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改良外剥内扎术加聚桂醇注射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第17卷第84期
TST联合聚桂醇注射液治疗Ⅱ、Ⅲ期内痔及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李晓静
(苏州相城人民医院肛肠科,江苏苏州 215131)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外剥内扎术联合聚桂醇注射在混合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诊断为混合痔并予以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基础上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比较传统组和研究组患者混合痔治疗总有效率;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痔核掉落时间、患者疼痛评分;并发症(肛门坠胀、肛门创缘水肿、肉芽增生等)发生率。
结果:通过比较混合痔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手术后肛门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结扎痔核掉落时间、患者肛门伤口疼痛评分比对照组好,P<0.05;研究组肛门坠胀、肛门手术创缘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混合痔患者给予改良外剥内扎术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速痔核掉落和切口愈合,减少肛门创缘水肿和肛门坠胀,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
改良外剥内扎术;聚桂醇注射;混合痔;临床效果
文献编号: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7.84.060
引言
混合痔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生是慢性炎症、反复机械刺激等所致肛垫病理性增生现象和静脉丛淤血扩张,最终导致血流受阻和肛垫下垂并发生嵌顿坏死、疼痛和便血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外剥内扎术是经典术式,在临床应用广泛,其是剥离和切除曲张外痔静脉团,结扎曲张内痔静脉团,同时解决内外痔问题,但术后可出现肛门坠胀和水肿等不适症状[1]。本研究主要探讨改良外剥内扎术基础上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7月诊断为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组。所有入组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混合痔诊断标准,经肛门镜检查可见跨齿状线上下方肛管黏膜隆起,充血、水肿呈花瓣状,静脉曲张明星,表面多为纤维化。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分别有20例、10例,患者年龄在21-62岁,平均(41.73±5.21)岁。发病时间为0.5-20年,平均为(12.12±1.31)年。其中,I期有7例,II期有18例,III期有5例。研究组患者男性、女性各有21例、9例,患者年龄在22-62岁,平均(41.71±5.65)岁。发病时间为0.5-20年,平均为(12.32±1.46)年。其中,I期痔疮有7例,II期痔疮痔核能自行回纳肛门有19例,III期有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改良外剥内扎术加以聚桂醇注射治疗。截石位或侧卧位,碘伏常规消毒肛门会阴手术区域,铺无菌手术单,1%利多卡因肛周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碘伏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直肠指检排除肛管及直肠下端其它异常肿块及息肉。术中根据痔核分布情况选择和设计切口,保留足够黏膜桥和皮肤桥。一般将截石位11点钟(根据痔核位置决定)外痔钳夹并轻轻提起,从外端将皮肤剪开,对痔静脉团到齿状线处进行剥离。从基底部连同相连内痔组织用中弯止血钳钳夹,给予8字型缝扎。松开钳夹,将大部分痔核组织剪除,适当保留残端,避免术后线结滑脱。后对切口进行修剪,为柳叶状梭形切口,适当延长切口。对3点钟和7点钟处(根据痔核位置决定)外痔采取同样方法处理,肛门镜引导下,用聚桂醇原液在结扎点之外的松弛黏膜下和隆起黏膜下均匀注射,以充盈为宜。并对创缘和创面采用亚甲蓝稀释液注射进行长效镇痛。充分进行创面止血之后,肛管内填塞压迫方法使用凡士林油纱条进行,消毒辅料肛门外加压包扎[2]。
1.3 观察指标
结合两组患者混合痔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痔核掉落时间、患者疼痛评分;肛门坠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治愈:混合痔便后肛门肿物脱出、反复肿痛、出血、瘙痒等症状完全消失,痔核脱落,无并发症出现,切口良好愈合;有效:上述相关症状改善,痔核缩小,并发症轻微,切口愈合一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率+治愈率=总有效率[3]。
1.4 数据处理
SPSS 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
2 结果
2.1 混合痔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痔核掉落时间、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2.3 肛门坠胀、肛缘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