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才瓶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对四川省成都市和绵阳市、河南省郑州市和洛阳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的121家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不少企业反映,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在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人才和人才流动等方面,鼓励创新的人才政策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导致人才请不来、留不住,企业创新借不上人才的力。
毫无疑问,人才是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就谈不上创新,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创新。但是,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天上能够掉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没有他们发挥的余地和相应的待遇,也会一个个地离开。而“人才瓶颈”的问题,显然不是个别地方、个别企业存在,而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局。
那么,在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甚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种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人才瓶颈”的问题呢?就算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称作人才,有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也不应该出现“人才瓶颈”问题,不应该有那么多地方、那么企业因为人才而烦恼,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很显然,“人才瓶颈”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解决“人才瓶颈”问题,也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剖析原因,对症下药。就眼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至少要做到“三个结合”。
产、学结合,无疑是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前提。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企业却大喊招不到合适的人。而且,很多地方、企业都是把招聘会开到了学校,为什么还会出现“人才瓶颈”问题呢?毫无疑问,是否“合适”、是否适销对路,是极为关键的。如果大学培养的学生企业不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学又不去培养,自然,毕业生再多,也解决不了企业的人才问题。
而从目前大学培养人才的思路来看,显然存在只考虑是不是热门,不考虑是不是需要,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不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或培养的学生专业不对口,或专业对口能力不够。如果企业选择这样的学生,就必须继续花大力气、费大代价进行培养。一旦培养成了,又有可能拍屁股走人现象。所以,“人才瓶颈”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所以,如何做好产学结合工作,加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适用性、实用性,就显得极其重要。如美团点评与清华大学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在前沿技术转化、创新教育实践、社会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就能够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有机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也能有效提高企业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效率。
积极引进人才,无疑是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经济和企业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不可能转型升级。但是,如果只注重人才引进,而不注重人才使用,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不把引进和使用结合起来,而是引进一套、使用一套,也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的,不可能使人才成为经济转型、企业创新的基本动力的。
事实上,就各地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情况来看,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吸引人才的政策、引进人才的奖励措施等都非常多。但是,人才引进以后,如何使用,却面临比较大的矛盾和问题。除了在户籍、子女上学和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人才引进以后没有办法象本地居民一样享受各种权利之外,所引进的人才在使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没有把人才用到真正可以发挥作用的岗位。相当一部分人才,都从事与本人特长不相符的工作,继而导致人才的作用发挥受到很大限制。有的千方百计引进的人才,最终还是因为使用不当被其他地方和企业挖走。如何把引进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做到引、用结合,也是必须认真抓好的一项工作。
当然,按照目前人才管理的相关规定,尽管有的人才技能水平很高、管理能力也很强,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职称,也会对人才作用的发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比较重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才,可能会因为理论功底相对较差、文凭较低、没有高学历等,在职称评定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很难拿到与其能力和技术水平相一致的职称,就有可能对其作用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等产生很大影响,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这也意味着,如何通过调整职称评定和考核机制,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关注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做到职、能结合,也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在现行体制下,没有相应的职称,无论是提职、薪酬、社会地位等,都会受到影响的,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人才的内在动力产生影响。那么,有关方面是否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使出解决的办法,不要再让人才因为学历、文凭等无法得到与技能、技术、管理等相适应的职称而利益受到影响。一味地看文凭、看学历、看理论方面的著作,只会培养书呆子,培养动手能力差的人,而象袁隆平这样的“动手人才”,也会因为僵化的职称评定机制、学位评定机制等,可以在国外获得院士学位,而在国内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资格。显然,这是十分不合理的,也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的。
总之,破解“人才瓶颈”,不能靠喊,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要靠做,要靠人才管理体制、培养机制、使用机制等的改革,靠真正把人才当回事,真正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作用发挥、人才积极性调动的机制,别让人才因为各种不合理的机制而无法发挥作用,最终影响企业创新、影响经济转型。