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那一年,和李白一起刷朋友圈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是一个另类的诗人。

文/如海

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是普通而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李白43岁,已经是杨国忠捧过墨、高力士脱过靴,敢怼唐明皇的名人大腕了。他随便在朋友圈发一条消息,就能引来万人追捧、迷妹围观。
其时,32岁的杜甫刚过而立之年,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渣渣,正在努力拼搏中。李白一点都不摆谱,很是欣赏小弟杜甫,那些世俗的虚名,丝毫不影响两人的深厚友谊,他们互加了微信,把酒言欢,感情好得很。
那一年,厌倦了御用文人生活的李白,又开始了生平最喜欢的游山玩水。他一路晃到了洛阳,恰巧遇上了正做齐赵之游的杜甫,便与他同游今天的开封、商丘之地。
而我要说的另类诗人高适,那年40岁,正经历着坎坷的仕途,郁闷地也在洛阳游荡。但很快,他人生最大的幸运出现了:那就是遇到了李白和杜甫。
高适一脸忧伤,惆怅无比,感觉人生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李白长笑一声:“兄弟,我24岁出来混,到处投简历、写自白,还不是没找到工作。33岁时,我想一辈子隐居桃花岩算了。后来,我侥幸得到贺知章推荐,35岁才勉强站稳脚跟。你慌什么慌?”
高适听闻大师宽慰,一下豁然开朗。于是,名满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庐的杜甫,和仗剑游侠的高适三人在河南梁园相会。三人诗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
李白、杜甫和高适的梁园之缘,可以与三国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相媲美。高适面对悲催的人生,不再伤悲,决定不忘初心、重新出发。
那段日子,三个诗人整天在一起,当然也没有指点江山,而是白天打打兔子,晚上煮酒吟诗,好不快活。如此这般几年的逍遥之后,还是各自散去了。李白继续流浪,杜甫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
高适其实比李白和杜甫都更想当官,更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才不想当什么边塞诗人。
五年之后的公元749年,蹉跎人生半百的高适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的诗才受到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被推荐入仕。酷热的夏天,高适一路狂奔,十天就赶到了长安报到。虽然高适一度被专权妒才的右相李林甫打压,但后来又得到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与推荐,充任翰幕府掌书记。从此,高适的仕途一路显达。
半百之后的高适,升官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如果说人生是一场逆袭,高适就是逆袭的标杆代表。
所以,说高适是大器晚成,一点都不为过。
而高适在人生的黯淡时刻,一样有着很珍贵的人生收获。他与王昌龄、王之涣成为知己,给世人留下了“旗亭画壁”的美丽佳话。他和王维也成为好朋友。这些诗人,都是诗歌的大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们知道高适,更多的是因为这句名句。来自他写的《别董大二首》。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曾当过乞丐,也是五十来岁才谋得一官半职,和高适的人生境遇特别相似。高适写这样的诗,与其说是勉励董大,倒不如是给自己打鸡血,激励自己要砥砺前行。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人生充满变数。得不到未必是真失去。我们可能豪放做不了李白,忧国忧民做不了杜甫,逆袭也没有高适那样的幸运,但既然别人都有人做了,就好好做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