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詹姆斯·邦德”游戏几乎消失了?丨触乐

是时代变了,还是历史的枷锁太沉重……

PS5和Xbox Series X/S已经发售,但很少有人留意到,在过去整整一个世代里,主机市场上没有出现过一款根据“007”电影或小说改编的游戏作品。

我们都听说,在未来,“007”头衔可能被授予一名黑人女性,但詹姆斯·邦德也已经快10年没有现身……他再出现的几率是不是越来越渺茫了?

2012年,射击游戏《007传奇》(007 Legends)与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同期面世,从那以后,詹姆斯·邦德远离主机玩家已经整整8年。2015年,手游大厂Glu在《007:幽灵党》电影上映期间推出了F2P手游《007:谍战世界》(007 World of Espionage),但只运营了短短18个月,如今早已被人遗忘。

若非疫情影响,“007”系列电影新作《007:生死交战》(No Time To Die)本应在最近发布,不过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开发商宣布会将它改编成一款游戏。

事实上,在电影市场里面,“007”系列相当卖座,《007:大破天幕杀机》是整个系列中全球票房突破10亿美元的首部作品。既然“星球大战”“漫威复仇者联盟”“哈利·波特”“侏罗纪公园”“勇敢者的游戏”甚至“速度与激情”等热门IP的版权持有方都在与游戏公司合作,为什么“007”或“詹姆斯·邦德”游戏却似乎消失了?

几位国外资深从业者聊到了这个话题,并围绕开发商根据既有IP创作游戏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007传奇》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大型“007”游戏

对恶性循环的不同解读

尽管玩家的普遍印象是“007”的版权方遇人不淑,总是把游戏改编权交给不够灵光的开发商和发行商,但游戏业者似乎对此有不同意见。

“电影IP的持有方对于制作互动游戏十分谨慎,总是想还原电影原作的精髓。”Velan Studios联合创始人古哈·巴拉(Guha Bala)表示。巴拉的Velan Studios刚刚跟任天堂联合开发了《马力欧赛车实况:家庭赛车场》(Mario Kart Live: Home Circuit),巴拉还是Vicarious Visions联合创始人,曾带领团队为动视开发了许多IP游戏。

“这条要求也适用于任何一款‘哈利·波特’游戏,版权方非常小心,要求保留原著故事中的核心元素,作为开发者,我们在做游戏时也必须注意这一点。”

基利·布伦纳(Keely Brenner)现供职于MWM Interactive,此前曾是迪士尼互动工作室的一员。根据她的说法,IP授权方通常反对通过炮制素质低劣的游戏来赚快钱。

“你必须让游戏忠于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粉丝。每个IP都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不能糊弄他们,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成为品牌的拥护者,主动把游戏推荐给其他人。你希望制作一款能够让粉丝为你感到骄傲,并且自己也引以为豪的游戏,质量太重要了。”布伦纳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或许能解释“007”版权拥有者之一EON Productions不愿再将“007”的IP授权给游戏公司使用。在Metacritic网站上,《007传奇》的媒体评分介于26~45分之间,玩家评价也相当糟糕,与早几年发售的《007:血石》(007 Blood Stone)和《黄金眼:重装上阵》(Goldeneye 007 Reloaded)相比差距很大。

也就是说,至少在一部分人看来,“007”游戏出得越来越少,主要不是因为版权方选择合作伙伴的眼光问题,而是糟糕的作品让版权方对新的授权犹豫不决。

《黄金眼:重装上阵》口碑稍好,但Metacritic平均分也刚达到70以上

如果分析以上这些游戏失败的原因,其中之一还可能是游戏跟电影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随着剧情向游戏的兴起,许多好莱坞制作方从中嗅到了商机。亚当·弗斯科(Adam Foshko)曾任动视故事开发总监,据他回忆,自从《暴雨》发售后,几位电影制作人曾与动视接触,希望能复制出像Quantic Dreams那样成功的电影IP改编游戏。

但布伦纳指出,电影和游戏始终存在一个关键的差异。“虽然电影和游戏的受众群体重合度较大,但当你观看电影时,你是一名被动的旁观者。游戏却需要你参与其中,与虚拟世界里的大量内容互动,电影制作人有时忽略了这一点。”

巴拉也有同感。“线性体验和交互式体验完全不同,游戏会让你代入角色,犹如亲历现场,而不是感受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体验,所以很少有根据游戏IP改编的电影获得成功。”

在一些游戏开发者看来,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从表面上看,“007”电影似乎很适合被改编成FPS,但这类游戏很难呈现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巴拉还举了个例子,与僵尸射击游戏相比,Telltale Games冒险游戏的叙事模式显然更适合《行尸走肉》。

他补充说:“就好比那些《蜘蛛侠》电影,你会发现,它总是讲述关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电影不会让你在城市里跑来跑去做任务,不会让你经历所有故事线……所以构成一款伟大《蜘蛛侠》游戏和一部伟大《蜘蛛侠》电影的要素是不一样的。Insomniac Games制作的《漫威蜘蛛侠》也表明,游戏和电影这两种媒介可能会出现交叉,但通常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詹姆斯·邦德007:夜火》(James Bond 007: Nightfire)可能是PC平台上最为耳熟能详的一部改编游戏

开发周期的束缚

如果开发商希望将大银幕上的英雄带到电子游戏里,还需要面对另一项挑战,那就是时间限制。据弗斯科透露,像“使命召唤”系列有3年稳定的开发周期,IP授权游戏却要求开发团队“站立起跑”。“就像拍摄一部电影,每次都要从头开始架设镜头。”

“如果你和IP持有方达成协议,要根据某部电影制作一款游戏,那么项目的研发周期就定下来了,得尽快找到一家开发商。”弗斯科补充说,“当你获得‘007’或任何其他类型的IP授权时,需要迅速动起来,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打磨核心体验。这就是为什么与那些和电影上映同期发售的游戏相比,独立作品的质量通常会更好——开发团队有更充裕的时间对游戏进行优化。”

与《007传奇》相比,《漫威蜘蛛侠》和Rocksteady的“蝙蝠侠”系列显然拥有更出色的品质,因为开发团队不必赶在电影上映时推出游戏。另外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一旦剧本出现任何变化,都会对游戏项目产生巨大影响。

“如果你正在制作一款‘007’游戏,电影制作团队却突然改了剧本,你就不得不重新设计所有关卡,做出大量改动,针对完全不同的内容进行优化。”

布伦纳补充道:“记得有一回,某个角色被删了,但他们直到3个月之后才告诉我们。”

《007:来自俄罗斯的爱》(James Bond 007: From Russia With Love),同名电影于1963年上映,游戏在2005年发售

可能,时代也改变了……

还有个问题,玩家究竟希望从这些改编游戏里获得怎样的体验?弗斯科认为,开发商和IP持有方应该共同努力拓宽IP的边界,而不仅仅是模仿。

“你需要思考有些东西是不会用电影来展现的,但我们有机会花数十个小时的游玩流程来扩展它,让玩家体验变得更有趣。这会让IP持有方感到兴奋,因为由于时间或资金的限制,某些事情是他们无法完成的。”

“玩家会在游戏里投入大把时间,与角色、虚拟世界和构成IP的各种元素进行互动,游玩时长实际上远远超过了观看一部电影——哪怕他们会反复观看。因此开发团队、发行商和IP持有方互相信任,保持一致的愿景至关重要。”

巴拉还认为,随着数字分销的流行,IP授权游戏对人们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在零售时代,许多顾客会在商店里挑选那些知名度较高的游戏,将它们作为送给朋友或孩子的礼物。但时至今日,IP为游戏带来的名气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相比之下,玩家更注重游戏质量。

另一方面,IP方往往更倾向于与F2P手游开发商合作,因为手游与主机或PC游戏相比,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此外,IP持有方现在更愿意与知名游戏建立一种新型合作关系,而不仅是开发一个全新游戏,“漫威复仇者联盟”和《堡垒之夜》的联动就是个例子。

1997年,N64平台上非常出名的《007黄金眼》,这是史上评价最高的“007”游戏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未来,詹姆斯·邦德是否也会在某款热门游戏里客串出镜?

“詹姆斯·邦德具有独特性,因为IP方对于邦德的角色形象,以及游戏应该怎样使用他有非常特殊的看法。”弗斯科说,“我和他们打过交道,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邦德怎样从这个场景逃脱?’,而非‘邦德能不能直接射中那家伙的脸?’,他们希望我们为邦德设计一些特别的目标。”

“如果将邦德作为主角开发一款游戏,也许会更接近实现版权方的想法。不过我想,如果让邦德在另一款游戏中客串,应该能与他们更快地达成合作。”

巴拉补充说:“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在一段叙事体验中扮演邦德。我有个朋友是海豹突击队成员,他告诉我,如果你陷入与敌人进行激烈枪战的境地,那么你很可能会犯错误,因为你总是希望在执行任务时不被任何人发现。邦德不是个想加入大规模战斗的家伙,那与IP的调性不符。”

《Shaken But Not Stirred》:第一款詹姆斯·邦德题材电子游戏,1982年发售于ZX Spectrum平台

不管是因为什么,“007”都离开得太久了,而玩家们并不是非要去玩一款“007”游戏,否则就不能活。杰森·范德维勒(Jason VanDeWalle)供职于VR和复古游戏开发商Mega Cat Studios,他此前曾为尼克国际儿童频道效劳13年,从事游戏授权方面的工作。范德维勒认为,由于“007”IP长期远离游戏领域,如果版权方想要实现任何潜在回报,将会面临更大压力。

“如果某个品牌连续10年没有推出一款出色的游戏,却做了一款完全颠覆某个品类,或极具创新性的游戏,那就会让人感到非常奇怪。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研究和了解人们希望从游戏中获得怎样的体验,并努力推出一部旗舰作品。”

范德维勒举例说,《蝙蝠侠:阿卡姆VR》(Batman Arkham VR)发售后获得了来自媒体和玩家的广泛好评,但这建立在“蝙蝠侠:阿卡姆”系列游戏已经拥有良好口碑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前作的加持,许多玩家会将这款VR游戏的发布视为DC漫画的跟风行为。

“某些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对做一款‘007’题材的VR游戏感到兴奋,但那不是粉丝们想要的。”

弗斯科总结说:“如果你感觉某个游戏创作提案无法提升品牌或者还原IP的精髓,并且很难在市场上脱颖而出,那么最好就别开那个头。”

本文编译自:http://www.gamesindustry.biz/articles/2020-11-12-why-are-there-no-james-bond-games

原文标题:《Why are there no James Bond games?》

原作者:James Batchelor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