们出轨,行为不道德,有的人则认为这是正常的交流而已,并不出格。
那么,到底真相是什么?不能匆匆下了结论,因为证据不足。
所以,即便自己看到一点事实,也不要妄自猜测,把别人往坏处想,因为很有可能,你的猜测不一定对,不一定准确。
最妥善的方式,是求证。
如果以开篇的例子来看,妻子本来观察的客观事实就是:
丈夫在过去的10天里,和自己交流的话语不超过30句,每天都在晚上9点左右到家。
但是妻子这么表达的:“你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回家?烦我这个黄脸婆了是吧?”
妻子用了“总是”,“晚回家”等词,只是过去10天是这样,“总是”一词是不是有点包含埋怨的意思了呢?另外9点算晚吗?丈夫可能觉得10点才算晚。
并且,妻子还主观猜测判断,丈夫一定是嫌弃自己人老珠黄了,并生气地表达出来了。
正是因为妻子加入了强烈的主观臆想,认为丈夫很可能出轨了,让沟通一开始就变得不那么“友好”。
如果只是基于事实去沟通,案例中的妻子表达可以是这样的:
“最近10天,我看你每天都是晚上9点才回家,回到家和我说话也不超过3句,你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第二,感受。
清楚的认识感知到自己的感受,并描述出来,告诉对方。
这个做起来并不容易。
其实很多人,有很强烈的感受时,自己根本体会不到,更别提去表达出来。
甚至认为,向别人表达自我感受是多余的,是弱者的表现。
可是,如果不表达出来,自己也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沟通,别人也未必能get到你怎么了。
感受有哪些呢?比如受伤,害怕,开心,感激,沉重,尴尬,气愤等。
因此,当别人的话语行为对自己造成了情绪波动,第一件事就是要识别判断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并且把真实的感受,坦率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做的某某事......让我感到很难过\很开心。"
如果基于感受去沟通,案例中的妻子表达可以是这样的:
“最近10天,我看你每天都是晚上9点才回家,回到家和我说话也不超过3句,我感到非常的难过。
第三,需要。
当我们总是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觉得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时候,带有批评指责意味的观点表达就发生了。
最后,自我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往往会收到的是:对方的不悦和反击。
事实上,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时候,反而被对方积极的回应可能性会增加。
不要认为公开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种自私,一种多余的行为。
只有明确自我需求,并表达给对方,才能互相都省时省力,满足自己的预期。
但是表达需求的时候,我们往往还陷入了新的问题。
比如需求表达模棱两可,让对方猜测,绕弯子。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情侣间吵架,女方不说清楚因为什么事,不开心有脾气了,男方猜来猜去,也不知道问题在哪,尝试了各种办法,女方都不买账,后来男方索性不猜了,女方更着急更生气了...
还比如一些家庭主妇可能觉得提出需求是非常别扭的事,经常会这样和老公沟通:“我今天洗了衣服,拖了地,奶了娃,准备了午饭晚饭,还出去买了日用品......一整天都没有歇气过,你可不可以...?”
其实她的潜台词就是:我今天很累了,想早点休息,你是否可以...?
前面铺垫那么多,很可能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觉得啰嗦,绕弯子。
因此,明确具体需要是什么和直接了当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毕竟别人都不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懂得另一个人的心里想法。
只有自己讲出自己的感受和具体需求,才能被对方快速捕捉问题所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而这个依赖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否深刻,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晰,我们才更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回应。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对别人来说,就更难了。
如果需求不具体不明确,含糊不清,别人也同样无法及时get。
当基于需求去沟通,案例中的妻子表达可以是这样的:
“其实,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但是我很希望你能每天早点下班,花一点时间陪陪我聊点生活工作上的事,关心我的状态和心情,这样的夫妻状态是我非常期待的。”
第四,请求。
请求,并不是低人一等的姿态,而是通过尊重的语气,将自己对他人付出的行为期待做出明确的表达。
当然,请求更不是命令。
命令只会带来服从和反抗两种结果,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习惯被命令,会被认为自己在被强迫接受。
此外,一开始就带有批评指责的沟通语气,也会在某些情形下转化为命令,让对方误解你的“请求”为“命令”。
当基于尊重的态度去沟通请求,案例中的妻子表达可以是这样的:
“你可以每天晚上睡前20分钟,陪我说说话吗?”
但要是基于指责的口气去表达请求,就仿佛变了味。
“你每次一躺床上就睡着了,跟猪一样,和我说几句话会死啊?”
可以看到,当我们的沟通表达带有负面情绪,语气不友善,或者对需求的描述含糊不清的时候,我们的沟通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甚至让关系更加恶化。
使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解决沟通表达问题。
比如一个家庭主妇厌倦了家务带娃生活,希望重返职场,如何妥帖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呢?
她可以这样跟家人说:
“为了照顾孩子,我放弃了工作,留在家里当主妇(观察),这个令我有点心灰意冷(感受),因为我想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我慎重考虑之后,我希望可以去找份兼职来做(请求)。
我相信,这样的沟通表达是清晰,直接,具体的,只是客观地阐述自己的想法需求,没有一点言语攻击性,对方只要是通情达理之人,一定会好好沟通。
再次回到开头的那个对话,如果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技巧,对话可能会变成这样的:
女:最近10天,我看你每天都是晚上9点才回家,回到家和我说话也不超过3句,你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男:项目催的急,加班有点多,有点累,没什么大问题,你不要担心。
女:其实,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但是你这样的状态让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很希望你能每天能花一点时间陪陪我聊点生活工作上的事,关心我的状态和心情,这样的夫妻状态是我一直期待的。
男:工作太忙了,有点顾不上家里了,对不起啊,是我忽略了你。我以后尽量早点下班,只是最近项目挺着急的,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女:这样你看可以不?你可以每天晚上睡前花20分钟,陪我说说话吗?
男:好的,我们试试看。
沟通是一门艺术,表达更是一门学问。
认清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需要,是沟通的关键,当我们做好这些,沟通的阻力就会减少很多。
你做到了吗?
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暴力沟通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