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者真脏
阴者真脏
见则为败
败必死也:
真脏,真脏脉
见指,出现
败指,脏气败绝
真脏脉:
脉无胃、无神、无根
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
又称为:
怪脉、鬼祟脉、
败脉、死脉、绝脉
多见于疾病后期
疾病的危重阶段
脏腑之气衰竭
胃气败绝病证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内经对真脏脉有解释
黄元御先生也有解释
但是解释不能
让人一目了然
真脏脉:
真脏脉现
脏腑之气
皆因胃气
而至于
手太阴
就是必须靠胃气的鼓动
脏腑之气而至手太阴脉就是
脏气者不能够自至于手太阴
黄元御:
邪气盛
精气衰
真脏之气独现
按理说
邪气盛
精气衰
应该显示出
邪气的脉象
邪气脉象就是
一股不正之气
一股非位之气
导致这种脉象
即然是非位之气
导致的这种脉象
为么必是
真脏脉现
而且脏腑之气
必然因于胃气
而至于手太阴
真脏脉现:
一脏脏气败亡
所显示的脉象
即叫真脏脉
即然是,一脏脏气亏竭
为什么,会显示真脏脉
这一脏气已经亏败
这个脏气必然不能
随脉象到达手太阴
脏气已郁阻住了
手太阴显示的是
其它四脏的脉象
象四季之气
现每季之气
非哪一季气旺
而是哪一部脉气亏
或是哪一部脉气亡
这种现象
四季之气
有生有长
有收有合
而无藏时
脉气整个
都浮在外
脉气不得藏
这时真脏脉现就如:
真肾脉至,搏而绝
如指弹石,辟辟然
真肺脉至
大而虚
得敛
毛羽中人肤
色白赤不泽
真心脉是什么
心气是开散的
脏腑之气
不能开散
真脏脉现后,坚而搏
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肝脉至,中外急
如循刀刃,责责然
如接琴瑟弦
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
脏腑之气
不得升达
已经,无力升达
全都,郁结于下
真脏脉,所讲的是
一脏的,脉气亏虚
相反会显示
这一脉气
非常旺盛
这是脏腑之气亏
其它四脏之气自然
这一气
流转以后
隔绝与此
根据这种状况
显示出的脉象
来理解真脏脉
大家会有一个
比较好的认识
真脏脉现者
皆死于不治
这也不是这么说的
真脏脉现
对什么病人
到什么程度
这都有讲究
真脏脉现皆死
还有几年会死
这都不一定的
内经和伤寒里
有着很多死症
现在也经常有
黄元御解释
这个真脏脉
主要是从
胃气败竭
这个角度
来作解释
我解释真脏脉主要是:
从一气不至,有脏腑之气
有一气不至,一气会败竭
从这个角度,来作解释
黄元御的理论
五脏六腑之气
皆属于中气之往来
所以一脏真脏脉现
等于中焦胃气败竭
只是败竭的
方式不一样
部位不一样
产生的脉象
也并不一样
把不同等的脉象
按黄元御的思路
来理顺一下
浮沉大小,五脏之脉
心肺俱浮,肾肝俱沉
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阴沉
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
而阴主升
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
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
浮而微沉,则阳不上浮
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
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
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过去很多古人
并不讲究部位
黄元御的脉法
非常讲究部位
不讲究部位是
在浮沉之间论部位
讲究部位是
在浮沉以外
在佐以六部
例子:
左寸浮大
左寸本即,木火升发的位置
浮大也是,木火外达之象
左寸浮大,即是代表
心火内实,心火至盛
然后根据
左寸浮大
再看关部
关部如有
浮大之象
就是
心肝火盛
木火之象
右寸沉大
这种脉象
临床少见
举这例子
就是叫大家按照
黄元御这个思绪
理顺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