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别懵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新奇而忐忑的大一。
文/如海
此刻,大地数九寒天。大一新生们踏着学期的尾巴,懵懵懂懂地即将结束大一上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兴奋、好奇,忐忑裹挟着少些焦虑,如懵懂的少年,如晨曦穿云的太阳,向往着前往,而又不知道该去向何方。这是象牙塔里雏鹰们的现状。
大一是大学里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之一。这里的最快乐,除了欢乐,还有一层涵义,就是最快了(音Le)。许多大一新生,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就觉得时间飞逝而过,特别是大一第一学期,眨眼就过了,不知不觉、悄无声息。新生说,早知道这样,睡觉就不眨眼了。
大一上学期,特别的丰富多彩,充实而忙碌。军训、入学教育,中秋节和国庆大假应接不暇,然后在周末里,新生们呼儿将出换美酒,忙着找寻同城大学的高中老同学,重聚海侃。然后,很快又到了迎新晚会。新奇不已、新鲜有余,有效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还未好好感受大学的模样,就到寒假了,又该急切地盼着归家了。
快!是每个大学新生感受最深的地方。
时光如白驹过隙,忙碌兴奋之后,开始有许多大一新生变得惘然,一脸懵逼,不知该如何向前,才是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课堂的授课方式和高中迥然不同,下课后老师消失在人海里,不多的作业无处安放。偶尔和师兄师姐取经,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听过了一些道理,依然是别人家的大学生活,学习究竟是不是最重要的,还是一头雾水。
填鸭式的教学一去不返,并非量化指标的大学学习,让大一新生们感到无所适从。而那些如琳琅满目商品的社团,该选择什么选择多少,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都仿佛如谜语,一时间不知道答案。曾经学得太苦,突然面对很安逸,却又怕舒适区里的自己,从一开始就输给了别人。
那么,大一,该如何才能不懵逼而焦虑呢?
首先要清零。曾经最在意的高考成绩,室友相互寒暄认识时谈论一番之后,就彻底地成为了过去式,没有人愿意再提及,请你也别再眷念。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比拼高考成绩,已经毫无意义。走进大学,就是卧倒重来,彼此都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其次,学习是很重要的。那些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会语重心长地说,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那么学业成绩重要还是不重要,如果不重要,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这几乎是大一新生当头一棒懵逼的地方。高中有明确的分数目标,大学的学习,却不这样玩了。
学习成绩不是惟一的,但学习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课堂科目的学习和自我学习。公选课和专业课,都应该在课堂上专注地学习,并不断延伸知识领域,学会查找资料、翻阅文献等,和专业相关的东西尽可能地知晓更多。不管你是否认同所学的专业,都热爱你所学的专业(至于是否后边会转专业,那是后话)。能够拿到奖学金是最好的,起码日后有保研深造机会。因此,每门功课新生都应该扎实学习,力求拿到尽自己最大努力而应得的分数。
而自学,是同等重要的。你终于认识了上课的老师,但直到课程结束,老师都可能不认识你,这很正常。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老师的科研任务很重,除了课堂上讲授,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功课。如果你有问题,要勇敢地踏进导师教研室的门,多多请教,做一个主动好问的孩子。
然后,就是利用好图书馆。图书馆,可能是你踏进大学之后,你最不曾留意的宝藏。博览群书,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是你应该花成倍的时间去做的事情。课程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拓展知识体系,围绕专业相关的。不要只在意课程的分数,那些学识可能只是九牛一毛。查阅文献,触类旁通,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才是你要真正融会贯通的。
甚至,你的终极兴趣,往往都是通过图书馆才发现的。
第三,合理参与社团活动,包括学生会等。培养自己的兴趣很重要,到了大学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但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有的人除了学习,就没有喜欢的项目或者业余爱好,一切都要重头再来。年轻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把的时间,你完全能够全新地拥有爱好,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胆怯地不敢尝试的。
信息互通很重要。多和高年级的同学交流,然后定下一些量化的短期目标,确定坚持的内容,比如每周到图书馆看书的时间,社团活动的安排,写读书笔记和随笔等。一些貌似没有作用的坚持行为,能够让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适当的忧虑是正常的,但万万不可陷入懵逼中而惶恐,甚至觉得自己在荒废时光。每个大一新生,都是在忙碌和新奇中度过的。好戏才刚刚开始,编剧是你、导演是你,主演也是你。有目标、有规划、有信心,然后勇敢地付诸行动,每一天都有收获和满足感,如山间的风,如清凉的雨,如浴春风,莞尔如梦。
大一,别懵。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