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社交,不是因为你内向”

嗨,我是旧叔

这是不念旧叔的第29篇推送

一面之缘

没必要相识

一。

本来我想说,内向是种“病”。

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毕竟这样说自己不太好。

因为不跟外人说话这件事,我不知道被我爸妈训斥了多少次,越长大越沉默的我,大多都让内向背了锅。

其实内向也挺好的,这么长时间以来,当了我最忠实的挡箭牌。

在重要场合里,参加同学的聚会上,跟异性独处的时候……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对视,我都各种压力,浑身不自在,连空气里都是满满的尴尬。

实在没办法也只是礼貌性的微笑一下,然后有意无意地躲开他们的眼神。

因为我内向啊,所以我不怎么会说话。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人来疯”,不了解我的人都说我高冷。

每当我缄默不言,要好的朋友都会瞟来一个轻蔑的眼神,然后我会心一笑。

一面之缘,真的没必要从头相识,也疲于花费精力去经营那些无效社交。

你是这样吗?至少我是这样。

二。

但生活中总不缺少对人脉关系乐此不疲的人。

总不忘到处留电话、要电话,甚至把要到别人的电话或合影当成炫耀的资本。

因为总有人告诉我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就像卡耐基曾经说的:“一个人的成功85%来自他的人脉关系,15%来自他的专业知识。”

于是无数人不断去做社交,只是想多认识一些人,顺便期待能遇到一位贵人啥的。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博士到我们学校开讲座,讲的正是关于社交问题。

他提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正在忙工作,常碰到一些不速之客,该不该拒绝?会不会失去人脉?”

他又接着谈道:“在没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很少有人主动找我,我懂现在为什么有人主动找我了。”

最后,他肯定地表示应该多花时间在自己科研项目上,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

如果你不够优秀,人脉是不值钱的,它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一面之缘就称兄道弟这种徒劳的做法,换来的只是一堆将被扔进垃圾桶的名片,或者被别人扔进垃圾桶里的自己的名片。

不是你删别人,就是别人删你。

融不进的圈子别硬挤,也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简单点的圈子就挺好,多了些简单的快乐。

三。

我们都知道芬兰被评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但芬兰99%的人都是社交恐惧症。

芬兰人害怕和陌生人说话到什么地步呢?

自己在森林滑倒都不想喊救命。

被当众表扬,恨不得当场挖个地洞钻进去。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砸雪球,芬兰人都坚持要和前后排队的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哪怕被淋成落汤鸡,也绝不和陌生人站在同一个屋檐下躲雨。

芬兰人很内向,但他们的沉默绝不是冷漠和不友善,与之相反的,这对他们而言恰恰是种有礼貌的表现。

比起不必要的寒暄和张口闭口的夸赞,他们还是觉得这种互不打扰的相处方式会更加舒服。

虽然不善表达,但只要和你确立关系就会认真对待。

在芬兰,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温柔。

史铁生说:“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只有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才是容易的,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不希望不打扰,简简单单的就好,不求心有灵犀,但求别各怀心机。

四。

看不惯社交里那些虚情假意和献媚讨好,不想去攀比也不想去攀比,不想彼此拆穿,也疲于制造麻烦。

就像苏岑曾说过的一段话:

起初,我们揣着糊涂装明白。

后来,我们揣着明白装糊涂。

并不是我们愿意活得不明不白。

只是,好多事情,一用力,就会拆穿,一拆穿,就会失去。

成人的世界,总是这么脆弱。

不想联系那些半生不熟的朋友,害怕给彼此都带来尴尬。

其实,就是顾忌的东西太多了,不再那么单纯了。

太容易得到的很容易失去,不容易失去的反倒是那些得之艰难的。

长大其实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每个人会越来越忙,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很难腾出时间来特地去找朋友聚一下。

最重要的是你很难对每个人都保持那么饱满的热情。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终能够让你有耐心去深度交往的人也只剩下那么几个。

很早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手机里的联系人越来越多,可能说心里话的却越来越少,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人群里孤独。

当时不太理解,现在我自己好像也变成了这样。

整理了自己的圈子之后反倒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身边的圈子变得简单,剩下的都是可以真正意义上相信和依赖的人。

人不需要那么多社交的,留住重要的人就好。

相遇太难,失去太快,你也不喜欢复杂的社交吧,毕竟我们都向往简单的美好。

朋友必不可少,人脉也固然重要,但你要相信,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人脉自然也会来。

戳我留言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