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不为人知,影响每个人事业成败的19个性格密码解析
我阅读《资治通鉴》的方法,比较多维。
阅读原则,却只有一条:本着“实战”“实用”“实操”“实效”去理解,去提炼,去转化,去应用。
转眼间,在企业战略/股权/资本咨询“江湖”上,浮沉了10几载。
接触过大大小小的,男那女女的老板和高管,或清高,或踏实,或装逼,或谦卑-----。
沉浸《资治通鉴》若干年,20余遍的反复阅读感悟,提炼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常用《资治通鉴》案例激活“诸子百家”的那些智慧。
一直以来,非常受益于这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在“阅读”与“实践”中,逐步去总结,升华,复盘,提炼,----
我筛选19条对我很有助益,具有普世性的性格规律。
借着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的一些人物,辅助以正史。
分享给摸索的伙伴们,避开“看不见”“想不到”“摸不准”的坑儿。
一起共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很难相处的性格
你有朋友吗?
如缺钱,需救济时,谁会对你临危伸手?
“事儿上见”骗不了人,嘴巴说说极其简单。
造成这个局面主因是:可能你有很难相处的性格,让他人敬而远之。
“性格决定命运”,自古至今如此。
项羽的失败,失败于性格。
刘邦的成功,成功于性格。
袁绍的失败,失败于性格。
曹操的成功,成功于性格。
----
问题是:什么算成功的性格呢?
阅读《资治通鉴》,可以找到规律的共性点。
例如:
宽容大度,仗义为人,不吝啬,不放弃,不苟且,不装逼,敢受谏,能听谋----等等。
例如:
三国时魏延,这哥们儿,和同事关系,极度紧张,随时拔刀相向。
和老同事杨仪,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水火不相容。
诸葛亮死了,利用魏延和杨仪矛盾,随便一个计策,就把魏延弄死了。
看来:魏延和杨仪,马岱等人,关系都不好,尤其和老大诸葛亮关系,也很差。
原因特简单,人家跟你在一起相处,你浑身都是刺儿,不弄死你,弄死谁?
第二:生猛毒辣的语言
有没有见识过一种人?
一张嘴,就是“十万横磨剑”?
不整死几个,誓不罢休的人?
“祸从口出”
话说多了,漏了底细,大领导都是“观察”“倾听”,然后“以静制动”。
傻x呵呵的人,才“喋喋不休”,用嘴儿,抛出一个坑儿,为自己修了个“坟墓”。
例如:
三国东吴虞翻,文武全才,孙权开始很喜欢这哥们儿,不过虞翻人缘差,他太毒舌了。
经常让人下不来台,怼张昭,甚至怼孙权。
孙权有次喝了点酒,假装发怒,借着酒劲儿,差点把虞翻“生吞活剥”。
杠精们一定要学会“闭嘴”,然后,修炼怎么讲话?
第三:做事情毫无章法
用人最怕摊上一个“傻啦巴叽”,教一遍不会,再来一遍,也不会的人。
“傻啦巴叽”的人,不是真的“傻啦巴叽”。
而是脑子里,缺做事的章法,太随性,太随意,太容易“随波逐流”。
例如:
三国时韩馥,本来是冀州老大,兵强马壮地盘大。
完全有机会,玩一把大的。
没想到,这哥们儿轻易被人“怂恿”,把冀州白白献给了袁绍。
因缘际会,韩馥从此得了“猜忌病”,总怀疑袁绍要弄死自己。
迫于压力,自己把自己给“结果”了。
韩馥奉行“不抵抗”“不称霸”的政策。其实,就是一“傻啦吧唧”没有章法的“个体户”。
第四:让人觉得你很牛
不自信的人,会有啥表现?
一见面,先“撑面子”“撑场子”,一堆“大词”压住你。
例如:
我以前如何如何?我认识谁谁谁??---
真实信息是:我很牛×,你别小看我噢。
这种人多“华而不实”“巧言令色”,容易树敌,难办大事儿,小事儿,也干的稀里糊涂。
例如:
田丰很有才华,有谋略。
但是,总被同事算计,经常有人给袁绍,打田丰的小报告。
久而久之,袁绍开始怀疑田丰。
且,每次进谏,田丰摆出一副“你们都不如我”的姿态,弄得袁绍不爽,同事更不爽。
田丰被袁绍赐死在牢中,为啥?
因为袁绍被曹操打败了。
败了?
不应该放了田丰吗?
错了,如若打赢了。
袁绍会放了田丰。
打输了,证明田丰说的都对。
我袁绍多没面子,弄死他 ------ 结果就弄死了田丰。
世界的真相是:你做的多对,不重要,你得让他人没有威胁,才最重要。
且:他人利益,比你的“对”更重要。
第五:才高八斗无人屌
才高的人,最怕到处“露才”,最后真的“漏财”了。
才高的人:清高,自娱自乐,曲高和寡,孤独自傲,众人皆醉我独醒---。
活着,就是为了讥讽他人,是这种人常态,我见过不少。
在这种人心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当面逢迎,背后讥讽,七个不服,八个不奋儿。
飘来飘去,还是个穷酸秀才。
例如:
抛开道德视角,看看三国华歆和管宁这两个人。
在王夫之、钱穆大学问家眼里,管仲后代之一,管宁是三国第一牛人。
我仔细查找证据,材料实在是“捉襟见肘”。
只看到一条历史资料:
226年,魏明帝曹睿继位,重用华
歆,华歆愿将太尉一职让给老友管
宁,曹叡没说理由,坚决没同意。
传统认知中,华歆“见钱眼开”,管宁固守“节气”。
管宁道德高尚,与华歆“割席断义”。
问题是:
华歆这个“见钱眼开”的人,干了不少实事儿。
管宁一辈子,把自己锁在小黑屋“自修”。
历史上,那些是是非非,“道德教条”的东西,要好好检讨一下了。
第六:读书多却很固执
固执的人,不懂拐弯儿。
交谈时,坚持自己一套,久而久之,令人生厌。
还有一种人,读书很多,各类“逻辑框架”“文字结构”“知识体系”,把此类人捆的结结实实。
我协助一些企业面试,聊过几个博士。
谈到“逻辑框架”“文字结构”“知识体系”,则“夸夸其谈”。
来点儿“带团队”“建班子”“做战略”的硬货,就开始“生搬硬套”了。
查了一组数据,那些成大事儿人,都有点“二”的野性,“愣头青”的范儿。
不小心,把事儿折腾挺大。
那些盘旋在“逻辑框架”“文字结构”“知识体系”里的博士们,还在“钻迷宫”。
例如:
三国东吴张昭,好学聪敏。
非常好学,建立了一堆的“框架”,并用这个“框架”紧盯他人。
甚至,孙权也不放过。
张昭生气了,实在不好办?
你孙权不听我的,我就不上朝。
孙权把张昭的家门,给堵了墙。
好,你给外面堵墙,是吧?
我在里头,用土封死了。就不去上朝,看你怎么办?
孙权一看,烧一把火给张昭,我看你出不出来?
张昭把门锁的更紧。
孙权傻呆呆的门外站了很久。
张昭儿子才扶着他,晃晃悠悠的出来。
是不是很好玩?
张昭也就遇到孙权这个“怪才老大”。
其他老大,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第七:做错事不省自己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不管干啥事儿,自己才是中心点。
是事情发起人,控制人,结束人。
整个过程,自己要负其百分百责任。
那些容易失败,容易放弃的人。
做对一件事儿,把功劳归咎自己身上。
做错了一件事儿,会检讨他人,哪一点做的不好。
给自己找一堆理由申辩,掩饰虚伪的内心。
例如: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这哥们儿,打败了刘备,重挫夏侯惇。
曹操一看这架势,决定亲自征讨吕布。
恶战开始,从“平分秋色”到“水淹下邳”。
又从“水淹下邳”到“部下反叛”。
从“部下反叛”到“哀怜乞降”。
从“哀怜乞降”到“殒命归天”。
吕布临死,都没反省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忘记自己“杀爹专业户”的品牌影响力,忘记一路的“背信弃义”。
观察一下,这样人多不多?
第八:经常更换事业线
孙子曰:“十则为之”。
“十”可以理解为“资源数量”。
“为”是“动词”,可以理解为“集中,聚焦”。
“之”,可以理解为“某一点上发力”。
孙子的意思:
有十种核心资源,就把资源组织起来,集中在一点上,聚焦发力,将产生重大冲击力和杀伤力。
《孙子兵法》不在多记,记住“十则为之”这四个字儿。
用出来,威力无穷。
西方管理学,把这个玩儿法,叫:“聚焦”或“集中战略”。
一辈子时间太短,你目标又太多。
将太多目标,放在很短时间里,很难产生“雪崩效应”。
例如:
三国陈宫,不仅自信,又很自负,不仅看错人,而且连续看错人。
选了曹操,搞了一段,离开了。
选了吕布,搞了一段,谋不听,计不用,好几次都想离开-----。
始终在赛道上,保持切换的心态。
最大的遗憾,老天提前把他收走了。
生命是无常的,想成点儿大事儿,小事儿,都要坚守赛道,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第九:无核心奋斗班底
合伙打天下,股权定江山
合伙,需要“合心”“合力”“合财”,否则都是扯淡。
股权,只是建立一套“赢天下”的机制而已。
一个人能力有限,一个人能激发一群人,能量才会爆棚。
项羽败了,先从核心班底瓦解的。
刘邦成了,各路英雄,为之献计献策。
袁绍败了,也是先从核心班底瓦解。
曹操开始很弱,逐步变强,各路英雄,归心老曹。
例如:
袁绍手下沮授,田丰是一等一谋略高手,一等一核心班底。
三国期间,群雄争霸。
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核心战略。
并不是荀彧,乃是袁绍的大军师—— 沮授先生。
可惜啊,沮授遇到一个不重视“核心班底”的老大。
未完,待续----。
洪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