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足厥阴肝经的五腧穴详细解析(收藏版)
《灵枢·本输第二》: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大敦】
足厥阴肝经第1个穴,位于人体大敦穴位于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释字:大者,《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敦者,《说文解字》:“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皆责问之意。毛曰。敦厚也。”
大敦穴,五腧穴的井穴,五行属木,其性从酸味,其用为收精敛气。大敦者,大怒也,怒是肝的情志,经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本穴性从酸味,主收敛木之精气,可以治疗因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阴虚肝阳不藏而上亢,表现在情志上的发怒。同时肝气郁而化火,伤阴,阴虚生血热,肝血不藏,血热不归经而出现出血的症状。大敦还可以收敛止血,用于各种出血症状,例如,崩漏,月经量过大,经期时间过长,月经点滴不尽等症状。
【行间】
足厥阴肝经第2个穴,位于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0.5寸赤白肉际处。
释字:行者,《说文解字》:“人之步趋也。”《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间者,《说文解字》:“隙也。”《礼·乐记》:“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
行间穴,五腧穴的荥穴,五行属火,其性从苦味,其用为苦坚藏精。行间者,行与天地之间。含义有二,第一,行者为动,肝筋的功能特点。第二,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互转化而使之平衡。此穴是清肝经之热的要穴,藏精清热从其根,常与胆经侠溪相配伍,主治因肝郁而化火生热,或者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行间还有收藏肝精以保护肝之阴精,以及清肝凉血的作用。如果行间与太冲配伍,在清肝潜阳的同时还可以柔肝养血,治疗因肝郁血虚引起的头痛、头晕效果明显。
【太冲】
见本章第二节“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中封】
足厥阴肝经第4个穴,位于足背,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
释字:中者,《说文解字》:“内也。”封者,《说文解字》:“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
中封穴,五腧穴的经穴,五行属金,其性从辛味,其用为辛散寒湿。中封作为肝经的辛开之穴,其主要作用是辛散寒湿凝滞,开阳气散阴气,有助于肝气由阴出阳,“封”字有边疆封土的意思,是阴阳转化之地。此穴适用于寒凝肝脉,肝阳不生,肝气瘀阻等证。《难经》曰:“经主喘咳寒热。”本穴所针对的寒热症状,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阶段,临床症状可寒可热,或者寒热错杂,中封可以通过调理肝气开阖,治疗肝经的寒热症状。此穴在骨上,无溪谷之缝隙,难以得气,临床上不是常用穴。
【曲泉】
足厥阴肝经第1个穴,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释字:曲者,《说文解字》:“象器受物之形。”《易·系辞》:“曲成万物而不遗。”《疏》:“屈曲委细。”《书·洪范》:“木曰曲直。”《传》:“木可以揉曲直。”泉者,《说文解字》:“水原也。象水流成川形。”曲泉穴,五腧穴的合穴,五行属水,其性从咸味,其用软坚。古人云:“木曰曲直。”这里的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筋的作用,也是肝主动的表现,身体的所有风动之象都与肝有关。第二,曲者性柔,刚主生,柔主成,万物因柔而成,肝木贵在以柔克刚。此穴有柔肝木、养肝阴的作用,是肝木阴阳平衡的要穴。由于咸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对于肝木瘀滞所引起的任何积聚之症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又该穴性平,能调理肝精之开阖,以利于调理肝气的舒畅。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