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开鬼门,洁净府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张志聪注:“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矣。膀胱者,津液之所藏,都府洁净,则精以时复矣。”
释字:洁者,《说文解字》:“瀞也。”“净”通“瀞”。鬼门即为汗孔。根据《难经》所述人体有七门,称为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鬼出没于阴处,性为阴,白天看不到,到了晚上才神出鬼没的。汗孔犹如鬼门,平常看不出来,一旦体外有热有汗出,才意识到有此门,因此鬼门就是汗孔,又称玄府。“净府”者,津液之府也,特指膀胱,所谓净是与直肠相对应。经云:“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因此所谓“洁净府”就是要利尿,排净津液之府。
“开鬼门,洁净府”是指开腠理而发汗,清除在上的湿浊之气,在下焦通过利尿,洁净膀胱之府,祛除在下焦是湿浊之气。所以经文中提出这两个治疗水湿停留的疾病症候的方法,因此该方法又适合水湿代谢紊乱或者水湿停留等症。该法除了可以祛除身体的湿浊以外,还可以打通上下两焦,开鬼门发汗的同时也可以开肺气,肺气开的作用有如提壶揭盖。
所谓提壶揭盖,就是指水壶倒水时在盖上要有一个小孔,以便于进空气这时水才可以顺利从嘴里倒出,如果盖上没有气孔,壶里的水也不会顺畅流出。在人体则表现为上焦不通,下焦两阴窍也不会通畅,包括排大便、小便都需要上焦肺的宣发肃降。上焦开,下焦则通,上焦闭,水道不通。因此“开鬼门”与“洁净府”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经云:“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金匮要略》中有“水气病”一篇,该篇中介绍了5种水气病,即所谓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肺脾肾三脏的阴阳失衡所致,其中典型的病症就是正水病,是由于在上的肺藏气失调,与在下的肾藏精失调而导致,表现为上有肺气不降的喘证,与下有水湿停留的水肿症状。
肺藏气位居上焦,为水之源,肾藏精位居下焦,为水之舍,肺气闭郁则上焦之气不降反升,脾肾阳虚则下焦水湿停留而水肿,治疗在上焦宣发肺气,下焦利水祛湿,兼补脾肾。该篇中列举了一些方剂,宣发肺气的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下焦利水的有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其治疗原则就是源于“开鬼门,洁净府”的理论。
其中《金匮要略》中在治疗水湿停留的方剂中,经常使用黄芪、桂枝两味药,在很多方剂中都有出现,例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苦酒汤、黄芪加桂枝汤等,在前篇还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等,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开鬼门,洁净府”的方法不相符,但从根本上看,这两味药的主要功能是益气解郁,黄芪补肺气,桂枝解营瘀,肺为气之本,气行则血行,桂枝解营瘀帮助气血的运行,虽然治疗水湿停留的根本大法是“开鬼门,洁净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黄芪、桂枝的帮助,加速气血的运行以利湿消肿。
也许是这个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开鬼门,洁净府”不是发汗利尿的方法,而是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我想两者应该兼而有之。经云:“脉为营”,“心藏脉”,因此营瘀还有脉瘀的意思,同时与心阳闭阻有关。因此黄芪与桂枝的配伍还可以理解为通过补气解脉瘀可以推动气血运行。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