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开鬼门,洁净府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一、名家注释

张志聪注:“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矣。膀胱者,津液之所藏,都府洁净,则精以时复矣。”

二、开鬼门,洁净府

释字:洁者,《说文解字》:“瀞也。”“净”通“瀞”。鬼门即为汗孔。根据《难经》所述人体有七门,称为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鬼出没于阴处,性为阴,白天看不到,到了晚上才神出鬼没的。汗孔犹如鬼门,平常看不出来,一旦体外有热有汗出,才意识到有此门,因此鬼门就是汗孔,又称玄府。“净府”者,津液之府也,特指膀胱,所谓净是与直肠相对应。经云:“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因此所谓“洁净府”就是要利尿,排净津液之府。

“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开腠理而发汗,清除在上的湿浊之气,在下焦通过利尿,洁净膀胱之府,祛除在下焦是湿浊之气。所以经文中提出这两个治疗水湿停留的疾病症候的方法,因此该方法又适合水湿代谢紊乱或者水湿停留等症。该法除了可以祛除身体的湿浊以外,还可以打通上下两焦,开鬼门发汗的同时也可以开肺气,肺气开的作用有如提壶揭盖。

所谓提壶揭盖,就是指水壶倒水时在盖上要有一个小孔,以便于进空气这时水才可以顺利从嘴里倒出,如果盖上没有气孔,壶里的水也不会顺畅流出。在人体则表现为上焦不通,下焦两阴窍也不会通畅,包括排大便、小便都需要上焦肺的宣发肃降。上焦开,下焦则通,上焦闭,水道不通。因此“开鬼门”与“洁净府”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经云:“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开鬼门,洁净府”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中有“水气病”一篇,该篇中介绍了5种水气病,即所谓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所致,其中典型的病症就是正水病,是由于在上的肺藏气失调,与在下的肾藏精失调而导致,表现为上有肺气不降的喘证,与下有水湿停留的水肿症状。

肺藏气位居上焦,为水之源,肾藏精位居下焦,为水之舍,肺气闭郁则上焦之气不降反升,脾肾阳虚则下焦水湿停留而水肿,治疗在上焦宣发肺气,下焦利水祛湿,兼补脾肾。该篇中列举了一些方剂,宣发肺气的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下焦利水的有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其治疗原则就是源于“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

其中《金匮要略》中在治疗水湿停留的方剂中,经常使用黄芪、桂枝两味药,在很多方剂中都有出现,例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苦酒汤、黄芪加桂枝汤等,在前篇还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不相符,但从根本上看,这两味药的主要功能是益气解郁,黄芪补肺气,桂枝解营瘀,肺为气之本,气行则血行,桂枝解营瘀帮助气血的运行,虽然治疗水湿停留的根本大法是“开鬼门,洁净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黄芪、桂枝的帮助,加速气血的运行以利湿消肿。

也许是这个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开鬼门,洁净府”不是发汗利尿的方法,而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我想两者应该兼而有之。经云:“脉为营”,“心藏脉”,因此营瘀还有脉瘀的意思,同时与心阳闭阻有关。因此黄芪与桂枝的配伍还可以理解为通过补气解脉瘀可以推动气血运行。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 杂病之解(1)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从前面所阐述的元御对<内经>基本要点的解读及串联,我们对其一气升 ...

  • 祛风湿止痛药——防己

    性味归经 苦,寒.归膀胱.肺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用于风湿痹痛,多配伍薏苡仁.滑石.蜇砂等清热除湿之品.对寒湿痹痛,须用温经止痛的肉桂.附子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