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内经告诉你疾病有时为什么会加重或减轻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考之中藏经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喜乱,阴虚则朝争。盖阳虚喜阳助,所以朝轻而暮重;阴虚喜阴助,所以朝重而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实邪之候,则与此相反。凡阳邪盛者,必朝重暮轻;阴邪盛者,必朝轻暮重,此阳逢阳旺,阴得阴强也。”

赵献可注:“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

二、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计时方法有很多种,《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两种,第一种,十二时辰制,是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第二种,漏壶计时,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一百刻,每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黄帝内经》中所采用的十二时辰的名称与汉代命名方式相同,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所代表的意思是: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丑时。(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太阳初升之时。十二时辰的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十二时辰的卯时。(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就是吃早饭时间,十二时辰的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十二时辰的巳时。(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十二时辰的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十二时辰的未时。(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十二时辰的申时。(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西落的时候。十二时辰的酉时。(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还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十二时辰的戌时。(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心情安定下来,开始准备睡觉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十二时辰的亥时。(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的内容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出现,而出现在东汉末年的《伤寒论》中,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每一地支相当于现在时间的2个小时。子时二十三点到一点,丑时一点到三点,寅时三点到五点,卯时五点到七点,辰时七点到九点,巳时九点到十一点,午时十一点到十三点,未时十三点到十五点,申时十五点到十七点,酉时十七点到十九点,戌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亥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2.漏壶计时方法:《黄帝内经》中出现的另一种计时方法。《素问·五十营》中说:“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2~4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3.2分。

《黄帝内经》中所采用的两种计时方法是具有阴阳关系的,是对应天干地支的,十二时辰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而漏壶计时法是以百刻制对应十天干的。

经常听到有人提及十二时辰制时,认为十二进制是源于欧洲,中国古代都是十进制,例如,钟表的二十四小时制也是欧洲人发明的。这个观点应该说是不准确的,中国十二进制出现非常早,最早出现在古人对宇宙天体的划分,例如,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不仅如此,古人还将“五”和“六”划分为一组具有阴阳关系的数字,“五”与“六”分阴阳后就成了“十”和“十二”也成为一组具有阴阳关系的数字。所谓阴阳关系是指有“五”就有“六”,有“十”就有“十二”,两者是不可分的。一般来说都是以六、十二为背景,为阴属静,而以五、十为对应事物的运动,为阳主动。“十”源于“五”为阳,“十二”源于“六”为阴,“十”指示太阳,“十二”指示月亮,天地日月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自然现象,因此“十”与“十二”作为两种进制也是同时存在的,没有先后之分,只有阴阳不同。

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天有四季,其气之常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应之。一天对应一年的四季也可分为四时,也就是朝对应春,日中对应夏,日入对应秋,夜半对应冬。所以一日之中有:朝则气生,日中气长,日入气收,夜半气藏4种气的运动形式。

此段经文所提到的百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多属于邪气侵袭人体,因此当人气生长的时候,邪气就退却;当人气收藏时,邪气就旺盛。正如经文所云:“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一般来说,感冒发烧时,早晨起床时情况都比较好,感觉身体比较有劲,热也比较低,身体疼痛的症状也都得到缓解,但是一般过了中午症状逐渐开始加重,到下午4点以后就又开始烧起来,可以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特别是小儿感冒发烧,这样的症状非常典型。所以一般我们判定一个发烧的病人是否真正好转,或者体温是否真的退掉时,一定以晚上的温度为标准,早晨、中午退烧好转是气之常情,不是邪气的退却。

当我们治疗病人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时间,以及针灸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最好在病情加重之前用药,尽可能防止邪气过盛,同时也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对抗邪气,只要把邪气控制在致病的程度以下,就可以抑制邪气的增长,对尽快治愈疾病非常有帮助。根据经文所述,用药时机最好在申时之前,也就是下午4点以前。

《伤寒论》中有六经病的愈解时,也是根据时辰来判断和治疗的六经病的。太阳病愈解时从巳至未上,是早9点到下午3点;阳明病愈解时从申至戌上,是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少阳病愈解时从寅至辰上,是凌晨3点到早晨9点;太阴病愈解时从亥至丑上,是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少阴病愈解时从子至寅上,是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厥阴病愈解时从丑至卯上,是从凌晨1点到早晨7点。

这个愈解时与《黄帝内经》所说的“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有区别,“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是指在人体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感受邪气侵袭所致。所以无论是哪种邪气侵犯,都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考虑治病时间,也就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伤寒论》的愈解时是六经病变的愈解时,六经病是人体阴阳失调所形成的病症,不是单纯补虚就可以治愈病邪的,因为其在内的正气已经出现了阴阳失衡的状态,要根据病症阴阳的虚实寒热,借助自然之气的力量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平衡。

正如经文所述:“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单纯外邪侵袭人体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体五脏阴阳失衡所致,这样的病例就没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应该按照《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辨清是属于哪一经的病症后,按照六经病的愈解时来判断病症情况。同样道理,最好是在病发之前用药,或者用其他方法治疗,当然选用愈解时治疗也可以。愈解时不但能帮助治疗六经病,同时还可以根据病症好转的时间判断病症属于哪一经的病变,因此也适合疾病的诊断。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原文】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注释]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表现,这里用于代指 ...

  • 伤寒论注解——总论

    一.中医的现状   当今的社会,绝大多数的百姓生病,第一选择都是去医院检查,然后采用西医的治疗方式.更有甚者,病重到弥留之际,也没想过试试用中医的治疗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到底 ...

  • 少阴病不等于少阴证

    本帖最后由 梦回杏林 于 2020-3-29 10:19 编辑 李国栋 发表于 2020-3-29 09:04 人类生活于大自然中,人体阴阳气的运行规律必然与天体阴阳气的运行规律相应.发病时辰不同,同 ...

  • 朱燕中 | 内经中九针的功能与制作方法

    [灵枢原文]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 ...

  •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四季针灸的注意事项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 ...

  • 朱燕中 | 内经中关于热病的针灸取穴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

  • 朱燕中 | 内经之水俞五十七处解析及应用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

  • 朱燕中 | 《内经》《难经》五腧穴应用的异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开阖枢的异常

    太阳为开,主阳的生长,阳开异常则太阳无力,则生长不足.经云:"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由于阳开不足,无力生长,卫外不固,当邪气侵袭时阳气无力抵御,因此而生暴病.太阳经所涉及的脏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咳嗽的根本原因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一.名家注释 张介宾注:" ...

  • 朱燕中 | 从内经解析水谷精微的走向

    <灵枢·阴阳清浊第四十>:"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 ...

  • 朱燕中 | 解析内经--生长壮老已与生长化收藏的区别与应用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