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中国很少提,日本不愿提,韩国天天提的战争

在中国历史书上,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记载并不少,但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却并未得到其应有重视。今天且听小编来稍聊一下万历朝鲜战争——一场套在日本身上近300年枷锁,并且奠定中日朝基本格局的战争。

战争的开始要从日本领主丰臣秀吉说起。

丰臣秀吉

时间来到公元1592年春夏,此时的日本已经来到战国后期,继承织田信长势力的丰臣秀吉从这场日本大动乱中脱颖而出,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国内的各番势力。此时的丰臣秀吉将视线西移,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明王朝,意欲入主华夏,甚至还将征服印度列为了计划的一部分。

早在1590年秋天,丰臣秀吉向朝鲜国王传递国书,要求朝鲜充当日本的“征明向导” 。此时的朝鲜属于明王朝的朝贡国,并未同意日本的要求,而是一边把日本的计划通报给明王朝,一边备战,准备抵抗日本的武力征服。

1592年4月14日,日本九个军团共计14万陆军在釜山登陆后,兵分三路一路向北。此时的日本军队刚经历国内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军队战斗力强悍。而朝鲜则在有名无实的备战中不敌日军,5月3日,刚登陆仅有20天的日本军队已经杀入朝鲜国度——王京(今韩国国都首尔),朝鲜国王被撤至平壤。

此时的明王朝显得猝不及防,因为当时宁夏正爆发“哱拜叛乱”,明王朝将北方的精兵良将调往平叛,短时内并无足够兵力投入朝鲜战场。

面对朝鲜危急的情况,大明先是派出一支少股骑兵(约1000~4000人马)跨过鸭绿江。为首将领祖承训。在渡过鸭绿江后,祖承训计划奔袭平壤城,打日军个措手不及。但却不知已经陷入日本精心布下的陷阱。几乎全军覆没,明军初战失败。

9月末,宁夏“哱拜叛乱”在李如松将军等带领下,得以平叛。于是,大明将矛头迅速指向朝鲜战场的日军。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从浙江调吴惟忠部炮步兵(戚家军),辽东铁骑(大明最精锐骑兵),以及九边将士(驻守长城的军队),组成东征军,准备入朝作战。毫无疑问,大明和日本皆是精锐尽出。

而朝鲜方面,虽然朝鲜陆军一路败北,建功稀微。反倒是海军的战绩不错。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部却于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闲山岛等海战中连战皆捷,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在10月~11月这段时间的作战中,李舜臣的多次进攻虽一一被日军击退,却也给予日本海军不小的麻烦。

李舜臣

真正决定朝鲜战争胜负的,还是靠明将李如松所带领的4万多大明精锐的征东军。大明军队入朝作战时,朝鲜平壤已失,驻守平壤的是日军第一军团,兵力2万有余。第一军团是日军精锐中的“刀锋”,加上其驻守的平壤在朝鲜极为重要。打击日本第一军团甚至可以决定朝鲜战局。而日本方面将兵力2.3万第二军团部署在明军左后方咸镜道地区。日军第一,第二军团实质上已经对大明军队形成了半包围状态,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包围明军的可能。强行突破正面的日军第一军团,就成了明军统帅李如松心中的方案。

明军兵分四路逼近平壤城,驻守平壤的日军第一军团选择守城,明军攻城。这是一场对攻守两方来说注定激烈的战争。明军在骑兵和炮兵上占据优势,日军则在小口径武器(鸟铳)上压制明军。但明军势如破竹,用时半个时辰左右破平壤城。用伤亡2300余人的代价,歼敌1.2万余,大胜此战,致使日军第一军团丧失战斗力。

平壤战役的大胜,使明军在后续同日军的一系列作战中,在气势上始终占据上风,直至战争结束。

在赢得平壤战役后,明军因为后勤补给困难,只得组成三千精锐骑兵轻装南下,奔袭王京(今韩国首尔)。李如松率领少数部队跟进,大部队殿后,明军分成三个梯队南下。

3000骑兵的第一梯队在迎曙驿遭遇日军,斩日军首级600余,日军残部逃回王京报信。而明军第一梯队继续朝王京进军。在距离王京十余公里的砺石岘遭遇日军主力。明军第一梯队退至碧蹄馆,日军主力快速扑进,一场惨烈的白刃战即将开始。

李如松

碧蹄馆之战,是驻守在王京的日本第三军团和第一军团溃部组成,兵力约四万,同南下明军约三千骑兵,加上少量的援军的明军队之间的战争。战争异常残酷,明军伤亡约1~2千人,日军伤亡约2~6千人。明军兵力在面对数倍与己的敌军情况下,突围成功,退军到坡州。

这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不胜利的战争,日军精锐立花宗茂率领的3000先锋军,仅一上午时间减员1800余,值得一提的是这只日军在日本国内的战场上从未有过败绩,在面对明军时被打残,日军大为震撼。而明军统帅李如松的两个战役目标收复王京和夺取日军粮草重地龙山,短时间内也无法实现。

1593年2月12日。驻守王京的3万多日军进攻幸州,驻守幸州的朝鲜少量部队,面对十倍日本坚守一天。明将查大受率数百骑兵,潜行至日军粮草重地龙山仓,火烧龙山仓后安全撤离。没有粮食储备的日军,南下回国就成了日军早晚的选择了。明军的南进,驻守在咸镜道地区的日本第二军团,变成了明军的心头大患。冯仲缨赴日本第二军团,面见其统帅加藤清正, 约定日本第二军团撤退咸镜道,明军不予攻击。第二军团最终安全撤退至王京,至此北朝鲜已经全部收复。

而随着冬去春来,明军的补给变得通畅起来,5000生力军入朝。王京的日军压力剧增,与1593年4月18日撤出王京,退至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在釜山留下少量的驻军外,其余退至日本本土。至此日军在损失十万左右兵力后,第一次侵略朝鲜划上句号。

1597年1月15号。战火重启,日本12万军队,加上驻守釜山的2万军队,组成14万大军,再次北上,直扑王京而来。

王京守将是明将麻贵,兵力不到一万,在稷山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日军。以解生为将,采用骑兵炮兵结合的方式,痛击日军。两军反复厮杀数次,明军在痛击日军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场,日军疑有诈,不敢追击。稷山之战,避免了王京的再次陷落,为明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明军大规模入朝,包括大明水师在内的11余万军队先后入朝作战,准备彻底解决战争。

随着明军的逼近,日军不得部撤退至朝鲜南部。在朝鲜南部蔚山城遭到日军强烈阻挡,进攻无效,统帅杨镐指挥不当,只是明朝联军损失严重。万历皇帝大怒,革杨镐官职,以万世德代之,双方军队再次在朝鲜半岛南部僵持住。日军采取分批撤退的方式欲撤离朝鲜,明朝水师,在露梁海峡截日本海军,大败日军。到此,持续了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以对日军的彻底击败而告终。此后,朝鲜半岛迎来了近300年的和平。击败而告终。此后,朝鲜半岛迎来了近300年的和平。

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大致的对这场战争做一个简单的叙述。值得玩味的是,关于这场战争,中日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现在中国人来说,万历朝鲜战争在中国丰富的古代战争史上虽然不失精彩却也少见为其大书特书。而对于韩国来说,被刻画成朝鲜人民勇敢抵抗外来入侵者的榜样之战,意义非凡。日本作为战败国,对于此战的描写不多,且多数跟丰臣秀吉的灭亡扯上关系,成为描写丰臣秀吉的一个点。

实际上这场战争对于东亚的格局起着及其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朝鲜来说,赢得了此战,保证了朝鲜文明的延续,不至于在中日两强之争中烟消云散。对于明王朝来说,此战虽胜利,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此战之后,明王朝对女真族的掌控力衰落,间接促使了女真族崛起,成为明王朝后期心腹大患。

而对于日本来说,影响更加深远,毫不夸张的说,此战之后,古日本无力也无胆觊觎中华领土,只得在工业文明到来前,龟缩在日本列岛上,无力挑战华夏文明在东亚的主导地位。毫不夸张的说此战确定了古代乃至现在中日朝(韩)的基本格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